双核驾到!郑洛牵手双引擎驱动,河南发展步入新纪元

双核驾到!郑洛牵手双引擎驱动,河南发展步入新纪元


区域的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有着某种内在的发展逻辑。在笔者看来,这个规律、逻辑,大抵就是从点到线、从线到片的过程。

在中国的23个省和5个自治区中,有些省级行政区重点突出,秉持单核发展模式,集全省之力着重发展省会城市;有些省级行政区则两点成线,秉持双核发展模式,通过区域内两个棋逢对手的城市,或互补借力合作共赢,或并驱争先互争雄长,来推动区域的不断发展;还有的省级行政区,秉持多核发展模式,形成了区域内均衡发展的态势。虽然目前来看,各个省级行政区各有自己发展的不同模式,但在小编看来,都不过是从点到线、从线到片的过程中的某个阶段而已。

就河南而言,河南提出郑洛双引擎,其实是河南省域发展模式的改变,是从点到线的一个过程,是一省单核发展模式向一省双核发展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符合河南目前的定位和发展现状的。

郑-洛双引擎的开启,使得两个城市连点成线,形成抱团优势,以更强的竞争力,立足中国大城发展序列。而通过两个城市更加充分地发展,也必将带动周边更多城市崛起,进而由线到片,形成区域城市集群发展态势。

第一篇章

河南郑洛“双引擎”迈入

全新发展阶段

2020年1月10日上午,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弘在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高水平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支持郑州加快现代物流中枢、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发展,深化郑汴、郑许、郑新、郑焦一体化融合发展机制,拓展郑州大都市区承载发展要素空间。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发挥洛阳高端制造业、特色文旅业辐射带动功能,规划建设洛阳都市圈,推动洛阳高铁枢纽建设,全面提升洛阳发展要素综合承载力。”


双核驾到!郑洛牵手双引擎驱动,河南发展步入新纪元


2020年3月1日,《2020年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印发,强调:“搭建好平台,才能整合起资源。我省选准建好支撑发展的重大平台,即郑州和洛阳‘双引擎’,一方面兼顾‘治’与‘建’、建好黄河生态保护示范区,另一方面突出‘魂’与‘源’、建好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两者协同发力,共同建好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此外,《要点》还提出:“高水平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打造郑州大都市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率先启动郑州核心片区建设,制定出台郑焦、郑新、许港等产业带发展规划,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完善支持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政策措施,推动与三门峡、济源示范区联动发展,支持洛阳打造‘洛阳智造’新引擎、扩大开放引领新引擎、创新驱动升级新引擎、河洛文化铸魂新引擎。”

2020年3月2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并出台了《关于支持洛阳以开放为引领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提升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联动郑州打造引领全省发展的‘双引擎’,加快构建洛阳都市圈,形成辐射豫西北、联动晋东南、支撑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从“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到“支持洛阳打造‘洛阳智造’新引擎、扩大开放引领新引擎、创新驱动升级新引擎、河洛文化铸魂新引擎”,再到“全面提升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联动郑州打造引领全省发展的‘双引擎’,加快构建洛阳都市圈”,2020年至今,河南这三次重大会议对于洛阳的扶持一次比一次深化,这表明郑洛“双引擎”迈入了全新发展阶段,未来将真正发挥河南省双核发展模式双驱动的效力,拉动片区经济实现整体提升。

而在2020年4月11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科学编制省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并强调要优化主体功能区划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增强郑州大都市区、洛阳都市圈等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经济、人口承载能力,优化全省人口和城镇空间布局。这不仅是对河南国土空间规划的意见指导,更是对郑洛“双引擎”的又一次有利支撑。

第二篇章

点-线-片,中国省域发展的

三种模式

不同区域,因为政治生态、地理环境、区位交通、发展阶段等不同,其空间结构也是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因此,发展模式和呈现的特点也各有不同,但整体而言,城市群区域内空间结构发展演化应当是有序的,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逻辑。从目前国内各省域所表现出的发展特征和空间结构来看,目前主要有三种发展模式,分别为单核模式(极核模式)、双核模式(双子星模式)、多核模式(多中心模式)。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各模式的基本特征。

1.单核模式(极核模式)

所谓单核模式,是指省域空间发展以一个超级城市为核心形成一定的发展区域。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省内城市群体的区域结构,是以某个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相比而言拥有绝对优势的特大城市为中心,与本区域其他中小城市、郊区工业点、县城镇共同构成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系。城市等级主次分明,核心城市突出,居于绝对主导地位,是整个地区城市相互作用的引力中心和辐射源。城市首位度高,城市间联系密切但以向心联系为主,同级规模城市间的横向联系较为薄弱。

2.双核模式(双子星模式)

所谓双核模式,是指省域空间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对中心城市,他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主从关系不明确或比较弱,并且在该区域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这种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双核心城市在省域内,无论是在城市经济力量、地理区位、城市规模与吸引力的强弱上,还是城市在区域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始终起到“双核心的作用”。两个中心城市的主从关系不明确或主从关系非常弱,但其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


双核驾到!郑洛牵手双引擎驱动,河南发展步入新纪元


3.多核模式(多中心模式)

所谓多中心模式,是指省域发展过程中形成以多个城市为核心的发展状态。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城市发展是多元的,具有一定的类似性,但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城市之间互补性较强,协同特征明显。这种分散式的城市群发展模式的生产力布局趋向区域化、合理化,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比较均衡,将逐渐向分散组团模式演化。在此需要强调一点,多核模式之所以叫多核,是因为多个发展突出的城市存在而得名。如果一个省份中的几个城市之间发展水平相差无几,且相对同区域其他城市而言发展较好,但整体而言发展水平普遍较低,那么这些城市便称不上“核”,这些省份也不是多核模式。

以上这三种模式,其实并没有优劣之分,在笔者看来,只是省域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因而所选的模式不同而已。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中,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都是以城市状态呈现的,剩下的23个省和5个自治区则幅员辽阔,其内散布多个城市,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所以,我们暂以这23个省和5个自治区为对象,排除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来说。

纵观这28个省级行政区,每一个都设置有省会城市,所以在中国,省域发展的最初,往往都是单核模式,即省会城市一城独大,周边城市向心发展。而当周边城市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会慢慢出现一个与省会城市差距越来越小的城市,久而久之,这个城市会逐渐与省会城市站在同一高度,与省会城市并肩而立,这时,省域发展就会逐渐呈现出双核模式的状态。在省域发展继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交通等配套的完善和升级,围绕省会城市,会有更多的城市因享受省会城市资源外溢而得到充分发展,当然也不排除会有城市根据自身地理环境优势或文化优势,开创出一条拥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这时,省域内就会呈现出多个大城市分立的状态,省域发展也就形成了多核发展模式。

所以,省域发展的逻辑,一般而言会是一个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过程。每个省域,发展的阶段不同,适宜其发展的模式也就不同。正因如此,我们在看各省发展情况的时候就会发现,双核模式的省份,往往发展程度都比单核模式的省份要高一些,经济状况要好一些,而单核模式,相比较而言就显得弱势一些。这并非发展模式的好与坏,只是发展阶段不同而已。


双核驾到!郑洛牵手双引擎驱动,河南发展步入新纪元


第三篇章

中国双核模式省级行政区概览

概览中国目前各省份的发展模式,主要为单核模式和双核模式,且由于每个省级行政区都设置有省会城市,而省会城市的向心力和资源整合能力都更强,因而大部分省份都仍为单核发展模式。目前,只有少量省份是双核发展模式。而且,双核发展模式既是省域发展的一种模式选择,同时也是省域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的一个阶段,其形成有主动因素,也有被动因素,所以,有些省份的双核模式是省域内的两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双子星”状态,有些省份的双核模式则是具有政治经济背景的、是人为设置的,当然,也有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总之,就目前而言,我国属于一省双核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有:广东省的广州和深圳、浙江省的杭州和宁波、江苏省的南京和苏州、山东省的济南和青岛、辽宁省的沈阳和大连、福建省的福州和泉州(有些人认为是福州和厦门)等。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省双核之广东省(广州/深圳)

◇ 广州常住人口1530.59万人(2019年)

◇ 深圳常住人口1302.66万人(2018年)

广、深一直被认为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双引擎”,这个“双引擎”的形成,其实是源于深圳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这种发展速度,源于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正是因为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才使得深圳借政策的东风一路扶摇直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更被誉为“中国硅谷”。

不过,设立经济特区后,深圳一直在忙着自身发展,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省会,也在极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两地产业错位发展,双方正面的竞争或者合作都比较少。这个时候的广东,属于一省单核的模式。但随着两地经济实力及辐射区域的不断增加,双方对生产资料、人才等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开始出现互相竞争的现象,不仅产业布局上会有摩擦,在金融领域也呈现出“兄弟相争”的局面。此时,广东省的双核模式已经初现端倪。


双核驾到!郑洛牵手双引擎驱动,河南发展步入新纪元


2008年底,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实施,广深之间的竞争又有了新的平台。《珠三角规划纲要》提出,在最终走向“珠三角一体化”之前,先要实现广佛肇、珠中江、深莞惠这三个珠三角内部城市群的一体化,然后才是三个都市圈的整合。广州和深圳也因此各自推动广佛肇、深莞惠的合作。具体表述如下:“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布局, 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一)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广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将广州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深圳市要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增强科技研发、高端服务功能,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二)优化珠江口东岸地区功能布局。以深圳市为核心,以东莞、惠州市为节点的珠江口东岸地区,要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促进要素集聚和集约化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面向世界大力推进国际化,面向全国以服务创造发展的新空间,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双核驾到!郑洛牵手双引擎驱动,河南发展步入新纪元


从省域上升到珠三角区域,广深的双核现象已经非常明显。而后,广深双核又被不断被强化。

2013年初,广州首次提出加强与深圳合作后,两市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双核”区域中心建设。此时,双方开始从竞争关系走向合作关系。

2017年,《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披露,将规划建设一批新型铁路客运枢纽。重点是以广州、深圳等国家铁路综合枢纽为核心,合理布局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铁路客货运枢纽。明确了广州、深圳为国家铁路综合枢纽,即确立了广深双核心的地位。

2017年底,《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提出,要强化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的创新引领作用,打造创新发展“双引擎”。

2019年,《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广州市推动“四个出新出彩”行动方案的通知》正式下发,《通知》提出,广州要充分发挥好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不断强化广深“双核联动”,深化珠三角城市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2020年1月3日,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决定》,明确广州要举全市之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深圳携手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高地、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携手引领“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双核联动、比翼齐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利好叠加的“双区驱动效应”充分释放。

由此可见,广深双核模式的形成,是先由两个城市经济的自然发展逐渐形成,而后在政策因素的强化推动下最终确立的。

一省双核之浙江省(杭州/宁波)

◇ 杭州常住人口1036万人(2019年)

◇ 宁波常住人口854.2万人(2019年)

相比广东省而言,浙江省的一省双核之路就显得比较简单明了。

2011年2月12日,经国务院同意,《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获批实施,根据规划,未来十年(2011~2020年)浙江省将依托主要交通、信息通道等基础设施,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形成“三群四区七核五级网络化”的城镇空间结构和“47624”的城镇体系。

其中,“三群”为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浙中城市群;“四区”为杭州、宁波、温州以及金华—义乌四个都市区;“七核”为嘉兴、湖州、绍兴、衢州、舟山、台州和丽水等七个中心城市;“五级”指由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构成的五级城镇体系;“网络化”则指以人流网、物流网、信息网、能源网为支撑,以山海联通的生态廊道为纽带,形成串联城乡的网络化发展格局。

此时,浙江的双核模式还未见踪影,就城市而言,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属于同级战略。而到了2017年,浙江省的“两核”横空出世。


双核驾到!郑洛牵手双引擎驱动,河南发展步入新纪元


2017年9月6日,浙江省发改委公布了《浙江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确定了“两核两带三区”为主体的空间发展格局,确定提升发展“两核”,即为杭州都市区和宁波都市区。对于“两核”的表述如下:杭州都市区重点发挥创业创新优势,加快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湖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宁波都市区重点围绕打造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和世界级港口经济圈,打造全球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枢纽港、国际航运服务基地和国际贸易物流中心。

此后,杭州、宁波引领了浙江的经济发展,浙江双核发展模式在人们心中扎根。

2019年2月21日,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省大都市区建设新闻发布会,浙江省委省政府对大都市区建设进行系统谋划部署:全省形成以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核心区为中心带动,以环杭州湾、甬台温、杭金衢、金丽温四大城市连绵带为轴线延伸,以四大都市经济圈为辐射拓展的“四核、四带、四圈”网络型城市群空间格局。其中,“四核”即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核心区。未来将提升四大都市区核心区的极核功能,打造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和重要增长极,充分发挥杭州数字经济、宁波港口开放、温州民营经济、金义商贸物流等特色优势,加快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全面建设高品质宜居宜业宜学宜游之都。

最新的规划中,浙江已提出“四核”模式,这种多核发展模式也确实符合浙江目前的发展情况,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温州、金华-义乌近年来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城市人口及GDP都跨上新台阶,与原本的“双核”差距越来越小,逐渐形成了多核心的布局,这是省域发展成熟化的必然。

一省双核之江苏省(南京/苏州)

◇ 南京常住人口850.0万人(2019年)

◇ 苏州常住人口1074.99万人(2019年)

江苏的一省双核由来已久。

南京是中国最大的东西交通通道——长江与南北向最重要交通通道——京沪铁路的交叉点,是区域中心和交通枢纽,拥有最大的发展腹地和辐射区域。因此,南京自古就是整个长江下游地区的核心。此外,南京不仅是六朝、明朝的定都地,清朝两江总督驻地,还是国民政府时期的建都地,商业颇为发达,这是南京能够成为江苏一核的历史背景和经济、交通优势。

苏州作为古城,也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城市,苏州园林,总是会给各地的园林规划师们带去灵感。经济方面,苏州在上海崛起之前,是太湖平原地区的核心,虽然现在苏州在片区内的经济地位不胜当年,但历史积淀还是非常丰厚的,更何况,距离上海近的优势,也让苏州能够承接上海产业外溢,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所以,总体来看,苏州的经济还是非常不错的,其下辖县级市也都做到了共同富裕。所以,苏州作为江苏省的一核,当之无愧。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扩散,江苏目前已经是中国第二大经济强省,发展程度与浙江省相似,都相对成熟,因而省域内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也会相应调整。


双核驾到!郑洛牵手双引擎驱动,河南发展步入新纪元


据2015年经国务院同意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的《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显示,江苏省将展开城市等级规模重组,至2030年,全省共将形成2个特大城市、15个大城市、12个中等城市、28个小城市和540个镇的城市等级规模体系。2个特大城市将是南京和苏州;15个大城市是无锡、常州、徐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江阴、昆山、常熟和张家港。由此可见,江苏依然是一省双核的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省的其他城市,诸如无锡、徐州、连云港、扬州等等,核极特征也逐渐显现,江苏的发展,也已显现出多核的倾向,这与其发展程度相符。

一省双核之山东省(济南/青岛)

◇ 济南常住人口890.87万人(2019年)

◇ 青岛常住人口949.98万人(2019年)

对于山东来说,济南、青岛作为引领全省发展的两大都市圈之核心,有其必然性。

济南是山东的省会,因境内泉水众多,被称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济南自明朝洪武年间就取代青州成为山东的行政中心。其腹地华北平原、南部山区矿产丰富,农作物种植、养蚕业、开采业都十分发达。这是济南作为山东省一核的基础和原因。

青岛最早虽只是一个小渔村,但其作为港口城市,有着发展经济的天然优势,再加上青岛有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国务院批准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核心区域龙头城市等政策支持,其经济发展水平一路走高。2017年全国城市GDP榜单发布,青岛以11037亿元位列第12位。青岛已抢占山东省各城市GDP榜首的位置,是名副其实的山东一核。


双核驾到!郑洛牵手双引擎驱动,河南发展步入新纪元


而回顾山东一省双核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山东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

2011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山东省已经在着手编制《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2015年规划成果形成。但经历了各种程序后,2017年3月,该《规划》才经国务院同意由住建部批复实施。作为山东省第一个到2030年的法定空间规划,规划提出了“双核、四带、六区”城镇空间布局,青岛和济南被列为核心城市。并明确了“双核”的建设方向:充分发挥济南的省会城市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服务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建设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环渤海地区南翼的中心城市;依托青岛开放优势,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大力发展金融财富、总部商务、商贸物流、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海洋新兴产业,建成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

无独有偶,在《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批复实施之前的2017年1月2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空间战略是构建“两圈四区、网络发展”的总体格局。“两圈”即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并强调培育壮大济南都市圈、优化提升青岛都市圈,推进都市区一体化建设。

2019年7月,山东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外发布“山东省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进一步做大做强山东半岛城市群;以济南、青岛两市为核心,协同周边城市发展,优化调整行政区划,做大做强济南、青岛两个都市圈。

2019年12月25日~26日,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2020年山东将坚定不移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济南、青岛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

由此可见,山东的发展模式是一省双核,这是毋庸置疑的。


双核驾到!郑洛牵手双引擎驱动,河南发展步入新纪元


一省双核之辽宁省(沈阳/大连)

◇ 沈阳常住人口831.6万人(2018年)

◇ 大连户籍人口595.2万人(2018年)

沈阳市,清朝时叫盛京,民国时叫奉天,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中心,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在新中国成立后,沈阳市因为重工业的发展被誉为“东方鲁尔”,英国的伯明翰和德国鲁尔区都是世界著名的重工业区,沈阳市能被称“东方鲁尔”说明重工业发展得非常不错。虽然近几年的发展速度稍微变慢,但是其经济在我国一直处于一个中上游的水平。

大连市,东北地区唯一的计划单列市,同时也是副省级城市,是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港口、贸易、工业和旅游城市,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已经有6000多年历史的大连见证过我国无数次的历史大事件,也是一座从古至今都极美的城市,更是有着“北方明珠”的美称。

沈阳和大连,一个是省会,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另一个是我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世界环境500佳”城市。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两个城市不像其他省份的“双核”一样竞争得非常厉害,而是每个城市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去参与角逐,而将自己不具优势的项目让给有优势的兄弟城市,协同作战,共谋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大计。沈阳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整合带动辽宁中部城市群共同崛起。大连则致力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承担起东北和东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物流重任。


双核驾到!郑洛牵手双引擎驱动,河南发展步入新纪元


沈阳作为辽宁的省会,一直都是辽宁的一核,辽宁一省两核格局的形成,其实与两个发展战略密不可分:《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强化了沈阳的核心作用,《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则奠定了大连成为一核的基础。

2005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造“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09年7月1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至此,辽宁沿海作为整体开发区域被纳入国家战略,大连作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理所当然地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龙头”。

2008年《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纲要》获批,其中强调,辽宁中部城市群立足于发挥“哈大”城市绵延带中心枢纽的作用,沿“哈大”发展轴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构筑“一核、四带、六群”的区域产业空间发展新格局。其中,建设沈阳特大经济核心区,充分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整合发展空间,拓展城市功能,打造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和金融中心、科教文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建成超强的区域中心城市,逐步发展成为东北亚国际性中心城市。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沈阳经济区(前身即为辽宁中部城市群)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此,沈阳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沈阳经济区在空间上将形成“一极一核五带”的总体布局。其中,“一极”即沈阳经济区;“一核”即建设中的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围绕国家中心城市的构成要素和目标要求,进一步提升沈阳中心城市的能级和辐射力。

综述

总的来看,目前中国各省份的“双核”布局,基本上都是一核为政治中心(省会城市),一核为经济中心,形成“省会城市+经济大市”的基本格局。纵观中国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城市空间发展,有着“双核”格局的省份可能不止上述5个,以上5个省份的“双核”布局,只是目前认可度最高、最典型的,但不排除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省会城市以外的城市捕获发展机会迎难赶上,与省会城市并肩而立,成为新的“双核”省份。比如福建省的福州和泉州(也有观点认为是福州和厦门)。

不过,我们不难发现,“一省双核”的模式,其实多出现在沿海省份,而更多省份的发展模式则是“一城独大”,而且这些省份往往位于内陆,这其实是其空间区位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使然。沿海城市除了拥有内陆腹地的发展机会外,还享有海洋经济带来的全球性的发展机会,因而更容易借助优势获得充分发展。而内陆城市则往往缺少这样的便利,而且为了强化省会的经济,以吸引省外的各种投资,往往会将各种资源加诸省会城市,从而弱化周边城市的发展,这也是内陆省份往往都是单核模式的原因所在。


双核驾到!郑洛牵手双引擎驱动,河南发展步入新纪元


第四篇章

双核模式VS单核模式

哪种模式更优

一个省或国家发展采用单核模式还是双核模式,要根据其自身省情、国情来定,不能一概而论。双核模式与单核模式,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选择而已,而且这个选择也是因省而异的。

对很多中西部地区省份而言,发展一个核心城市带动全省是合理的。如果不能集中全省力量打造一个不亚于东部的战略高地,那么总体实力较弱的它将完全无法与东部地区竞争。高端的人才、投资、政策都不会驻足该省,这就无法摆脱中西部人民离家千里到发达城市务工的局面。单核心本身不是值得诟病的问题,甚至反而是中西部很多省份理性分析后不约而同的选择。做大这个唯一的核心,增强它的首位度,让它完全溢出行政区划的藩篱,辐射周边,形成城市群,惠及本省其他城市,才是中部省份发展正确的路径。比如陕西省的西安、四川省的成都,都是典型的“一城独大”的“单核”模式,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首位度经济。

同样的,对于沿海地区各省份而言,“双核”发展模式也是他们的正确选择。由于沿海省份拥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和海洋经济带来的全球性机会,沿海城市往往能够抓住发展时机,拉近与省会城市的距离,有些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港口城市,经济甚至会超越省会城市,这时,沿海省份没有必要去压制这些城市的发展,以牺牲这些城市来成就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和经济。相反,鼓励这些城市的发展,一方面能够让其与省会城市形成合力,以更大的带动作用和更广的辐射范围,共同带动周边其他城市获得良性发展,提高该省份与周边省份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内在的竞争较量,激发起发展的动力和积极性,能活跃经济,给省会城市施加压力,促进省会城市不断创新发展道路,形成“双核”竞相发展的局面。所以,核心城市进行分工,不会弱化自己的地位,相反会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没有哪个城市可以通吃一切。沿海省份越来越多采用“双核”发展模式也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选择。

总而言之,双核模式与单核模式并无优劣之分,对于一个省的发展而言,选择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双核驾到!郑洛牵手双引擎驱动,河南发展步入新纪元


第五篇章

郑洛“双引擎”发展模式

是必然选择

回到开篇,来看2020年至今河南的三次重大会议,主要是对打造洛阳副中心、河南发展新引擎的支持,使之与郑州这一发展引擎形成合力,构建河南经济发展的“双引擎”,构成河南“双核”“双驱动”发展模式。

河南的这一举措,也是河南发展到当下顺势而为的结果。

回顾过往,我们会发现,其实河南此前的发展战略也是单核模式,即郑州为唯一中心,河南集全省之力在发展郑州,郑州才得以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实现在全省经济实力比重的增加,也正因此,后来郑州在与其他省会城市的较量中才能脱颖而出,国家对郑州的重视才日益提升。近年来,郑州不断获得国家战略加持,航空港实验区、自贸区郑州片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大数据综试区等的落地,以及郑州荣登国家中心城市,都源于此。


双核驾到!郑洛牵手双引擎驱动,河南发展步入新纪元


然而,河南曾经虽为单核发展模式,但郑州却并非“一城独大”,这与其东西两座城市的“名声在外”很有关系,它们便是东京汴梁与西京洛阳。开封位处郑州东,是一座文化名城,以宋文化闻名遐迩;洛阳位处郑州西,是曾经的重工业名城,近年来又因旅游业声名鹊起。此外,河南因地处中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八大古都中,有4个位于河南,它们分别是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此外还有商丘、禹州等曾建都。正因如此,河南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都非常全面均衡,因而郑州的首位度与其他中部省会城市相比,其实并不高。继续扩大城市规模以拉升城市经济似乎也并不容易。

而当前,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急需强有力的拉动,单单依靠郑州来牵引中原城市群,进而牵引全河南省的经济,显得势单力薄,特别是中部省份中不乏强省会城市,若郑州势弱,势必形成“弱核心”牵引状态,甚至会成为中原城市群发展版图上的洼地。而如果在短时期内急速扩张郑州市的规模,比如通过依靠政府行政力量“膨胀”其综合实力,或者依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速成其“商业奇迹”,都是不现实甚至是危险的。在这种状况下,支持洛阳发展,让洛阳成为新引擎,与郑州并肩而战,以“双核”模式驱动区域发展,就显得非常明智。而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自古就是中原地区的领头羊,新中国成立后更是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从“一五”期间起就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城市,有一大批重工业布局,洛阳甚至在20年前还是河南经济上的首位城市,所以,选择西距郑州117公里的洛阳进行空间布局优化,也合情合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首先,郑州-洛阳“双引擎”的布局,需要强化顶层设计,从源头上打通一切通道,包括不同行政区划之间的制度障碍、资源信息通道等,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自由流动,并针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出台鼓励郑洛企业合作的支持政策,提供技术、资本、人才、政策等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从企业端和市场端,来更好地推动双城协调、互动发展。其次,促进郑洛一体化抱团深度发展,规避因为担心郑州首位度下降而在资源配置时向郑州过度倾斜,尽可能确保洛阳能够充分享受到政策、资源等的扶持作用。最后,在城市地位上,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错位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避免同质化发展道路造成“双核”内部竞争过于激烈而影响整体区域发展的局面。


双核驾到!郑洛牵手双引擎驱动,河南发展步入新纪元


总之,郑州、洛阳,河南一正一副两大中心城市,河南省的“双核”,都非常有实力承担辐射带动河南乃至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重任,相信在双驱动的助推下,河南步入发展的新纪元,势必迎来新的飞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