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高順與活張遼,透露出曹操選才用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唯才是舉”是曹操選拔人才的一大特點,這放在現在社會大概不會引起大的波瀾,但是放在東漢末年,三國初期那個時代,可謂驚世駭俗。

當時的社會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察舉制,而察舉制選拔人才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衡量:一個就是才能,另外一個就是品德。

察舉制開始執行的時候確實提拔了一大批真正的具有才幹的人才,發揮了人盡其才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到東漢末期的時候,人才選拔已經偏離正常軌道,更多的是偏向於品德,而品德又無法衡量,於是就和門第掛鉤。

門第好的人品德就高,相反許多有才幹的人由於出身門第不高,從而無法得到重用,這一弊病嚴重影響了當時社會的發展,引起了許多的反對。

出身宦閹家庭的曹操深知這個措施的弊病,因此在群雄割據,爭奪人才的過程中,曹操就首唱唯才是舉的方式。

死高順與活張遼,透露出曹操選才用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所謂唯才是舉就是考察人才標準以其才幹為主,其他的方面為輔,後來發展到只要具備一定的才幹,其他方面就被忽略。

為了以進一步和其他諸侯爭奪人才,曹操甚至不斷放低標準,只要能夠為其出謀劃策,平定天下者均可以進入他的幕府,得到他的提拔任用。

撿到籃子裡面就是菜,這是對於曹操選拔人才的第一印象。從起事起,曹操就開始招降納叛,聚集人才,比如叛逃袁紹的許攸,臨陣投敵的張郃、高覽等等,其麾下除了其宗族曹家和夏侯家外,很多其他人才都是從敵方挖掘過來的併為其所用。

曹操看中對方的才幹,並不嫌棄對方的品德,比如貪財好利的許攸,為人尖刻的程昱,還有貪婪成性的郭嘉,以至於曹操選拔人才的標準一直為其他人詬病,然而曹操矢志不移,堅持按照他的方式來招納人才,從而為平定呂布,消滅袁紹,擊敗烏桓乃至平定北方打下了基礎。

那麼按照曹操整個標準,他真的是僅僅是唯才是舉嗎?其實不然,在平定悍將呂布後對待其屬下就可以管中窺豹,看出端倪。

呂布屬下猛將比較多,但是比較出名的首推陷陣營首領高順,其次就是幷州人張遼。這兩人在呂布麾下效力,為呂布的驍勇善戰增色不少。

在白門樓下,英勇的呂布即使苦苦哀求,曹操依然將其縊殺,然而對於其手下也是加以甄別,選材錄用,最大化的擴大戰果。

死高順與活張遼,透露出曹操選才用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在對待其麾下人才運用上,比較明顯的就是對於高順和張遼倆人的運用上,完全是雲泥之別。曹操採取一殺一留的方式甄選人才:殺掉高順,留下張遼。其實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高順相對於張遼來說更加勇猛,出彩,反而將其殺掉呢?其實在這裡就蘊含著曹操對於人才選拔的一個隱含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無條件的忠誠。

不可感化的高順。

高順這人在徐州的時候,就統領著呂布麾下最為精銳的“陷陣營”。陷陣營在高順的統領下戰果輝煌,屢立戰功,擊敗過夏侯惇,也擊敗過劉備,高順功不可沒。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順為人清白有威嚴,少言辭。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高順為人不拘言笑,樣子看起來也很非常威嚴,最為重要的是他這個人非常清白。在歷史記載中,很少用清白這個詞來描述一個人,高順應該是第一個,當然那種自我標榜的方式除外。

清白有多種含義,主要表現在品行端正,沒有汙點,而且廉潔自律。從道德秉性來看,高順完全幾乎完人:沒有什麼不良嗜好,不貪財不好色,為人也不狡猾奸詐,甚至也不攬權,這就是高順;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甚至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這人就是高順。

有些人一輩子就是為了名或者利,特別是在那個戰亂頻繁,視人命如草芥的三國時代,哪有這樣如同聖人般的人物呢?然而凡事卻又一個例外,這人就是高順。

在呂布這個團隊裡面,呂布不但貪財,好利,更是好色,其麾下的親兵將領如魏續、宋憲、侯成等人無不是貪財好利之徒,為了活命不惜出賣呂布,而高順就如同一朵蓮花,出汙泥而不染。

死高順與活張遼,透露出曹操選才用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首先,高順秉性耿直。

在呂布團隊裡面能夠做到知無不言的武將中,除了高順,其他人的言論在歷史中並無太多記載,而高順是一個例外。高順跟著呂布的時間比較長,對於呂布的優點和缺點比較瞭解,因此總是楸準機會規勸,即使不受呂布歡喜,高順依然痴心不改,鼎力相勸。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布性決易,所以無常,順每諫曰:“將軍舉動,不肯詳思,忽有失得,動輒言‘誤’,誤豈可數乎!

呂布為人喜怒無常,缺乏作為統帥的老成持重的優點。高順對於呂布這個嚴重缺點經常勸諫,說道:“將軍在採取行動的時候總是不願意多思考,一旦失敗又不願意總結經驗。因此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相同錯誤。”

高順的勸諫非常直白,說得好聽一點就是要求呂布行動之前要多動腦子,然後總結經驗教訓;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呂布做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這樣的勸諫當然不受呂布喜歡,然而呂布知道他忠心耿耿,就是不採納他的意見。

對於呂布來說,採納高順的意見太費腦子,打仗嘛還不是隨性而定,考慮那麼多幹什麼?仗打敗了,再來過就是了。況且高順說話又不好聽,最好的辦法就是敬而遠之,眼不見為淨。

死高順與活張遼,透露出曹操選才用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其次,高順不好名利。

打仗就是為了升官發財,或者揚名立萬,至少在那個三國時代就是這樣,否則將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又是為什麼呢?

大家隨著呂布從幷州轉戰到徐州,縱橫數千裡並非為了觀光旅遊,而是為了爭奪名利,最終希望回到家鄉能夠光宗耀祖,封妻廕子。然而這一切對於高順來說似乎不妥。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布後疏順,以魏續有內外之親,奪其兵以與續,及當攻戰,則復令順將,順亦終無恨意。

呂布不喜歡高順,並且疏遠他。呂布麾下有一員部將叫魏續,倆人是親戚關係,呂布就讓魏續統領高順的陷陣營。打仗的時候,再讓高順帶兵,即使這樣,高順就像沒事一樣,完全沒有怨言。

這就好比既讓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的道理一樣。高順只有打仗的權力,沒有帶兵的權力,這樣的行為無論是放在哪個將領身上,都是不可忍受的,然而高順卻能夠坦然接受,而且毫不計較。

由此可見,在高順眼裡,名利算得了什麼?只要能夠為呂布打仗,一切都是浮雲吧。

最後,忠義無雙的勇士。

清白無暇的高順在品行上實在算得上是一個完人,但是反映在另外一個方面卻是為人處世刻板不知道變通,表現在性格的某些方面就是不容易變化,認死理,容易鑽牛角尖, 一條路走到黑。

正是這樣的性格造就了忠義無雙的特點,從而導致了他無法,也不肯,也不能再次接受更換門庭的做法。

如果要用一個成語來形容高順,莫過於“木強則折”最為貼切。可惜這樣忠義無雙的高順不幸遇到了反覆無常的呂布,一生也就葬送了。

在紛亂的三國,良禽擇木而棲的文臣武將不計其數,即使如關羽這般忠義的人也是揹負了不少汙點。在下邳之敗中,關羽忍辱負重暫時投靠曹操,最終換得迴歸劉備的機會,其行為不僅沒有獲得世人鄙視,反而迎來了眾人的尊重,並且成為忠義的化身。

死高順與活張遼,透露出曹操選才用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由此可見,只認死理,不知道變通的高順,換得殺身之禍,反而浪費了一身高強的武藝,因此比起驍勇善戰的張遼來說遜色了不少。

正是高順如此清白而忠義無雙的性格,從而讓曹操知難而退,放棄了招降他的想法,直接將他誅殺,成全了他的忠義。

對於張遼,曹操卻完全採取了和高順的不同手段,當張遼主動帥眾來投降後,曹操毫不吝嗇的封他為中郎將以示拉攏,從而贏得了一員猛將,也成就了張遼的一世英名。

張遼其人其事。

張遼和高順同為呂布集團中的人,但是相對於高順來說,張遼和呂布之間的關係一直都沒有那麼貼切。還在幷州的時候,張遼就被老上司丁原派往京城協助何進奪權,從而成為何進的部屬,效力於何進。

在何進死後,張遼和其他何進部屬一樣歸屬董卓。在董卓死後,因為同為幷州人的緣故,張遼以兵屬呂布,但是在呂布這個團隊之內,張遼卻擁有極大的獨立性,而非完全屬於呂布的部屬。

在很多情況下,張遼的活動是以北地太守或魯相的名義來活動,而非像高順那樣以中郎將的身份參與呂布的行動。

死高順與活張遼,透露出曹操選才用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張遼和呂布之間的關係更像一種合作同盟關係,而非上下級的關係,因此在隨後的一些列活動中,張遼只是參與了呂布的外圍活動。

在下邳之戰的最後關頭,張遼執行著聯絡北面臧霸、吳敦、尹禮、孔觀等人的任務。也是因此,當下邳城破的時候,張遼並不在城內,而是和這些人遊弋於外,策應著呂布的行動。

由此可見,張遼和高順是完全不同的,高順從道義上是需要忠誠於呂布,而張遼則完全沒有這方面的需求,因此張遼投降曹操則不用揹負道義上的責任。一旦形勢有利,良禽擇木而棲則是他最好的選擇。

唯才是舉是隻是方式,為忠是舉才是目的。

對於曹操來說,唯才是舉只是一種方式,其目的卻是為忠是舉。曹操需要人才不假,但是他更需要一大批為其效忠的人才。

在東漢末年,諸侯混戰的時代,雖然漢室式微,但是許多有才幹的人依然心懷漢室,忠於漢室,因此曹操要想撇開這些人,就需要另闢蹊徑招攬為自己的服務的人才。

死高順與活張遼,透露出曹操選才用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唯才是舉就因運而生,這種方式避開了世家大族掌握人才,選拔人才的通道,從而為那些不能夠展示才華的寒門子弟們打開了另外一條通道。在早期的人才庫中,曹操麾下不乏來自世家的人才,但是更多的卻是寒門子弟充實其中,為曹操穩定政權,建設基層政權立下汗馬功勞。

這一表現不僅出現在曹操的文職集團,更是表現在曹操軍事集團中。放眼看去,無論是五子良將的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還是類似許褚,典韋,臧霸等等這樣的草莽英雄,無不是出身低微、貧賤,甚至來自敵對陣營。

正是這一獨特的旗號,為曹操在和其他諸侯爭奪過程中,無不佔據先機,甚至達到了後發制人的效果,從而贏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

如果說唯才是舉是方式,是手段甚至是表皮,那麼為忠是舉才是其核心,是曹操招攬人才的最終目的。

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曹操高舉唯才是舉的大旗,佔據不少先機,招攬了大批人才進入到己方陣營,從而為削弱對手創造了條件。

獲得需要的人才後,曹操更是採用一些列的考察和遴選方式,甚至藉口,通過血腥的方式淘汰一批不能夠忠誠於己人才。

比如才高八斗卻維護漢室的孔融,晚節不保的荀彧,乃至通過魏諷謀反案消滅了一大批不夠忠誠的人士,從而為曹魏篡奪漢天下打下了基礎。

死高順與活張遼,透露出曹操選才用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由此可見,曹操並不是簡單的招攬需要的人才,或者具有一定才幹的人才,更多的是需要對自己忠誠不二的人才為自己服務。處死高順,留下張遼為其效力,這只是曹操人才選拔做出的一個表現而已,反而從中透露出曹操在選拔人才上隱含的最終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