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女子家陽臺來了一家人,她特地重買路由器24小時直播!婆婆嚴令:騰出房間,禁止進出

圖片

4月初,市民林女士家來了兩隻烏鶇鳥,築巢後生下了4只鳥蛋。高興的林女士架了攝像頭開啟了一天24小時的直播。

最近,兩隻小烏鶇破殼而出。

林女士一家4口住在望江家園,4月初的時候,家裡打掃衛生的阿姨發現朝北小房間窗戶外,有兩隻黑色的鳥飛來飛去。沒兩天工夫,玻璃窗和防盜窗的中間,就多了一個乾草做的鳥窩。

“這兩隻鳥大概是一對夫妻,在我們窗臺外面忙忙碌碌的,很快就做了一個窩。它們築巢以後我偶爾就過來看下,等到4月9日那天,突然發現鳥窩裡已經有三隻鳥蛋了,嚇了一跳。結果第二天又下了一個蛋。”林女士的婆婆楊阿姨說。

圖片

兩隻鳥黑黑的羽毛,橘紅色的嘴,眼睛非常有神,如果人走過去就會飛走。楊阿姨拍下鳥的照片發了朋友圈,有人說這是烏鶇,千萬不能去喂東西或者摸鳥蛋,不然鳥媽媽就可能會棄巢。

楊阿姨上網查了下資料,烏鶇鳥是瑞典的國鳥,有網友說烏鶇飛到家裡會帶來好運。

她把這事鄭重地告訴了兒媳婦林女士,一家人都覺得蠻新奇。

這個小房間平時家裡人就不太進出。烏鶇築巢之後,楊阿姨給家裡下了令:騰出這個房間,沒事不能隨便進出,免得把烏鶇嚇跑了。

4月10日,為了更好地觀察烏鶇,林女士在飄窗上架了一個手機、一個紅外攝像頭,開啟了直播模式。但可能是架攝像頭的動靜嚇到了烏鶇,大鳥大半天沒回來,直到凌晨4點多,才撲稜著回到了窩裡,林女士才放心回去睡覺。

圖片

因為新來的“一家人”,林女士一家一直沒開過這個房間的窗戶,有時候需要拿什麼東西都等著大鳥飛走了再去拿。家裡有隻叫“漂亮”的小貓,可成了大家防範的重點,千萬不能讓它溜進去嚇到鳥了!

圖片

一家人不敢進房間,就在直播上觀察烏鶇的生活。楊阿姨和林女士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用iPad看直播,今天大鳥在不在窩裡?鳥窩裡又有什麼變化?

楊阿姨觀察著,10日開始一隻大鳥便開始抱窩了,另一隻大鳥常會出去覓食,帶一些昆蟲回來餵給抱窩的大鳥。偶爾兩隻也會換下分工,輪流孵蛋。一隻累了或者餓了,就會發出叫聲呼喚另一隻,不一會兒工夫另一隻大鳥就飛回來了。“孵蛋多的這只是雌鳥,我們一開始也分不出來,後來觀察多了,發現雌鳥的尾巴短一點,雄鳥的尾巴長,鳥喙更豔麗一些。”

在兩隻大鳥的努力下,4月23日,第一隻小烏鶇破殼了。第二天,第二隻也出生了。可惜的是,直到昨天,剩下兩隻鳥蛋都沒有動靜。

圖片

“第一隻小鳥剛出生時,雌鳥還在孵蛋,鳥爸爸從外面帶來食物,先分給雌鳥吃,然後雌鳥再餵給小鳥。”

剛破殼的兩隻小烏鶇肉乎乎的,眼睛還沒能睜開,也沒有毛,看起來挺脆弱的。兩隻大鳥輪流飛出去覓食,帶回食物餵給小鳥。而小鳥就伸長了脖子,張大嘴等著父母餵食。

圖片

“大鳥常帶昆蟲回來,有時候嘴巴上還粘著泥土,可能是剛從土裡找到的。”開啟直播後,林女士和楊阿姨每次看到有趣的畫面都會錄下來,截屏發到朋友圈。林女士的一個朋友看到,發了一段評論:看到兩隻烏鶇找蚯蚓,以往就無視了,日常風景,現在多了一個視角,想想說不定都是在為家裡搵食打拼,一群中年男人,不容易。

林女士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大鳥帶回食物餵給小鳥後,往往會在邊上等一會兒,幾分鐘後小鳥排洩出一顆圓圓的糞便,外面好像包著一層薄薄的膜,大鳥也不嫌棄,一口就把糞便吃下肚了。

“這個現象我們覺得很新奇,還特意問了身邊的朋友,大家也不得其解。後來我上網查了下,說大鳥這麼做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小鳥的消化系統沒有發育完善,糞便裡還有不少營養物質,大鳥吃了不會浪費。二是因為需要保持鳥窩乾淨。”

沒幾天工夫,小烏鶇的羽毛就慢慢長出來了,體積也向大鳥靠近。也就是五一過後,小烏鶇睜開了眼睛,隨著時間過去,眼睛也越來越有神。兩隻大鳥的餵食頻率也從一個小時一趟,變成了十幾分鍾一趟。楊阿姨和林女士很有一種“養小日日鮮”的感覺。

圖片

林女士的直播間24小時不停,可愛的小烏鶇吸引了一批網友來圍觀,到了昨天,同一時間圍觀的人數已經有了800多。有時候網絡不好,直播停頓了,就會有朋友打電話給林女士,讓她趕緊去“處理一下情況”。林女士為此,特地買了路由器加強信號。

圖片

昨天林女士不小心沒關緊門,讓“漂亮”溜進了小房間,結果“漂亮”直奔鳥窩而去,隔著玻璃緊緊盯著烏鶇!這下可把兩隻大烏鶇嚇壞了,直接飛走了。馬上,就有人打了電話給林女士,告訴她“貓進房間了,貓進房間了”。

林女士嚇得趕緊去趕出了貓。

就這兩天,小烏鶇已經學著撲稜兩下翅膀,看樣子很快就要出窩了。

圖片

圖片

“可能這兩天就要飛走了,一旦開始學飛就要看不到它們了。”林女士又是期待又是擔心,心情有些小矛盾。

圖片

今天凌晨,烏鶇媽媽陪著小烏鶇在窩裡睡覺。

為什麼烏鶇鳥會選在林女士家裡築巢呢?

早在2016年的時候,也是同樣的位置,林女士家裡也住進過烏鶇一家人。“當年我們發現的時候,小烏鶇已經準備出窩了。生了4只都孵化了。可惜沒有看到它們長大的過程。”楊阿姨說,有朋友還猜測說,這次的烏鶇爸爸和媽媽,可能就是那次孵化出來的小鳥。“它們是回來看熟人了。”

前幾天,杭州一個學校也飛進了烏鶇,不少小朋友還把它們畫到了紙上。

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員、浙江野鳥會副理事長範忠勇說,烏鶇是我國長江流域、華南和西南各地常見的留鳥(終年生活在一個地區)。在浙江烏鶇繁殖期基本上是在4-7月。烏鶇因全身有烏黑的羽毛而得名。它的叫聲猶如擊石,音似“鴶(jiá)—鴶—鴶—鴶”,又名烏吉。以甲蟲、蝗、蚊、蠅等多種昆蟲為食,為農林益鳥。

烏鶇不太怕人,膽子比較大,在鄉村、小區都會出現。在杭州數量很多。能適應城市生活,對人類沒有攻擊性。

杭州城市裡常見的鳥類還有珠頸斑鳩、麻雀、白頭鵯、鵲鴝、家燕等等,這些鳥類和人類也比較親近。“總的來說,鳥類的生活環境並沒有很大改善,但是人們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在慢慢提升。對於野生動物的保護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來源:都市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