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會的周公旦:曹操將他比作自己,孔子卻認他為偶像

牧野一戰,西周取代了商周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但西周的麻煩事才剛剛開始。

對於一個剛上臺的天子,多方勢力都在觀望,姬發走到了一個重要歷史節點。

這次,我們要講講周王朝是如何平衡各方勢力,以及其幕後的總設計師,周公旦。

《過秦論》作者賈誼曾評價:黃帝之後,孔子之前,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那這位周公到底做了哪些事呢?

1

周武王姬發終於站到了朝歌的城樓上,放眼望去,都是他的天下。

這一年,姬發已經64歲了。

勝利的喜悅只是暫時的。

史書上記載,周武王得天下後,憂國憂民,自夜不寐。

為什麼睡不著呢?

一方面是跟著自己一路從西砍到東的兄弟,一夜之間都成了功臣,該如何安排?

另一方面,商朝舊有勢力又該如何安排?

處理不好,就要二世而亡了。

其實這些問題,歷代君主都會遇到,那他們會怎麼做呢?

《舊唐書·魏徵傳》裡記載,李世民曾經說: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因此歷史才被稱為“帝王術”。

但姬發能借鑑的,只有“商”的制度,而且,根據結果來看,這還是個失敗經驗。

不過姬發和他的智囊團,不但解決了這些問題,還創立了一套影響整個中國歷史的制度。

錢穆先生曾說:

“亦由當時形勢之實際需要逐步逼拶而成,同時亦是周民族對於政治組織富於一種偉大氣魄之表見。”

這是他對周朝分封制的高度評價,同時這也告訴我們一種看待歷史的態度:

不以當時時代和環境,而單獨評價歷史都是耍流氓。

當然我們不講分封制是個什麼制度,而是要挖掘,分封制的規劃過程,以及其背後蘊含的智慧。

2

實際上週朝的分封進行過兩次,先講第一次。

話說姬發打下朝歌,打開地圖一看,呀,我們國家還真大嗨(據記載,周朝疆域至少是商的一倍)。

被誤會的周公旦:曹操將他比作自己,孔子卻認他為偶像

姬發老家在西邊,王都自然還是西邊的鎬京,當時的情況,由於地理環境和交通的限制,天子實際能管理的國土有限,所以才需要把沒法直接管理的地方分封出去。

西邊基本王畿都管的到,主要問題就是東邊,首先按規定,改朝換代可以,但宗祀不能滅絕。

所以儘管不情願,姬發還是封紂王的後人武庚繼續在殷這個地方,但他肯定不放心啊,所以又封了自己的四個弟弟在殷周圍四個國家,來監視武庚,分別是,管叔、蔡叔、霍叔和康叔。

被誤會的周公旦:曹操將他比作自己,孔子卻認他為偶像

他們不僅監視,還將武庚的子民分散到這幾個國家,用以削弱武庚的力量,歷史上稱為“三監”。

為什麼不叫“四監”而是“三監”,我後面會說。

接著是各大古老部落,比如三皇五帝的後代,這些人是一個時代的象徵,是偉人的後代,這些人有好歸宿可以籠絡不少人心。

比如,把黃帝的後人封到祝國,炎帝后人封到焦國,堯的後人封到薊國,舜的後人封到陳國,大禹的後人封到杞國。雖然規格給的很高,但實際資源沒多少。

再接著就是血親,這點是周和商最大的不同,其實商朝的套路也是分封制,但最大的問題在於,太鬆散。

打個比方說,一個奶茶品牌,只要交錢就可以加盟,品牌主提供技術支持和宣傳背書,加盟店財務獨立核算,用人都自己招募,自主權很大。

問題在於,加盟商之間,加盟商和品牌主之間,主要就是利益關係,出了事大家肯定都想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這也是紂王只能孤軍奮戰的原因。

周朝就吸取教訓,一樣是分封,但我的加盟店都是家裡親戚管理的。

《左傳》記載:

“武王客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總體來說都是用自己人,這就是周的分封的特點。

我們覆盤一下這個分封高明在那些地方?

1、周天子的分封底層邏輯:歸類,排序、解決。

1)首先把所有要分封的對象進行分類,合併同類型。比如德高望重部落,功臣,商朝遺老遺少等等。

2)按照影響力或威脅程度進行排序,找出最本質的問題根源,逐個解決。比如紂王后裔。

3)根據不同分類的不同利益需求,需求的迫切程度,提供不同解決方案。比如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但地位高的不一定權力大。

2、分封的細節:

1)通過血緣關係建立各國之間更牢靠的紐帶。

2)分封的親戚足夠多,據說分封了1000多個諸侯國,這樣就讓權力分散,無法和中央抗衡。

3、分封的補丁:

對於商朝的遺老遺少,不放心的監控起來,除了三監之外,其他商朝原諸侯也和周朝勢力混雜在一起。

所以你看,一切都在細節中。

看起來還挺完善,但是人性的考驗不久就要上演了,因為周武王在君臨天下的第二年就死了。

3

周武王立的繼承人是周成王,但當時成王年紀還小,不足以應付複雜的局面。

於是有了史上第一次的託孤,《逸周書·度邑》上記載:

那天周武王躺在床上,自感時日無多,於是把他的四弟周公旦叫到身邊,緩緩地說:“上天讓我做天子的期限已經到了,我的孩子還年幼,我占卜過了,國君的位子就由你來坐吧。”

“王欲旦傳於後。王曰:‘旦!汝維朕達弟……今維天使子,惟二神授朕靈期,予未致……維幼子大有知……乃今我兄弟相後,我筮龜其何所即。’”

說完以後,周公旦無言以對,握著周武王的手,“泣涕共手”。

於是周公旦代天子攝政。

被誤會的周公旦:曹操將他比作自己,孔子卻認他為偶像

此刻一直站在幕後的周公旦終於走上了歷史舞臺,好戲終於要上演了。

周公旦是周天子智囊團裡最重要的三個人之一,另2個人,一是姜子牙,另一個是姬發的堂兄弟,召(念shao)公奭(念shi)。實際上第一次分封,大部分都是周公旦的規劃。

周公旦接手以後,忙到什麼程度,史書記載,“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

說周公一頭長髮,沒時間洗,好不容易抽空洗頭,洗到一半有人來找,他就要握著頭髮講事情,洗一次頭要被打斷三次。所以估計周公頭髮挺溼潤,後來啟發了周家一位後人,取名叫“周潤發”。

吃飯時候也沒得休息,剛吃塊肉還來不及嚼,有人來了,只好把肉吐出來,去接待。

曹操有一首著名的《短歌行》:

被誤會的周公旦:曹操將他比作自己,孔子卻認他為偶像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最後兩句就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就是拿周公旦作比喻,雖然自己只是丞相,但已經統領天下了。

所以你看曹操都把自己和周公旦聯繫在一起了,那當時的人會怎麼想呢?

周公旦家裡排行老四,老二是姬發,那還有老三呢?

老三就是“三監”之一的管叔,此時正在監視武庚呢。

就像尼采說的,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被誤會的周公旦:曹操將他比作自己,孔子卻認他為偶像

所以你看自古啊,看守惡龍的,基本都得墮落,中外都一樣。

管叔當然有想法,其實對於周武王的安排他已經不爽了,說是親弟弟,結果連個諸侯都不是,人家都是什麼公,自己還是個叔。

現在武王駕崩了,自己拿了號碼是一號,結果開門了直接從二號開始叫,換你也得崩潰。

於是管叔、蔡叔、霍叔、康叔,這些“大叔們”沒事就聚在一起吐槽周公旦。

被四個大叔圍在中間的武庚很快也察覺到這個問題,就攛掇他們,不管武王給你們多少,事成之後,我雙倍給你們。

於是武庚聯合了商的殘餘勢力,聯絡了部分蠻夷部落,加上“大叔們”的力量,西周建立後第一場內亂就這樣發生了,史稱“三監之亂”。

4

前面說不是有4個大叔嗎?怎麼只是“三監之亂”,因為大叔中出了一個“叛徒”,康叔。

康叔的人生出現了大危機,是跟著一起造反?還是站在周公旦這邊?

人生有時候就在於選擇,危機的一半代表“危險”,而另一半則是“機會”。

管叔和武庚也給康叔許諾豐厚的報酬,康叔十分感動,然後馬上給鎬京發消息說,這裡有情況。

話說周公旦這邊接到消息,馬上準備應對,於是他就和智囊團商量,主要就是尚父姜子牙和召公奭,三人商量,出征討伐。

被誤會的周公旦:曹操將他比作自己,孔子卻認他為偶像

可就在周公旦準備出征的時候,朝中大臣們卻提出了反對意見,因為叛軍聲勢浩大,不僅有原來商人勢力,還有淮夷、徐夷、奄國這些蠻夷助陣,萬一打輸了,原本的國土可能都會丟失。

他們的建議是,既然三監反叛的理由是對周公旦攝政的不滿,那讓周公旦還政給成王,然後派出使者求和,不就可以解決了嗎?

其實你也不好說這夥諸侯拖後腿,因為雖說周公旦攝政,但當時成王並不是個小孩,據記載至少已經成年了,這時候周公旦霸佔這個位子,很難不讓人有想法。

周公旦這時候陷入一個必輸的境地,他明白,三監叛亂不可能因為他的離開而停止,他如果放權,那周家歷代心血將付諸東流。但他如果不放權,就肯定要背一個強行攝政,貪戀權位的罵名。

但周公旦這次表現的異常強硬,不但力主東征,還寫下了一篇《大誥》,強調東征是鞏固西周政權的唯一選擇,自己定會拼盡全力完成,這基本上算是簽下生死狀了。

當然,這篇《大誥》還有另一個重要作用,

就是讓原本認為已經打敗商朝的將士明白,這次打仗的意義是什麼。

就好像週末加班,一種是領導強制要求的,一種是你明白工作的意義而自己去加班的,動力顯然是不一樣的。

當然,有兩個人始終支持周公旦,那就是召公奭和太公望,他們做了分工,召公奭在鎬京負責安撫西邊的諸侯,太公望作為軍師和周公旦一起東征。

討伐“三監之亂”的戰爭開始了。

5

我在看這段的時候會有點陰謀論的想,武王當年設置三監是不是故意的?

也許他早就覺得這幾個弟弟靠不住,所以都派過去看他們能否抵抗誘惑。

另一方面,商朝的殘餘勢力畢竟都還在,但又找不到理由斬草除根,於是就有了這場“三監之亂”。

如果真是那樣,那周武王的魄力不是一般的大,這完全是一場All in的賭局。

而代替周武王站在賭桌前面的,就是“賭神”周公旦。

被誤會的周公旦:曹操將他比作自己,孔子卻認他為偶像

這場仗和速戰速決的牧野之戰完全不同,這一打就打了三年。

這三年,周公旦不但打敗了三監,打敗了武庚,同時把殘餘的商朝勢力連根拔除,甚至連同東夷和南邊的淮夷都打服了。

於是,又到了重新洗牌的時刻了,也就是第二次分封。

通過這次東征,大家發現,東邊距離太遠,如果不能就近控制,未來勢必還會出亂子。

於是決定,西邊鎬京是周起源之地,由周成王坐鎮,而在東邊建立另一箇中心,洛邑,作為鞏固東方勢力的中心,管理商朝遺民,由周公旦坐鎮。周朝這次終於真正將勢力擴展到了東方。

在西周青銅銘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宅茲中國……”

這也是最早出現“中國”的記載,同時周公旦在此鑄造九鼎,這也就是定鼎中原的意思。

在第二次分封中,主要有這幾個重要的國家,分別是:衛、宋、魯、晉、齊、燕等國。

被誤會的周公旦:曹操將他比作自己,孔子卻認他為偶像

話說三監是如何處理的呢?管叔和武庚直接被殺,蔡叔和霍叔被流放。

在“三監之亂”中,康叔立下大功,不但第一時間通風報信,同時也在平亂中出力不少。

因此,周公旦將原來管叔和武庚的地盤封給了康叔,這就有了“衛國”,都朝歌(今河南衛輝北)。

衛國管理的是殷的七個大族,有點詭異的是康叔並不是諸侯,其實還是“監”,所以別的諸侯後代叫“某某公”或“某某侯”,衛國還是“衛伯”,到後來賄賂周夷王才成為諸侯。

所以有時候做無間道代價也挺大。

不過後來蔡叔和霍叔的後代還是非常優待的,他們也分別分封到“蔡國”和“霍國”。

再繼續,因為不能斷商的宗祀,於是又把之前紂王時期就投奔周朝的微子啟找來,讓他來管理武庚的遺老遺少,這就有了“宋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在“三監之亂”中,有一個叫“奄國”的蠻夷尤其活躍,為了鎮壓他們,周公旦將自己的兒子伯禽分封到了奄,於是有了“魯國”,都奄(今山東曲阜)。

又讓成王弟叔虞去管理夏朝遺民,於是將他分封到了山西南部,於是有了“晉國”。

接著是兩位功臣,召公奭和太公望。

由於東邊還有商朝遺民錄子和存在,於是周公旦派遣召公奭去征討,並將錄子和的土地封給了召公奭,這也就有了“燕國”,都薊(今北京)。

太公望的任務就更重了,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當時還有一個強敵“萊夷”還未收復,於是周公旦就把這塊地方分封給了姜子牙,於是有了“齊國”。

人家都是直接封地,輪到姜子牙了,居然還要打下來才給,這功臣也太難了,於是周公旦還給了太公望一個特權,齊國可以征討有罪的國家。當然,這後面又引發了很多問題,這是後話。

到這裡,第二次分封完成,天下大勢已定。

6

其實周公旦所謂的分封制度,除了封土建國,還有一系列措施。

比如,軍事上,根據不同國家的規格,可以擁有的軍隊數量不等。規定天子有六軍,諸侯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天子的六軍包括西邊鎬京的“成六師”和東邊洛邑的“殷八師”。這是軍力的保證。

被誤會的周公旦:曹操將他比作自己,孔子卻認他為偶像

陝西曆史博物館裡收藏的西周盠(li)方彝(yi),上面的青銅銘文記錄了關於西周軍制。

又比如,禮法上,建立了宗法制度,所謂宗法制度雖然不是一種刑法,但也是一種道德約束,其作用是為了讓宗族安全地傳承下去。

《禮記·大傳》記載:

“人道親親,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這就是周禮最核心的思想,“親親和尊尊”,親親是讓兄弟手足之間長幼有序,尊尊是在社會等級上尊卑有序。

後來在儒家思想裡,就是“三綱”,所謂“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

在完成這一系列安排以後,周公旦在攝政七年後,還政給周成王。

在成王親政後,有一年,國家發生災荒,秋天顆粒無收,那時候遇到災荒就要占卜吉凶來安撫人心。

於是成王找來了金盒,那裡面有歷代占卜的記錄,打開一看發現有周公旦的一次占卜。

原來這是周武王病重的時候,周公旦向三位先王禱告,願意用自己的身體來代替武王,以求武王健康。

成王這才明白周公旦的一片苦心。

這也就是成語“周公代祝”的由來,也是中國著名的孝悌故事。

周公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他有一個頭號粉絲,經常在晚上夢到周公,彷彿兩個老友見面,這位粉絲也會向周公吐槽,你死以後,這個世界可真亂套了啊。

被誤會的周公旦:曹操將他比作自己,孔子卻認他為偶像

直到有一天,這位粉絲也已經老去,他對弟子說,我已經老了吧,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

我想,也許在他離世的那天,會看到周公正在不遠處等著他,笑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參考資料:

《周公悌德思想研究》

《論召公奭的幾個問題》

《由清華簡《系年》簡論周初諸侯國地位的特點》

《商周分封制下的“複合制”國家結構分析》

《分封制起源與形成問題研究綜述》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