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孩子(0

諎曖1


首先呢 需要澄清一個誤解,什麼誤解呢,很多人認為孩子哭了,不應該抱會覺得越抱越哭,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哭哭更健康,首先呢這種想法是不對的,首先我們要明白孩子哭的原因,孩子哭是因為孩子在尋找歸屬感,此刻他需要爸爸媽媽他需要找到一種歸屬感,而讓孩子獲取歸屬感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孩子哭的時候抱抱孩子,讓他感受到安全感,覺得爸爸媽媽一直都在他身邊,他很安全

接下來我簡單的說一下,長期處於沒有歸屬感或者沒有安全感下的孩子會出現哪些症狀表現呢

第一孩子長大以後可能會出現網絡上癮,因為他從小就缺乏安全感歸宿感,因為只有在那個環境中孩子才能找到歸屬感這是比較輕的 ,嚴重一點的孩子可能會加入黑社會幫派,可能會吸毒,所以爸爸媽媽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多給孩子一些安全感以及歸屬感,讓他感受到爸爸媽媽一直都在他身邊


成為你想看到的改變


0-6歲的孩子哭的時候家長需要不需要抱?這件事不是看孩子犯沒犯錯,而由於0-6歲年齡是兒童身體和心理飛速發展的階段,這個年齡段跨度不小。

看到問題的描述,家長和成年人必須清楚,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還也有孩子的權力。

0-2歲孩子還沒有出現自我意識,情緒與“重要扶養人”共生。其他年齡段,成年人觸碰孩子的身體,首先孩子必須要同意。

0-2歲

此月齡的孩子哭時,第一時間去擁抱。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語言發展還不是很好,只能通過“哭”這個行為來表達自己的“需要”。這個階段的孩子“哭”的背後都是傳達非常真實的內心感受。

可能是“害怕”的哭、“飢餓”的哭、“疼痛”的哭、“需要被關注”的哭、“不舒服”的哭……總之人類最初使用“哭”聲來呼喚養育者解決“生存問題”,最終能夠讓自己“活下來”是非常智能和高級的。

不存在家長所謂的“一抱就慣壞了”的後果。這是不懂孩子的成人,因自己心中“恐懼”的結論。違背兒童成長規律的特點。

並且透過這個觀點你會發現,成年人往往觀點層面時時帶有評判,比如:是對的還是錯的,是應該的還是不應該的,能還是不能等等。

成人不要期待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理解家長多辛苦,也不要在這個年齡段使用“哭聲免疫療法”,因為這是一個人建立“安全感”的重要階段。

如果此時“安全感”建立不良,孩子沒辦法完全信任“重要他人”,那麼在未來養育中,家長會覺得非常麻煩和吃力。

2-4歲

此月齡的孩子逐漸有了“自我意識”,知道世界上有一個“我”的存在。很多家長認同“恐怖的兩歲”概念,但是我想說,你應該慶幸孩子出現的一系列行為表現。

是家長的不理解或者不願意接受“兒童獨立”才有“孩子淘氣”、“不聽話”這種感覺。

此階段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做兩件事——“認識情緒”和“建構規則”。

“認識情緒”是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的內在情感,使用語言明確的表達感受。

“建構規則”是讓孩子清晰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這個年齡的孩子有了自主意識,家長們會發現,他有情緒的時候你去抱他們他有時候是抗拒的。

這時家長就要意識到,尊重孩子的意願,如果孩子抗拒擁抱,那麼陪伴在旁邊就可以。當情緒透過“哭鬧”這個行為釋放出去後,家長可以詢問孩子是否需要擁抱,再去抱孩子。

這個時候,孩子有可能情緒釋放完畢後,會來找家長“求抱抱”,此時不要拒絕他,或者以“懲罰”為藉口不去擁抱他。

家長“拒絕”的行為,代表不接納孩子。

正確的做法是:家長擁抱孩子,並且明確的告訴孩子:“媽媽非常愛你,但是你過分的行為媽媽不能接受!”

也就是向孩子就表明:我接受你的情緒,但不接受你的無理行為。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哭”不僅是要解決生存問題,他們的心理有了更多的成長和變化。

他們“哭”可能是對“完美”、“執拗”、“秩序”、“空間”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需要。這需要家長系統學習才能清楚。

4-6歲

孩子進入學齡前階段,如果此前的養育鋪墊都比較良好,那麼孩子哭鬧的行為會有所減少。否則就需要參照以上年齡來做,可能由於家長在養育的時候有些干擾或替代,導致孩子的心理年齡發展滯後。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有課業進入到日常生活,孩子的“哭”多半是由於“壓力感”、“不自信”、“挫敗感”導致。家長就需要在這些方面給予相應的支持。

在這個年齡段,家長擁抱孩子更需要尊重孩子本身,徵詢孩子同意後才能夠有身體接觸。要讓孩子學會“拒絕”!

這樣做也是在給孩子進行“安全教育”,讓孩子知道最最重要的一個規則就是:“沒有經過我的同意,不可以觸碰我的身體!”

總結

0-6歲的孩子哭鬧,家長要不要去抱孩子?這個問題的主體是孩子,客體是家長。問題的本質是詢問“行為”,而不是背後的“事件”。

客體要為主體服務,0-2歲,孩子“哭”就是呼喚,家長要立即給予擁抱。2—4歲擁抱孩子,告訴孩子:“我接納你的情緒,但不能接收無理行為。”4-6歲孩子有“拒絕”擁抱的權力,讓孩子知道,無論你是“好的”、“不好的”、“對的”、“不對的”,作為你的爸爸媽媽,我都會一直在你身邊陪伴你。

所有的0-6歲養育都在讓親子關係能夠相互平等和信任,愛才得以在家庭中流動。最終都是做人生最重要的工作——“安全感”的建立。


兒童觀察員佳霖


孩子(0-6歲)哭了,如果不知道孩子為什麼哭,第一個動作應該是去抱,但抱住孩子並意味著事情的結束。

幼童哭都是有特定原因的,比方說摔疼了、委屈了、傷心了、耍小脾氣了、撒賴了......

抱住孩子後第一時間確定是否受傷(特別是小月齡的寶寶),受傷及時送醫。如果沒有,就再詢問TA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哭。如果TA能及時告訴你原因,就針對原因去解決。

如果委屈、傷心,TA的情緒需要宣洩,就抱著TA安撫,讓TA哭一會,疏導情緒。

如果是耍小脾氣了、撒賴,就給TA幾分鐘自己梳理情緒,然後等TA平復下來後告訴TA哪裡做的不對。

孩子的安全感很重要,早期的關愛能幫助孩子建立穩定的心理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是一生受益的。

所以,孩子哭了,先抱住,意味著你在關注TA、保護TA、愛護TA,然後再去解決問題。該安撫的安撫,不該縱容的絕不縱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