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溼與寒痰有什麼區別?

用戶2762898603314


千寒易去

一溼難除

中醫有句話,叫做“千寒易去,一溼難除”,既然他們的共同點都有溼字,那肯定離不開溼了!可究竟什麼是溼呢?

溼邪(邪氣)的特點是重濁、粘膩,環境中溼度較大,加上身體多餘的水分,都會形成溼氣。

它會阻礙人體陽氣的運行,所以我們說溼重的時候,頭上像戴了一頂溼帽子,腦殼反應不靈光;身上像披了一件溼衣服,懶洋洋的不想動;如果是溼阻中焦的話,胃脘脹滿卻沒有胃口,喝了水運化也會很慢,肚子像個熱水袋一樣,晃起來咣噹咣噹的響。

溼邪,從不會單打獨鬥,尤其擅長拉幫結派,凝聚已久則化為痰溼,如果遇上寒就是寒溼,遇上熱就是溼熱,接下來看看如何分辨他們。

1

痰溼

症狀

身體困重

總感覺睡不醒,頭昏沉,不想說話,莫名的乏力,沉重感。

身體瘀滯

易生皮膚病(溼疹、腳氣),小腹部贅肉、身體愛長包塊、結節、面部及眼瞼浮腫。

脾胃功能

口腔中有甜膩感,食慾較差,飢餓感不明顯,吃一點即有飽腹、噁心、腹脹感,吃甜食會反酸明顯

二便代謝

小便量多、色清,大便稀溏,比較粘膩。

舌苔

伸出來感覺有水往下滴,舌體胖大,色青或淡紅,舌苔白膩,齒痕多

痰溼的治法—燥溼化痰

痰溼的聚集來源於不當的飲食,脾胃不能消化所以堆積在身體中,須禁生冷、甜食、油膩等不好消化的飲食,治療方法主要在於將脾胃長期的溼濁清理乾淨,使整個脾胃運化功能得到恢復,

可選擇中成藥二陳丸、香砂平胃丸服用,艾灸中脘、足三里、豐隆穴,背部拔罐。

2

寒溼

症狀

身體陰冷

四肢感覺冷,同時伴隨身體出冷汗。

身體困重

總是感覺睡不醒,嗜睡,莫名的乏力,沉重感。

身體瘀滯

易生皮膚病(溼疹、腳氣,若有滲出液,色清、白為主),小腹部贅肉(用手觸摸有涼意)、面色及眼瞼發青。

二便代謝

小便色清,大便稀溏、常帶有未消化完的食物殘渣。

舌苔

舌體胖大,色青或淡紅,舌苔白膩,齒痕多。

寒溼的治法—溫陽祛寒

寒溼的淤積來自腎陽的虛損,脾胃運化功能的減弱,須禁冰激凌、冷飲等寒性的飲食。

治療方法主要在於將脾腎沉年的寒氣溫化開,同時健脾祛溼,可選擇附子理中丸、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滴丸,口感更佳)服用,艾灸中脘、神闕、關元、陰陵泉穴。

3

溼熱

症狀

身體困重

總是感覺睡不醒,莫名的乏力,沉重感。

身體鬱熱

面色暗黃,面部油膩感、頭油多,身體易發皮膚病(溼疹,痘疹,若有滲出液,色黃為主,伴隨異味)。

脾胃功能

口乾、口苦,口氣偏重,易生口瘡及口腔潰瘍 ,喜好辛辣、飲酒、吸菸。

二便代謝

小便色黃、尿道赤痛,大便粘膩,異味均偏重。

舌苔

舌體胖大,色紅或暗紅,舌苔黃、厚膩,齒痕多。

溼熱的治法—清熱利溼

溼熱的形成較為複雜,身體內部的溼濁瘀滯過久,會在不同的臟腑形成溼熱,過度的辛辣、生冷飲食,則引起脾胃溼熱,可以選擇甘露消毒丸服用;過度的飲酒、辛辣飲食、情緒暴躁,則引起肝膽溼熱或膀胱溼熱,可以選擇龍膽瀉肝丸、八正顆粒服用。

以上就是痰溼、寒溼與溼熱的鑑別,敬請各位溼人對號入座,如果自己不能很好的判斷體質,建議找醫師當面進行鑑別診斷。



甘肅張若楠


寒溼是一種疾病病因名稱,中醫認為寒溼有外感寒溼和內生寒溼兩個方面。外感寒溼是外感寒溼邪氣,氣血運行受阻,以關節、筋骨疼痛為常見症的證候;內生寒溼:寒溼內困而損傷脾陽,或脾腎陽虛而寒溼內停,以畏寒肢冷,腹痛洩瀉,或浮腫為常見症的證候。

寒痰以痰質清稀色白的痰為特徵。如由外感風寒而致病的,必伴有惡寒、發熱、頭痛、喉癢、咳嗽等症狀。由脾腎虛寒引起的,則出現惡寒肢冷,神倦納呆,脈沉緩等症狀。

新華字典解釋:溼為“潮溼”也;

痰是為粘液、膿液,也可能為兩者的混合物。在人的呼吸道里,許多小纖毛麥浪一樣朝向口腔的方向,慢慢將髒東西推出來,推到嗓子眼兒時,人就會咳嗽吐痰。


石玉峰


直觀來說寒溼見不到痰,但是“痛”或“重”還有“垢”,尤其在溼冷的環境。寒痰通常可以見到痰,稀而且清。也有滯留關節看不見的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