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怪故事——食猴怪物名石掬,蟒過嶺

食猴怪物名石掬

古代志怪故事——食猴怪物名石掬,蟒過嶺

湖南至道州路上有一山,高數百丈,千峰環列,中有一勝地名為濂溪講堂。山中多猴,常出擾人。

袁枚同鄉愛堂居士攜僕人遊山,忽見遠處山崖側邊似乎有許多枯松,綿延數里,披毛蠕蠕而動。走近一看,居然是密密麻麻的猴子趴在懸崖上。不一會兒,愛堂居士等人便來到猴群上面。低頭一看,下面的猴子約有六七萬之眾。老少雌雄環集,不知為何悲啼聲此起彼伏。

不一會兒,上崖下來兩隻猴子,對猴群搖手,似是禁止其哭泣。猴群便止聲,沿著懸崖爬上經香臺所在的山頂,紛紛趴在地上不敢動彈。

隨後忽然一陣狂風吹過樹林,臺後躍出一獸,樣子和猴子差不多,體型頗小,只有一尺來高。眾猴見之,更加分毫不敢妄動。

此獸又躍上濂溪講座,踞膝而坐,將身體拉長丈許,眾猴仰望,不見其頂。又過了一會兒,一隻猴子爬到此獸身邊跪坐,用雙手自腦後剝下皮來,供此獸食用。

愛堂居士見此不覺駭然,剛準備繼續看看還有什麼怪異之處,誰知僕人突然跳起,朝猴群扔了一個爆竹。一聲巨響,猴群受驚,四處逃竄,不少墜崖而死。那怪獸則縱身一躍,直穿屋頂而出,沒了蹤影。

【原文】湖南至道州,路有一山,高數百丈,千峰環列,中有濂溪講堂。山中最多猴,常出擾人。山腳居民數十家,皆漆戶也。山產漆樹,紅芽初茁如香椿,食者多死,官為立石以禁。沿漆林而入,周遭五六里,隔一澗。過澗即入山徑,樵路穿雲,高可插天。

  吾鄉愛堂居士往遊,遠望崖側,有似枯松,其毛遍覆數里,蠕蠕然,近視之,皆猴也,屏息而過。已歷其上,俯視眾猴,約有六七萬,老少雌雄環集,呦呦皆有哭聲,亦莫測何故。有頃,忽見二猴自上崖來,向眾猴搖手,似禁其勿泣者。已而悉起,有扶老者,有攜雛者,皆緣崖左而上。至經香臺畔,俯伏屏息,高下幾無隙地。

  旋有大風簌簌動林木,臺後出一獸,絕似猴而小,高可尺許,眾猴見之,皆俯伏。此獸躍上濂溪講座,踞膝而坐,推其身,忽伸長丈許,眾在下仰望,不見其頂。久之,見一猴來跪其座旁,自以雙手向腦後剝去其皮,若供其食啖者。

  愛堂尚欲再覘其異,不料僕人遽怒起,燃大爆竹震之。響一發,眾猴鹹驚,墜山下死者不可勝計;其獸聞聲一躍,直穿屋頂而出,不知所在。按《異物志》:石掬如猴而食猴。或即此歟?


蟒過嶺

通過水路,去湖廣地區的武網州很方便。有個當官的,攜家帶口坐船去武網赴任,一路經過的都是灘塗河流,兩岸山峰壁立,樹木繁茂,只有中午才能見到太陽。

有一天船正在行駛中,突然聽到河畔有人敲鑼打鼓,鳴聲示眾。於是他就差人去問個究竟,當地人說:今天蟒過嶺呢,必須停船等候,非要趕路的話肯定要出事。差人問:你們怎麼知道?當地人說:我們這裡每年都在固定的日子燒山,蟒蛇知道,所以都提前半個月從南邊挪到北邊。等北邊燒山的時候,它又挪回南邊。南邊燒山是在初冬,北邊燒山定在初春。而且它們經過前一定會呼風帶雨,船沒辦法行走。溪水也因之暴漲,它們好渡河。現在剛好是十月,今天早起開始颳大風了,所以我們都知道它要經過了。

來人又問:那它在哪裡啊?當地人說:離我們一里路的時候就能看見啦。說完風勢越來越大,只見岸邊的樹枝樹葉都垂了下來,一個大的跟石甕似的蛇頭露了出來,慢慢下山,從溪裡經過。眼看著蛇頭都進了北山了,尾巴還在南山留了一大截,而兩山之間的距離大概得有三五百丈!

一條蟒走完了,另一條才來,這些蟒大小都差不多,首尾相接連續縱行。後邊的越來越小,但是也走了一天一夜才挪完窩。當地人說,這些黑蟒,性格都很溫順的,從來不傷害人。

【原文】湖廣武岡州,有水路可達。有赴武岡任者,挈眷由水路行,一路皆灘河,兩山壁立,茂樹密菁,惟日午見日而已。

  一日舟行,聞上流灘畔有人敲鑼鳴眾,詢之,曰:“今日蟒過嶺,須停舟不得行,行則有失。”問:“何以知之?”曰:“我處燒山,向例有定期,蟒知之,先期半月相率自南而北,俟北路燒山,則又自北而南。時正十月,蓋南路定期在初冬,北路定期在初春故也。其來日,早必有大風以阻行舟,便其橫溪而渡。今早風大作,故知之。”問:“在何處?”曰:“相離裡許,可望而見。”

  俄頃風愈大,見兩山樹梢枝葉皆垂,露一蛇首,大如十石甕,徐徐自山下剪溪過。其頭入北山,尾猶在南山未盡,約計兩山隔溪可三五百丈,如是者一食頃始盡。一蟒過盡,又一蟒來,長皆彷佛,以次相接而行,其體亦遞小,一晝夜乃盡。土人云:“此黑蟒,性皆純良,從不傷人。”

《續子不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