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 教育上的三條紅線最好不要碰

有這樣一群父母,對孩子舉動、尤其是學業成績特別關注,急切地想為孩子提供保護和指導,好讓他們一切順遂。但活在父母過度養育下的孩子,卻可能成年未成人。

為了幫助孩子學習和成長,父母跟孩子們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思想,給他們介紹人脈,帶著他們四處踏訪。我們巴望著給他們所有我們能給的東西的。我們知道要付出怎樣的代價,才能在當今世界功成名就,所以急切地想要為他們提供保護和指導,無論付出怎樣的代價啊,事事處處都要和他們在一起。這是對直升機父母的解釋,也是現在父母對孩子過度養育的表現。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 教育上的三條紅線最好不要碰


如何避免過度教育不做直升機父母

1. 另闢蹊徑

我們都希望孩子在離家的時候,可以產生我覺得我可以,我覺得我行的心態。

這種心態的另一種表述是自我效能。它意味著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實現目標及把把控局面。它意味著你相信自己做事情的能力,而不是父母幫助你,或者替你做事情的能力。

相信自己不是毫無根據的自負或者自我安慰的情緒,在自我效能中的自信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所能獲得的成就有真實的感知,既不誇大也不低估;它指這個人能認識到,即便一開始不成功,也可以試一下,再試一下,可能就會取得進步,甚至取得公認的成績,乃至達到精通的程度。

自我效能的形成基礎是什麼?是工作,以及看到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成功。很大程度上,

自我效能的建立取決於童年時期反覆試錯的機會,這就是童年給一個成長中的人帶來的人生價值。換句話話說,要想形成自我效能,你得去做,去嘗試,你才能知道你的邊界在哪裡

2. 讓孩子擁有自由玩耍的時間

現在的孩子的童年任務繁重,父母對他們實行清單化的管理。因此,他們做遊戲的時間越來越少。事實上,遊戲應該是孩子們進行的第一項真正關涉成長的工作。

哪些才算遊戲呢?波士頓學院的教授說:只要有大人在旁邊指揮,那就不是遊戲。他認為,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孩子們必須參與由他們自己選擇、自己主導的活動,並且是為了遊戲而遊戲,而不是自覺追求實現與活動本身無關的目的

不得不說,很多時候,我們盡力珍惜時間、安排時間,結果卻在無意間扼殺了夢想的時間。

孩子們在玩耍中會冒出各種有意思的點子,他們也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 教育上的三條紅線最好不要碰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和波音公司之類的機構在僱傭能夠解決問題的研究者時表示,除非知道這個人早年動手做過東西,否則,哪怕是頂尖工程學校的優秀畢業生,也沒戲。

敲打、修補、製作東西、修理東西,對做這些事情抱有充分的好奇心,並得到關鍵的知識,這些都被航空航天及其他行業視為解決問題的必要前提。

硅谷企業家邁克蘭扎就主張,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一個遊戲社區。這個社區是孩子們形成個人主動權的獨特場所。

我們需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在這個世界的身份,學會自己的事情。他們也需要大人的培養。社區是家庭之外的特殊區域,但又不是太遠。如果離家太遠,你就不知道他們在哪兒,也不認識跟他們打交道的人,但社區可以供他們嘗試不同的事物,做不同的事情,扮演不同的角色。

蘭扎說,他希望孩子體驗到心流。所謂心流就是,當我們對某事感興趣,或長於某事,所做之事稍微超出我們當前的能力範圍,稍具挑戰性時,我們的感覺和狀態。

處於心流狀態時,我們面臨的挑戰略微超出自己的能力水平,堅持下去,就會忘掉時間,不會感到飢餓、疲倦,感覺正在做的事情可以不斷地進行下去。當我們感覺到內在的動力,正在做著的事情本身就是對我們的獎勵。

處於心流狀態意味著我們熱愛正在做著的事情。回顧一下自己的經歷,如果發現當時處於心流狀態,那我們就從自己身上得到了一個重大的線索,說明我們在做的事情對我們很重要,這會帶來有意義的工作和愛好。

要想體驗心流,自由遊戲時間是心流最有可能發生的情境。英國兒童遊樂場就是一個很好的遊戲場所,它給了孩子們誘人的自由度,給孩子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材料,讓他們製作東西和玩耍。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 教育上的三條紅線最好不要碰

3. 傳授他們基本生活技能

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基本生活技能,比如儀容整潔、看管物品、做飯、保持家中清潔。兒童做家務的價值理論認為,兒童做家務是未來成功的基本要素。哈佛大學的教授認為做家務能培養能做、會做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人覺得自己是勤勞的人,而不是廢物。

一個人如果被別人手把手地牽著過日子,什麼事情都有人幫忙料理,那他就沒有機會培養起控制感(mastery),控制感是自我效能理論的核心。

如果別人幫你做事,結果就不在你的掌控之中,這種情況就會導致一種習得性無助。這形容一個人在感到無法控制局面時,陷入被動狀態的情形。

體驗主動性對人類至關重要,它意味著知道自己的行為有意義,知道重要的結果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小孩子如果感覺到行為和結果的錯位,就會被動、抑鬱、身體健康狀況不佳。

如何傳授他們基本生活技能?有四個步驟。

第一步,我們為你做這件事

第二步,我們和你一起做

第三步,我們看著你做

第四步,你獨立完成

這套方法基本概括了所有孩子走向獨立的現實路徑,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們一起逐步過渡到最後一步,這也是現實世界要求一個人必須做到的一步。

要想完成這四個步驟,我們一定要放棄完美主義。有時候我們想幫助孩子做所有的事情,一來是安全憂思,二來我們可能有完美主義的想法:我們自己做的話,可以做得很完美,而孩子很可能做不到那麼好。

例如有時候,孩子們往洗碗機裡放杯盤刀叉的方式實在不敢恭維。我很清楚,如果他們第二天打開洗碗機,看到裡面乾乾淨淨的,發現我悄悄把所有東西都重新排列過了,肯定會感到喪氣。

而更好的辦法是,等下一次一起用洗碗機的時候告訴他們,如果把盤子整整齊齊地放直,會洗得更乾淨,並給他們示範。

在一定限度內允許嘗試、失敗和做得更好的自由,這是孩子,也是任何人學會自己做事的不二法門。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 教育上的三條紅線最好不要碰

4、教會他們如何思考

丹尼爾平克在暢銷書《驅動力》中描述了21世紀的職場,指出會自己想辦法是員工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在一個加速變化、複雜性加強、相互依存不斷加深的世界,

批判性思維已成為生存和經濟的必須。

批判性思維的根本在於思維本身,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把事情搞清楚和把知識應用到新情況中。有的時候,你只要就一個問題問孩子五次為什麼,就可以幫助他們達到對事情要旨的理解。這就是持續提問法。也就是不管孩子說了什麼,接下來你要問什麼如何為什麼。

以下就是與學齡前兒童交談的兩種版本:

第一種:

孩子:蝴蝶

家長:是的,那是一隻蝴蝶。說得好!蝴蝶什麼顏色?

孩子:橙色和黑色

家長:對的,你真聰明!

第二種:

孩子:蝴蝶!

家長:嗬,蝴蝶在幹什麼呀?

孩子:在那朵花上。這下她飛到了另一朵花上!

家長:你覺得它為什麼喜歡花呢?

孩子:因為它們漂亮吧?

家長:也許。你能想到另一個原因嗎?

這兩種版本的主要差異就是,在第一種交談中,父母只誇獎孩子,但是沒有引導思考。而第二種提問式的對話可以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還能幫助孩子豐富他的知識。

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獨立思考,就必須與他們展開對話,不要給出答案,說出我們所知道的情況,替他們解決問題,也不要以其他方式關閉對話,遏制他們的思考。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 教育上的三條紅線最好不要碰

5. 教他們面對掙扎的人生常態

成功和失敗都是人生常態,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力呢?給他們做示範;當遇到挫折時,你要給予關心等等,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做法。更重要的,我們要給予具體真實的反饋。

有時候,我們的反饋很籠統;有時候,你的反饋讓孩子更害怕犯錯,不敢嘗試。

反饋包括讚美和批評。如何讚美呢?我們要對孩子在校內校外活動中獲得的成就,以及具體針對所完成任務進行讚美。

例如,對小孩子說,我喜歡你那副畫使用的顏色;對小學生說,整個芭蕾舞表演的過程中,我發現你都按照老師的要求,墊著腳尖;對初中生說,你用膠槍製作學校項目,把握得非常好,膠槍用起來很棘手的。對高中上說,你關於《大鼻子情聖》的論文詳細描寫了大鼻子情聖的情緒波動,你真的深入他的內心了。

這樣的特定表揚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因為這表明我們用了一點心思,看過孩子究竟做了什麼。

如何批評呢?我們批評孩子都是希望他能通過不合適或者錯誤的行為中學習,從而變得更好。所以,我們批評孩子需要確保是在針對行動和努力,而不是針對人本身。

比如,對比這兩種批評。

你把午餐盒放在了過道,現在上面爬滿了螞蟻,請把它洗了。不,不能再等了,否則情況會更糟糕。

另一種說法是為什麼不聽我的話,我告訴你別那樣。現在好了,到處都是螞蟻。

前者的批評才是正確的批評方法,因為我們批評的是他們的行為,而因為行為是可以糾正的;而不是指責孩子,這很難讓他錯在哪裡以及如何糾正。

其實,教育的方法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是在過度養育這件事上,朱莉根據一位心理學家的研究,列出教育上的三條紅線最好不要碰

為孩子做他們已經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為孩子做他們幾乎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教養行為的動機基於我們的自我,而不是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