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樣的方式,續寫思念


用這樣的方式,續寫思念

清明時節雨紛紛......

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膾炙人口,聞之動情。

許多失去親人的人可能都有過這種感受,至愛的人離世,自己的心似乎也隨之而去,傷心欲絕。尤其是在清明來臨之際,面對悽悽霏雨,舊墳新草,心中的思念尤為強烈。如果和逝者感情深厚,會很長時間都無法從失去親人的痛苦中走出來。但哀哀之情不僅對逝者無益,更給生者套上沉重的感情枷鎖。我們不妨換個角度,重新去看待和麵對親人的離開,更要努力振奮,為他們做最需要的事。

他,並沒有真正離開

在普通人眼裡,死亡是一個黑暗的未知區域,充滿了絕望、神秘、痛苦與哀傷。

人們認為,死了以後一切都結束了。人出生的時候,沒有上一世,自己是和肉體一起誕生、一起毀滅的;肉體死亡的時候,生命也就結束了,不會再有痛苦或幸福的感受。

但實際上,死亡是一個週期性的生命活動,宇宙中的日月星辰等也是這樣。比如日食、月食等天體的活動,它們有固定的週期、軌道和速度,千萬年來一直都在循環往復。我們人的身體也是如此,從小到大再變老,然後再換一個身體,又重新開始了……就這樣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生命伴隨著肉體的無數次生老病死,它的載體有很多很多的變化,但是內在的生命本身不會有什麼變化。它不會生、不會死,也不會老,是永遠存在的一種能量。

物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物質不滅定律。比如一張桌子毀壞了,只不過是它的形式毀掉了,沒有了,但是它的原子是毀不了的,還存在於這個空間,一年以後或幾個小時之後,又會組合成另外一種物質出現。再比如一束花,一天、兩天後就開始凋謝,慢慢枯萎,然後變成了垃圾被丟棄,最後就腐爛、消失了。但是它不會永久地離開我們,用顯微鏡看的話,它並沒有消失,還是存在的,它的分子、原子又會變成其他東西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再次和我們相遇。

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都遵循這樣的循環定律,佛教裡就用“輪迴”兩個字來形容。我們人在輪迴,這些物質也在輪迴,晚上我們抬頭一看,這滿天的星星它們也在輪迴……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一切一切的物質都在輪迴。

然而遺憾的是,當一朵花變成另外一種物質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這就是前幾天的那朵花;當一個生命結束,再次組成新生命的時候,外表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並不知道他可能就是過去的那個人。

用這樣的方式,續寫思念

他需要的,是愛的幫助

掃墓時,我們可以為他做什麼?

傳統的掃墓該做的都可以做,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加一些佛教的儀式,比如掃墓當天,除了掃墓外還可以念一些佛號、佛經,比如阿彌陀佛名號,或《三十五佛懺悔文》之類的佛經。如果能為祖先們唸誦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巴美吽”一百零八遍以上、《普賢行願品》一遍、《極樂願文》一遍,會對亡者非常有益。

另外,在亡人的墓地放瑪尼石或者是在他的墓碑上刻觀音心咒,這樣的方法也很好。現在有電腦刻出來的瑪尼,非常漂亮,刻得也特別標準。去請這樣的瑪尼石放在墓地,這也是有幫助的。方便的話,比如這個墓地沒有其他的墳墓,就在墓地掛一個經幡,這些對他都有幫助。

在掃墓的同時幫他做一些善事,這對他一定是有幫助的。

平時,我們可以為他做什麼?

祭奠親人,並不一定非要在清明這一天。

為亡者做善事永遠都可以做。比如十多年、二十年前去世的親人,我們現在去為他超度,為他去做一些善事,都有幫助的,什麼時候都可以去做。

如果時間長了,他已經投胎到動物、餓鬼,甚至地獄,後來家人又給他做了很多很多的善事,而且是非常偉大的善事的話,他可以直接從地獄當中往生,轉成人、天人都有可能的。雖然中間相隔很長的時間,但是都是有幫助的。

用這樣的方式,續寫思念

注:本文根據慈誠羅珠堪布相關開示編輯整理

素材來源:

《慧燈之光》第十冊:《正確認識死亡》

慧燈之光官網微信公眾號:《死亡是結束還是開始?》《清明掃墓,你可能不知道的那些事兒》《生死自在系列5丨向死而生 點亮生死關的41個實用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