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傳承:大師季益順錄

指尖上的傳承:大師季益順錄

紫砂大師季益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紫砂行業協會壺藝專委會副主席,收藏鑑賞專委會副主任、副總工藝師,江蘇陶瓷行業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市人大常委,江蘇省人大代表。

傳承千年紫砂《指尖上的傳承》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喜愛喝茶

也非常講究沖茶、泡茶的器具

而由紫砂製成的茶具

千百年來一直都備受推崇

因為紫砂壺能夠完美的傳遞出

茶所具有色香味的品質

而且造型古樸別緻

指尖上的傳承:大師季益順錄

中國曆代的文人墨客在品茶之餘

和制壺匠人一道

在紫砂壺上譜寫著詩情畫意

讓每一把壺都獨具匠心

讓藝術性和實用性完美的結合

因此

紫砂壺在國內譽為茶具之首

指尖上的傳承:大師季益順錄

精美雅緻的紫砂壺

看起來雖然是泥的質地

其實它的原料卻是礦石

俗話說

天下紫砂出宜興

整個中國

只有宜興開採出的紫砂礦

才能製作出上乘的紫砂壺

所以

每一位制壺師傅

都非常挑剔自己的原料

宜興丁蜀鎮的黃龍山

這座既不巍峨也不秀美的山丘

但卻有三億五千萬年的高齡

正是這裡孕育著獨特的紫砂礦石

原始的採礦需要人力下到礦井

靠著手挑肩扛

讓沉睡的礦石來到人間

要想製作一把好壺

首先要從原料入手

紫砂的原礦顏色各異

雖然整體分為紫泥、段泥、紅泥三大類

但其實每一類裡面還包羅萬象

紫砂原礦開採出來之後

會露天堆放數年之久

經過四季變化和風霜雨雪

用自然的力量讓礦石風化

直到鬆散開來

然後需要人工進行選料

剔除其中的雜質

這份枯燥而仔細的工作

效率並不高

一天精選的礦料非常有限

因為機器是無法鑑別好壞的

所以無法替代這個耗時耗力的環節

精選出來的紫砂原礦

要經過石碾進行粉碎

好在現在可以用電機傳動

大大提高的研磨的效率

↓傳統手工研磨工具↓

紫砂壺除了有不同的色彩之外

觸摸時的手感也不相同

這和使用原料的粗細有關

不同的篩子孔徑

可以篩除不同粗細的原料

篩子孔徑大小的計量單位是“目”

60目是0.3毫米

80目是0.2毫米

100目是0.15毫米

如果選用100目以上的原料

紫砂壺會如玉石般的光滑、細膩

早期紫砂壺篩除的原料

普遍在60目以下

顆粒感比較強

看起來卻有古拙、質樸、渾厚的韻味

紫砂壺為何只出在宜興?

又為何能夠成為茶具之首

其實答案都在這些顆粒粉末之中了

紫砂中含有的黏土、石英、鐵的比例自然天成

燒製出來的茶壺具有良好的透氣性

練泥的工藝

就是將紫砂粉末轉化成泥的過程

其實每一位制壺師傅

都在紫砂泥的調配上

有自己獨家的配方

他們摸索總結出來的私家泥料

可以燒製出質感和色彩

與眾不同的紫砂壺

指尖上的傳承:大師季益順錄

指尖上的傳承:大師季益順錄

指尖上的傳承:大師季益順錄

練好的礦泥用油布包好

放在密封的甕中至少半年

這個過程叫做陳腐

陳腐的目的

是讓紫砂泥中的碳酸鹽和有機物

充分分解

讓水分滲透和分佈均勻

指尖上的傳承:大師季益順錄

宜興製作紫砂的歷史

可以追溯千年之久

蜀山的南街是宜興的老城區

這條現在看起來有些破落的街巷裡

卻曾經誕生過無數的制壺大師

顧景舟是中國紫砂界

公認的壺藝泰斗

他的家就位於這條街上

指尖上的傳承:大師季益順錄

歲月的長河

流淌在老街之畔

這方水土孕育著一代代制壺藝人

更多美壺 等你來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