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

文:骆驼刺

最好的告别

生命、活力、青春、朝阳,这些美丽的字眼总会迸发在作家、诗人的笔下,但鲜有人愿意触及衰老、疾病。然而美国作家阿图.葛文德却给我们带来了对衰老的正确解读方法,他的新书《最好的告别》(Being Mortal)不仅触及了这个灰色地带,而且帮助我们正视这个自然的生命历程。

阿图.葛文德与人文情怀

阿图.葛文德是印度移民的后裔,并非纯正的美国佬。1987年毕业于美国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之后在牛津大学取得了哲学与经济学学位,后又在哈佛大学获得了医学博士和公共卫生硕士。他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他是“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他是2014年《展望》杂志年度“全球十大思想家”,他还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病患安全挑战项目负责人,是克林顿、奥巴马两届美国民主党政府的医改顾问,还是三本畅销书的作者、多项媒体大奖的斩获者。

阿图.葛文德丰富的求学经历以及工作经验为他的新书《最好的告别》增加了可读性与知识性。作者用高度的写实手法记录了下许多真实的故事,他从现实出发,融入温情的关爱,呼唤真正的关怀。书中集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于一体,不仅帮着迷茫的人们辨明生命的真谛、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劝我们善待自己的亲人、爱人,而且对于形形色色的医改、养老等社会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也策略。

最好的告别

阿图.葛文德从独立谈起,从自己周边的亲人朋友起笔,用近乎白描的写实手法描绘出美国社会的高龄人口与养老现象。随着科技、医疗的进步,高龄老人越来越多,但是任谁也抗拒不了自然的衰老过程。如何接受变老这个事实,你对变老做好心理准备了吗,你能适应从家到老人院的转变吗,抗击养老院的三大瘟疫,什么时候努力医治什么时候放弃治疗,当生命来到岔道口你有勇气吗,最好的告别是好好活到终点。跟随者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体验着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含着热泪读完一个个活生生的小故事,你放佛置身其中。虽然没有花哨的桥段、华丽的辞藻,但是那些真实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你身边,你也同样感同身受。阿图.葛文德的父亲、岳父、岳母、朋友、病人都成了真实的案例,他对病人的关心、对亲人的爱贯穿整部书。从他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真实的美国社会,良好的医疗和养老状况并非作者想要极力赞扬的。阿图.葛文德认为美国政府和社会在养老以及温情医疗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鲜有人真正从老人的自身出发,充分照顾他们的所需,让他们活得舒适、自尊。

人文主义是指在价值取向上倾向于人性关怀,强调对人的尊重。《最好的告别》一书中弥漫了浓烈的人文情怀。作为一个见惯了生老病死的外科医生,作者并没有丢失他本真的善良与悲悯,坚决同麻木与冷漠说不。

这么一个优秀的医生、作家、顾问,却又是一个善良的人道主义者。翻开他的书--《最好的告别》(Being Mortal)我们看到的是汩汩而出的真情实感、是设身处地的关怀、是愿意俯下身去倾听患者与弱者声音的真正的好医生的真实心理体现。整部书弥漫的强烈的人文情怀又使这部略显悲伤色调的书籍温暖了许多。

最好的告别

随着现代科技与医学的发展,临床医学与科技卫生逐步地改变了我们的生命轨迹。世界人均寿命也从20世纪初的不足50岁攀升到60岁。人口比例中的65岁以上人所占比例也迅速攀升。在美国是14%,德国、日本是20%。而中国却也成为了世界是第一个老年超过1亿的国家。伴随着人口老龄,越来越多的问题显现出来。在美国,养老院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那些不能自理、受各种疾病困扰、无依无靠的老人不得已把自己的余生禁锢在窄小的一张床、一个小桌子、不能再简单的一些日用品上。没有人愿意去看那一张沟壑纵横的脸,没有人会顾及一个不能自理的老人的真正需求。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公共卫生与医疗相对较发达的国家也是差强人意。在作者笔下,你看到了那些无力抗争、挣扎着活着的老人;你感受到了他们的孤单、寂寞与无声的抗争;更体会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这种现状的呼吁与努力。

不仅是在美国,在中国也是如此。特别是到中国的农村看看,基本上都是留守的老人与小孩,年轻人在外面打拼。国外还有养老院,留守的老人除了自求多福外,还要撑起半个家。如果不幸患上大病,那就更是雪上加霜。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可是现在,“老吾老”都快谈不上了,何谈“及人之老”?每个人都忙忙碌碌,为了生活奔波,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每个人都被驱赶着,成了机械的木偶,麻木地活着,满眼只剩金钱、房子……

最好的告别

目前老人、病人的困境,其实是整个社会所有问题的缩影。与你、我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当从自我做起,才能慢慢扭转整个的社会现状。如何做呢?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了,那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哲学思想。

《中庸》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的含义包括“亲亲”和“爱人”。亲亲,就是亲近自己的亲人。《论语》所谓“入则孝,出则悌”;爱人,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论语》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医者仁心”,阿图.葛文德及《最好的告别》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是因为其作品散发了浓厚的人文关怀,也就是“仁”!

文中,作者也非常推崇那些真正愿意站在病人的立场同病人一同抉择的医生。他们不把自己看作这场战斗的总指挥,不仅仅是一名技师,他们是咨询师顾问。作者本身也就是这样的一名优秀的医生。其中有一个案例就深深感染着读者。在对待一位72岁的卵巢癌转移患者时,作者不仅显示了他高超的学术水准,更显示了温情的人文情怀。这位高龄卵巢癌转移患者因为呕吐入住医院,被确诊为转移癌细胞导致肠梗阻。作为医生的他,不是简单的陈述病情,让病人决断,而是站在病人的立场上,充分为病人考虑,尽量的保持病人的尊严与舒适度。这种离开了冷冰冰的病历、问话、器械与手术的医患处理方式释放出了无尽的人道主义与人文情怀。让人们在阴郁、痛苦、折磨的病榻前感受了温暖与欣慰。这也何尝不是我们所谓的“医者仁心”!

正确的解读衰老、探究生命的意义

最好的告别

Being Mortal自2014年10月出版以来就在美国引起了轰动,成为当年的十大畅销书籍之一,斩获多项奖项。正如普利策获奖者凯瑟琳.布所说,‘这是一本感人肺腑、贴合大众需求的著作,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2015年8月王一方教授主编、彭小华翻译的《最好的告别》(Being Mortal)同中国读者见面,并引发了深刻的反思与共鸣。

中国自古就推崇朴素的自然观与人文关,面对衰老、生死,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是深信天人合一。《论语 ·先进第十一》曰:“未知生,焉知死?“不了解生,怎么能了解死呢?了解了生,才能了解死。生,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当下,而死亡,只有在我们临近死亡的时候才能亲身经历。我们对死亡的迷惑、恐惧,更多是来自于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对死亡的描述,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实际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同时经历生和死。据科学研究:人体内每分钟有3亿个细胞死亡。这个数字听起来好像很多,但实际上它还不足身体每天被取代的细胞总数的

0.0001%,每天体内大约有10万亿到50万亿个细胞被更新。从细胞的视角来看,我们每一秒都在死去,每一秒都在获得新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生与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体的,正如一枚硬币的正面与反面,你认为其中一面为正面,那另一面就是反面,正所谓“有生必有死”,但从总体来看,它是一枚硬币,无所谓正、反面,正、反面都是人为想象、规定的。

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万物皆不能免。如果尽量能从硬币总体的角度而不是正、反面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那么我们对衰老、死亡的痛苦、恐惧是不是会减轻呢?而从总体的角度看问题,就是“天人合一”。

最好的告别

《最好的告别》一经问世就引来了诸多好评。作者对变老进行了深入与清醒地探索。其娴熟的写作手法、娓娓道来的写作风格、丰满立体的人物性格刻画以及深邃的洞察更让这本书熠熠生辉。更为难得的是,整部书弥漫了温情的人文主义情怀,在残酷的现实背景下,又让人心中充满了爱与感动。相信这也正是作者写作的初衷。

医者之心在于治病救人、文学之旨在于传播美与爱。两者都是世界是最为崇高的事业,也都穿越了千山万水、逾越了种族文化。《最好的告别》一书融合残酷的写实与温情的关爱,带给我们诸多启迪与希望!

参考文献

[1] Atul Gawande. Being Mortal [M]. Metropolitan Books.2014.10

[2] 彭小华.最好的告别[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8

最好的告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