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為何要對這些人說,“別做夢了”?

在歷經數個月的鏖戰之後,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所帶來的信號,卻有正反兩面——國內疫情防控態勢持續向好,並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成果”,無疑是令人信心倍增的好消息。但全球疫情的走勢,及其廣泛且很可能極為深遠的次生影響,又讓人無法輕言樂觀,更難有鬆懈。

既有信心,也不乏糾結,這是眼下頗為常見的心態。能否適應“常態化”,很大程度上就在能否調適好這樣的心態,怎麼在糾結之中找到一種平衡。往小了說,它關乎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情與狀態;往大了說,它直接指向全社會的一種風險觀。

誰都感慨,新冠實在是一個捉摸不透的病毒。而這場疫情早已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演變成全面衝擊全球經濟的重大事件,更可能深刻影響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化走向。其所觸發的一系列關聯性風險,尤其是對世界經濟和全球化前景的衝擊,帶來了空前嚴峻的考驗,亦讓我們對“風險社會”有了極為真切的感知。

應對風險,必須有足夠的憂患意識。尤其是在複雜程度多年罕見、堪稱“百年一遇”的風險面前,不能沒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見葉知秋的敏銳”。

僅說疫情,國內疫情防控至今,成果有目共睹,但中央至今沒有使用“勝利”二字。也就是說,這是一場並沒有打完的“仗”,此刻的些許鬆懈和對潛在風險的些許輕視,都可能讓先前的成果付諸東流,甚至釀成“更大的風險”——“五一”當日,近來出現疫情反彈的黑龍江被國務院全國通報,就是一個明確的警告。

看不到風險,往往是最大的風險。從鏖戰到常態,對風險的重視程度不應下降,更不能對風險“零認識”。但另一方面,常態化下,同樣要杜絕一種片面追求“零風險”的傾向,不能稍有風險就大驚小怪、畏手畏腳,甚至驚慌失措。

現代社會是風險社會,風險往往無法迴避,也不必迴避。很多時候,“零風險”只是一個理想狀態,不可能真正達到,也不能等一切風險都歸零了才考慮其他工作。這是理解“常態化”的一個重要維度。

國內疫情高發階段已經過去,但仍可能有相當一段時間的偶發、散發。同時,儘快恢復經濟社會發展秩序的需求已經日顯迫切。對風險保持必要的淡定,避免“因噎廢食”,同樣是當務之急。

不妨聽聽“網紅醫生”張文宏的大白話:“很多人認為,現在疫情應該一個病例都沒有,我們才可以回到一個正常生活。那我現在告訴你,你別做夢了,這種生活是不正常的。”——全世界大流行的狀態下,出現偶發病例並不奇怪,徹底消滅風險倒是奢望。如果以“存在風險”為由,動輒採取“一刀切”的、不合時宜的措施抑制正常的社會活動和發展需求,或是因為風險就心安理得地不作為、慢作為甚至阻礙他人作為,由此產生的社會運行成本和發展遲滯後果,同樣是“更大的風險”。

比之奢望風險“歸零”,“常態化”更需要通過治理能力的提升,實現同風險“共生”甚至“共舞”。這意味著正視偶發風險的存在,並通過及時有效的預警、監測和防控措施,迅速地“控制”風險,並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加快發展。而正確風險觀的背後,也是一種積極主動的發展觀和治理觀。

能夠客觀認識風險,這是科學;能研判並防控風險,這是能力;能在防風險的同時推動發展、優化治理,這是擔當。“常態化”下防風險,更要講科學、更要提能力、更要有擔當。

我們需要用“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從最壞處著手,爭取最好的結果而面對世界終將開放、正常交往終將回歸、發展終究要向前推進的大勢,身處上海的我們,需要多一些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意識,去支持市場加快活起來、經濟加快熱起來、社會加快好起來,進而逆勢走出“向上向好”的發展節奏。

當然,我們亦需要讓一張風險防控之網織得更細、更密,用一套行之有效的體系,支撐起同風險“共舞”的深層自信。

欄目主編:朱珉迕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