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學成就了左宗棠

1832年到1843年,左宗棠21歲到32歲,他從湘陰到湘潭倒插門12年,除了居家過日子,他到底還做了些什麼?

12年的寄居生活,左宗棠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應湖南巡撫吳榮光的邀請,去醴陵縣的淥江書院主持教學;二是埋頭潛心研究科學種田方法,作《廣區田圖說》:三是繼續研究輿地學,自己在家裡繪製中國地圖。

今天看這三件事,教書的事情,讀書人多會做。但是,研究科學種田與自繪地圖,就讓人感到意外了。

左宗棠研究種田時,不迷信古人,只相信實踐。他認真又細清心,細緻到親自計算每畝田的總穗數,懷疑前人“稀禾結大谷”來的說法,施行密植。為此,他還與幫他做事的長工姜志美吵起來,逼著姜志美改掉老規矩,按自己的新辦法來做。後來,他總結種田的經驗,寫了本《樸存閣如農書》。

他自繪地圖的方式也很特我別:先製作一張皇輿圖,縱橫各為九尺。圖上畫成方格,假定每格縱橫各為一百里,並用五種顏色來區分各地主產的農作物。根據這張總圖,再來製作各省分圖,各省又分為府縣,都做了說明。古為重險地現為散地、從前是邊陲現在變成腹地的疆域沿革,這些變化,他都逐一註明。由此,再上溯至明、元、宋、唐各朝代,嚴謹而專業。左宗棠夫妻花了整整一年時間,不分晝夜地努力,全新的“皇輿圖”終於畫成。

他畫地圖時,夫人周詒端就在邊上端茶、搖扇、磨墨:他畫好初稿,夫人就幫助他影繪、謄清。左宗棠後來給二哥左宗植寫信,生動地再現當時場景:“日來已著手畫稿,每一稿成,則弟人周詒端就婦為影繪之。遇有未審,則共取架上書翻查之,十得八九,其助我殊不淺也。”

一個落榜舉人,放著四書五經不讀,八股不作,卻研究種田,已違背傳統做法。左宗棠研究農業與地理,在當時看來,都是無用之學。他當時花費大量時間,耗費心血來研究這些東西,不但看不到前景,也找不到任何出路。

但是,有用與無用,會相互轉化。

左宗棠後來在陝西、甘肅、新疆帶兵打仗,所有的軍糧都在當地解決,這些學問都是他年輕時閒居在農村時種田摸索出來的。而他對中國新疆版圖、地理等情況瞭如指掌,又得益於他早年在家裡自繪地圖。他的地圖一旦派上用場,連俄羅斯人也難以望其項背。他這些學問需要數十年的積累,不是靠臨陣磨槍、臨時抱佛腳可以得來的。

無心插柳柳成蔭。左宗棠這種非功利的讀書方法,決定了他日後的成功。左宗棠自己怎麼看這種洽學方法?1865年,身為閩浙總督的左宗棠在給大兒子的信中說:“古人經濟學問,都在蕭閒寂寞中練習出來。積之既久,一旦事權到手,隨時舉而措之,有一樁大節目事辦得妥當,便足名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