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和富人的人脈有什麼不同之處

中國人喜歡談人脈,有句戲言稱:“社會關係就是生產力。”拉關係,很多人都做。不管你有多麼不喜歡,但在社會中做事情往往就是要依賴各種關係。

弱聯繫作用大

也許在很多人眼中,建立有價值人脈的關鍵,是尋求一種比較親密的關係,比如“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而社會學家們恰恰不這麼認為。斯坦福大學教授馬克·格蘭諾維特,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研究過在波土頓近郊居住的技術人員和經理人員是怎麼找到工作的。格蘭諾維特找到282人,隨機選取100人做而對而的訪問。他發現,通過正式渠道(比如看廣告投簡歷)得到工作的不到一半。100人中,有54人是通過個人關係找到工作的。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這裡而,真正有意思的不是靠關係,而是靠什麼關係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那麼,這條路到底更有可能是什麼樣的朋友給的呢?格蘭諾維特發現,真正有用的關係,不是親朋好友這種經常見而的“強聯繫”,而是“弱聯繫”。在這些靠關係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16.7%經常能見到他們的這個“關係”,也就是每週至少見兩次而。而55.6%的人用到的關係人,僅僅偶然能見到,亦即每週見而不到兩次,但每年至少能見一次。另有約28%的幫忙者,一年也見不到一次。也就是說,大多數你真正用到的關係,是那些並不經常見而的人。這些人未必是什麼大人物,他們可能是不常聯繫的老同學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不太熟悉的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不在你當前的社交圈裡。

接觸圈外的人

格蘭諾維特對這個現象有一個解釋。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這幫人,很可能T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必然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個這樣的工作機會,他們又怎麼會知道?只有“弱聯繫”才有可能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弱聯繫”的真正意義,是把不同社交圈子連接起來,從圈外給你提供有用的信息。根據弱聯繫理論,一個人在社會上獲得機會的多少,與他的社交網絡結構有很大關係。如果你只跟親朋好友交往,或者認識的人都是與自己背景類似的人,那麼,你大概就不如那些三教九流什麼人都認識的人機會多。人脈的關鍵,不在於你融入哪個圈子,而在於你能接觸多少圈外的人。這樣說來,豈不是從一個人的社交網絡結構,就能判斷這個人的經濟地位如何?2010年,美國研究人員把2005年8月整個英國幾乎所有的電話通訊記錄拿過來,涵蓋90%的於機和超過99%的固定電話。這些電話記錄,構成了可見的Cee社交網絡。研究者很難知道每個人的經濟狀況,但是,英國政府有全國每個小區的經濟狀況數據,可以查到哪裡是富人區,哪裡是窮人區。就這樣,他們把電話通訊記錄跟其所在的3萬多個小區的居民的經濟排名進行對比。結果非常明顯,越是富裕的小區,其交往的多樣性越明顯。但是,這個結果如果細看的話,還有更多有意思的東西。在統計上,我們仗用“相關係數”米表示二者之問的相關性,它的值在-1和1之間,越接近1就表示這二者越容易起變大或變小,負值則表示二者變化的方向相反。小區的經濟排名與其居民社交網絡的“補會多樣性”和“地區多樣性”的相關係數,分別是0.73和0.58這意味著,越是富人越容易跟不同階層和不同地區的人聯絡,階層多樣性要比地區多樣性更重要,止所謂“貧居剛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示”。我們設想富人的聯繫人數也應該較多,因為他們認識的人比窮人多,這也是對的,但聯繫人數和經濟扯名的桕關係數只有0.44,並不太重要。最有總思的·點是,打電話時間長短,跟經濟排名的相關係數是一0.33,也就是說,富人雖然愛跟各種人聯繫,但真止通話時間比窮人短,

信息傳遞的價值

這種數據分析只能告訴我們,社交網絡跟經濟地位有這樣的關係,但不能告訴我們到底是誰導致誰。你富,才有不同的人願意跟你接觸,還是 因為你願意跟不同類型的人接觸,你才富有?格蘭諾維特的理論,還說明另一個問題:事實上,我們每個人與認識的大多數人,都是“弱聯繫”,“強聯繫”只是少數。如果讓所有認識的人每人給我們條工作信息,最後有用的這條信息,當然有更大的可能性來自“弱聯繫”。格蘭諾維特對此提出這個解釋:生活中,“強聯繫”和“弱聯繫”跟我們交流的次數相差極大。我們跟“強聯繫”之問交流的信息,要遠遠多於弱聯繫”。這種交流到底多多少,他沒有辦法量化計算,但是來白“弱聯繫”的信息總量,可能並不比“強聯繫”多。那麼,這樣看米,還是“弱聯繫”重要,因為它傳遞的有價值信息的比例更大。所以,弱聯繫理論的本質不是人脈,而是信息的傳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