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什麼會重視受降禮?


宋朝為什麼會重視受降禮?

圖片來自網絡

受降禮的發展史

公元前597年3月,在楚國大軍的攻擊下,弱小的鄭國在頑強抵抗了十七天之後,國都滎陽終於被攻陷,楚軍攻入城區,來到了主路。見大勢已去,鄭襄公脫去上衣,牽著一隻羊來到楚軍面前投降。這段歷史記載在《左傳 宣公十二年》:

鄭伯肉袒牽羊以逆......其翦以賜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退三十里而許之平。潘□入盟,子良出質。

這段記載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有明文記載的受降儀式。

說起受降儀式,在宋朝之前各類史書中都沒有明確記載是何種流程。鄭襄公脫去上衣,牽著一隻羊來投降是選用了《禮記 郊特牲》中的一種禮儀。記載中說“君再拜稽首,肉袒親割,敬之至也”。看來,鄭襄公是選用了當時最高的禮節,即甘願為臣為僕來向楚莊王致敬。而楚莊王呢?則是退軍三十里,派出大臣來協商投降事宜。雙方都做的是有禮有面又有分寸。

自古以來,“受降如受敵”,或者說“受降嚴於受敵”,是為將者要熟知的軍事常識。因為在受降時,降軍本就懷有懷疑畏懼之心,而勝者在大勝之後往往懷有驕傲情緒,如果降軍在受降時突然發難,勝者在倉卒之間就很有可能吃大虧,帶來不必要的損失,甚至可能會被敵軍翻盤。

宋朝為什麼會重視受降禮?

圖片來自網絡

這種案例在歷史上也是有的,最著名的一次就是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受降匈奴渾邪王。

漢武帝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奉命去受降由匈奴渾邪王帶領的部眾。不料,當匈奴部眾見到漢軍威武的軍容之後,認為是漢軍是要來消滅他們,臨時反叛。好在霍去病當機立斷,率軍突入匈奴軍中,斬殺反叛者,這才保證了這次受降的成功。如果漢朝不是派出了霍去病這種有經驗,有能力的將帥去受降,則很有可能自身會受到極大的損失。因此,才會有了“受降如受敵”這種說法。

這次受降對漢朝意義重大,意味著漢朝從此打通了河西走廊,為下一步鑿空西域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此事在《史記》、《漢書》中都有記載,可是卻沒有記載相關的受降流程和禮儀,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或者還有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當時根本沒有一種統一的受降禮儀。

三國時期最為著名的受降有兩次,一次是鄧艾受降後主劉禪;另一次是王濬受降孫皓。那這兩位亡國之君又是採用了什麼禮儀呢?

據《三國志 蜀書 後主志》記載:

艾至城北,後主興櫬自縛,詣軍壘門。艾解縛焚櫬,延請相見。

這裡面提到的櫬就是棺材的意思,也就是說,後主劉禪此次出降採用的禮儀已經遠超肉袒牽羊這種致以最高敬意的禮節,而是要自縛受死了。對於戰勝方的鄧艾,姿態自然也比較高,立即親自解開綁繩,並把棺材燒掉,以示沒有殺害劉禪之意。

宋朝為什麼會重視受降禮?

圖片來自網絡

吳國亡國之君孫皓所採用的的禮節與後主劉禪如出一轍,其實就是劉禪用過那次的翻版。據記載:

“晉伐吳,吳主皓用衝、光祿勳薛瑩等計,效蜀後主而降。”

具體的禮儀是這樣的。據《晉書 王濬傳》記載:

皓乃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銜璧牽羊,大夫衰服,士輿櫬,率其偽太子瑾、瑾弟魯王虔等二十一人,造於壘門。濬躬解其縛,受璧焚櫬,送於京師。

孫皓的這次比劉禪那次多了個銜璧牽羊的環節,以孫皓肉袒面縛這種情形來分析,他銜璧是可能的,牽羊可能就是偽太子瑾的工作了吧。

以蜀漢、東吳這兩位亡國之君的受降禮來看,當時是沒有一種固定的、並且統一的受降禮的。在兩次受降的禮儀中,劉禪屬於原創,孫皓屬於搬運,而鄧艾和王濬所做出的反應則是一致的,即親解其縛,焚燒棺材。其實,從鄧艾和王濬所做出的反應來看,這還不算得是一種禮儀,而是一種態度。

魏晉以後乃至於隋唐,在浩如煙海的史籍中都沒有關於受降禮的記載。一直到了宋朝,這種局面出現了變化。

宋朝為什麼會重視受降禮?

圖片來自網絡

宋朝為什麼要完備受降禮?

以宋朝在歷史上的地位而言,尤其是武功,恐怕是我國曆史上最為孱弱的一個時期,但就是這樣一個武力相對孱弱的時期,受降禮卻豐滿、完備了起來。

從客觀角度來說,宋朝初年的武力並不孱弱,即使比起雄踞北方的契丹來說也不遑多讓。

趙氏王朝雖暨後周之餘緒,但是日子過得並不太平,四周環伺著北漢、南唐、後蜀、荊南高繼衝、譚朗周保權、南漢劉鋹、吳越錢俶、漳泉陳洪進等或大或小的軍閥,再加上北方虎視眈眈的契丹,新建立的北宋政權稍有不慎,就會被四周的虎狼們分割而食。

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周圍皆是虎狼環伺不僅沒有嚇到北宋君臣們,反而激起了他們的鬥志。因此,在宋太祖趙匡胤在位的這十七年間,宋軍屢屢出擊,先後滅掉了荊南高繼衝、譚朗周保權、後蜀孟昶、南漢劉鋹、南唐李煜,吳越錢俶和漳泉陳洪進這兩個割據政權也不斷向宋朝示好要求內附,所剩者僅有盤踞在北方,以契丹為後盾的北漢了。

五代已降,國家分裂,人民離散,中原大地早已不副有正統觀念。即使宋朝君臣依靠武力統一了全國,但如果不讓民眾,尤其是士人們感受到中央王朝的赫然正大,使他們在思想上認同宋朝正統王朝,那一切都是虛妄。

宋朝為什麼會重視受降禮?

圖片來自網絡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趙匡胤決定,要在平定軍閥割據之後在國都舉行受降禮,以此來彰顯大國威嚴。據《宋史 禮志 軍禮》記載:

太祖平蜀,孟昶降,詔有司約前代儀制為受降禮。

可是,就如筆者之前所說,受降禮畢竟不是常用型的禮儀,在前代的史書中根本就沒有記載這種禮儀的流程,即使存有一鱗半爪,也不符合宋太祖趙匡胤提出的要以此來彰顯國威的要求。而且,趙匡胤為此還特意整修了乾元門,並改名為明德門,並把它指定為受降地點,其目的就是在於想通過《大學 明德篇》的內涵來向世人宣佈宋朝光明正大的德行,至善的品德,以及對世人能夠更換世風,歸於正道、王道的期望。

受降禮,寄託了宋太祖趙匡胤如此之高的期望,確實令宋朝的官員們沒有想到。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鄭襄公、劉禪、孫皓投降時所採用的禮儀更多的是出降禮和受降禮的結合,是在敵國首都接受敵人投降時採用的禮儀。而對於趙匡胤提出的要在京城舉行受降禮,以上三人所採用的禮儀顯然是不合適的。

經過了一系列精心地研究和準備,宋朝正式的受降禮第一次啟用,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後蜀孟昶。因為流程太過繁複,筆者就在此歸納一下,讓大家看個清爽。

其一、孟昶被帶到趙匡胤面前跪下,親手奉上降表,跪請發落。

其二、宋朝大臣朗讀降表。

其三、令孟昶到宋朝列祖列宗居住的太廟中告廟。

其四、告廟結束後,重新回到大殿跪求發落。

其五、趙匡胤下令赦免罪過,並封官賞賜。

其五、現場換上宋朝官服,眾人改換稱呼,從此之後就不是罪臣了。

其六、擺酒慶賀。

宋朝為什麼會重視受降禮?

圖片來自網絡

宋朝經歷了初年的四處征戰之後,國家逐漸穩定,尤其是宋真宗時期的《澶淵之盟》後,北方最大的禍患已經基本消除。既然沒有了憂患,那自然就安樂起來了。那在宋朝初年曾經用在孟昶、李煜和劉繼元身上的受降禮也逐漸被人淡忘了。

可令人諷刺的是,宋朝的亡國之君宋徽宗在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重新恢復了這套禮儀,其完備程度較宋初更甚。

宋朝之所以在國家無戰事的情況下恢復受降禮,並不是閒的沒事幹,而是在這一年,宋朝著名的大太監童貫做了太尉了。他好大喜功,為了自己的利益,要在西夏實行開邊政策。按照他的邏輯,宋朝肯定會在與西夏的戰爭中獲勝,這樣就會出現在明德門受降的場面。宋徽宗聽信了童貫的蠱惑,於是下令恢復受降禮,也想過一把受降的癮。

可是,這套完備的受降禮自編制完成之後就沒用上過,在之後的歷次戰爭中,宋朝先敗與西夏,後敗與遼國,又被興起的金國滅了國,宋徽宗和宋欽宗這對冤家皇帝也被金人押送到了北方。金人可不和他們講什麼受降禮,而是實行了最為屈辱的身披羊皮、袒露上體的

“牽羊禮”

受降禮最為完備的宋徽宗時期,國家卻被滅亡,皇帝被逼迫實行最為屈辱的“牽羊禮”,這可真的是巨大的諷刺!

宋朝為什麼會重視受降禮?

宋徽宗像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