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爾夫•吉布森論攝影

拉爾夫•吉布森論攝影

拉爾夫•吉布森先生

拉爾夫•吉布森(Ralph Gibson),美國當代著名攝影家。1939年1月16日生於美國洛杉磯,1959年入舊金山藝術學院攝影系師從美國記錄攝影巨匠多蘿西婭·蘭格(Dorothea Lange),後曾擔任過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的助手。受多蘿西婭·蘭格(Dorothea Lange)和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的影響吉布森形成了以探索單個物體或主題的圖像為自己的創作風格。吉布森對局部的片斷構成形態的興趣甚於整個人體,他把自己的作品比作一個混合光與時間的物體,認為它是明白的圖像與真實的抽象的結合。吉布森的作品呈現技術細節的全面誇張,喚出的影像盡皆濃烈的黑白充滿了豐富的視覺元素,簡單的畫面蘊蓄了言之不盡的情緒和感覺。他的攝影作品不僅被全世界一百五十多家博物館收藏,而且在世界各地舉行過上百次個人攝影作品展,獲得了眾多的獎項和榮譽。其中包括萊卡傑出成就獎,露西終身成就獎和銀鉛獎等。


拉爾夫•吉布森論攝影

我很早就有一個職業理想,還在十八歲時,我就清楚地知道我的命運。那時,我在海軍服役,我在一艘橫穿大西洋的艦船上站立著。在凌晨三點的暴風雨中,我站著崗,我感到處境有些悲涼,我對著蒼天大喊:“我一定要成為攝影師!”我知道那麼做很對,我並沒有選擇攝影,一定程度上是攝影選擇了我。當這事發生在你身上時,你就會明白的。

我的攝影主題其實就是我的一種感知行為,也許這樣說會顯得有些自以為是。但是,我觀察事物的方式就是我攝影作品的主題。我就是這麼搞攝影的,那就是我創作的方式,就是我認為的攝影。當我在攝影工作室裡獨自面對某幅作品的時候,我就會思考自己的感知行為,我所真正關注的,只是這一點,我沒有什麼訊息要傳遞——製片人薩繆爾 戈德溫說過,如果有訊息要傳遞,那就發一個電報。

世界上有很多了不起的記者,很多了不起的關注作品主旨的攝影師。但是我所感興趣的是基於我自己的感知行為的那種持久力量。


拉爾夫•吉布森論攝影

在一開始時,我就有種強烈的願望,要儘可能地貼近攝影主體,這一做法貫徹了我的整個攝影生涯。我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這種傾向,大約是1975年使用象限儀以後,,當時我不論拍攝什麼,都要與被攝對象保持一米的距離,有時候,我也會有微距鏡頭,但大多數時候,我用的是50毫米鏡頭,與被攝對象靠得很近拍攝,我可以到任何地方拍攝——我確實往往只帶著兩個機身與兩個50毫米鏡頭。

在我開始攝影的最初那幾年,我更多的依賴暗房處理技術,但是在最近約二十年的時間裡,我似乎有些直奔主題,在暗房裡花費的工夫比以往少得多了!只要我看到的拍攝對象,我幾乎都知道應該如何將其捕捉到畫面上來。


拉爾夫•吉布森論攝影

美國當代著名攝影家拉爾夫·吉布森(Ralph Gibson)

數字技術是傳遞信息的一種極好方式,但是數字成像系統並不是攝影,因為攝影其實就是關於光線在膠片上施展魔力的一種技術,攝影所創造的是一種前所未見的新信息,而數字技術僅是對已有信息進行傳遞而已,就好像電話能把我說的話傳遞到你耳朵裡那樣。

有了手機和數碼相機。現在,一天內所拍攝的照片數量,也許比整個傳統膠片攝影歷史中所拍攝的照片總量還要多,但是,請你說出一件數碼攝影的藝術傑作——你能不假思索地說出一件來嗎?這兩者其實並非是同一個媒介。這就好像是電影和錄像之間的區別那樣,那麼膠片攝影與數碼攝影。它們也不相同。它們是一種同時共存的關係。

我目前仍處於糾結混戰的過程中,這一路上,我有過一些滿足,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我的下一件攝影作品。這其中是有一個創作過程的,而隨著創作的一步步展開,隨著我注意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對,我至今已經這麼工作大約五十年),不斷改進,使作品臻於完善仍然是令我茶飯不思的事情。當工作的結果令人滿意,當你終於創作了一幅作品,此時你就會有一種特別的感覺。這是別的任何工作都不能給予的。我會拿著那幅作品。獨自坐在那兒,對作品進行仔細的分析研究,我知道,我已經達到了一種境界,一種通過別的途徑所無法抵達的境界。

攝影這一媒介的本質。就是你不能躺在功勞薄上,安於既有成績,攝影就是這麼一種現在時的媒介。


拉爾夫•吉布森論攝影

著名美國當代攝影家拉爾夫·吉布森(Ralph Gibson)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講課

我與人分享照片,因為這是我的謀生方式,但事實上。等到我公佈作品時,其實我已經不再真正在乎人們會如何評價——關於這張照片,99%的因果早已經在過程中被體驗過了。

一直以來我也玩音樂,但在最近的七八年裡。我決定真正地找到音樂與攝影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假如你在兩個領域都具備創造力。那它們就是你自身的兩個不同組成部分。而你也自然就想知道,他們是如何互相促進的。

當你將一幅照片掛到牆上,你就與攝影建立起了某種聯繫;但如果你是把它收錄在一本書裡,那你就與照片構成了一種關係。我也舉辦攝影展覽,但是我對書的智慧更感興趣,書可以長久地的保存、流通,有著更持續的生命力,而舉辦展覽的話,來來去去的,存在時間就短,我喜歡書的觸感。我總在嘗試著推出一本在此以前我還從未做過的書,但這就有點像演奏布魯斯音樂,因為你要受制於既定的編排格式——裝訂是在左邊,翻動是在右邊,諸如此類的事情。你出版一本書,那你就會碰到一系列類似的發現。

在工業革命時期的所有偉大發明中,攝影是唯一對我們的時間感知構成衝擊的發明。自手錶發明以來,對人類的時間感知產生最大影響的,就要算是攝影了。攝影將會一直與我們已經改變了的時間感知保持這麼一種關聯,而我也將繼續被它所深深吸引。——參考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