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協議傳奇(三):光榮家族

TCP/IP是應用最廣的網絡協議族,但是它不代表網絡協議的全部(需要說明的是,TCP/IP協議不是TCP和IP這兩個協議的合稱,而是指互聯網整個TCP/IP協議族

),即便是在它"轉正"成為互聯網基礎協議的上世紀80年代,網絡技術領域也已形成了八種完整的協議族,各自光榮綻放。它們分別是TCP/IP、Novell NetWare、IBM Protocols、ISO、DEcent Phase IV、XNS Xerox Network System、Apple Talk、Banyan VINES。而在經歷了近50年的發展後,今天網絡協議種類已達幾千種之多。

八大家族

下面是一張網絡協議關係圖,列舉了曾經或正在閃耀星光的網絡協議技術族。在這些網絡協議光榮家族中,有的在競爭中不斷完善自己走向成熟,有的則是在逐漸邊緣之後被適配到別的協議中去,也有則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即便如此,我們從中依然能夠感受到,在網絡誕生之初網絡協議技術領域洋溢出來的勃勃生機。

網絡協議傳奇(三):光榮家族

按圖索驥,我們會發現這些協議族大多與某個公司相關聯,其中有大名鼎鼎的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Apple(蘋果公司),還有人們相對陌生的Xerox(施樂公司)、Novell(諾勒有限公司)、DEC(數字設備公司)、Banyan(企業網系統公司)。

在這些技術推動者當中,每一家公司單獨拿出來都是一部網絡發展史的生動註腳,他們或因銳意創新而蓬勃崛起,或因一著不慎而功敗垂成。但是就對網絡技術發展的貢獻而言,其中一家公司必須提及,那就是施樂公司。

施樂是那個時代的神級存在。它發明了複印機、激光打印機、Windows下拉菜單、鼠標、圖形用戶接口(GUI)等等,它對網絡世界的最大貢獻是發明了以太網,如同TCP/IP、路由器的作用一樣,以太網的出現是互聯網獲得加速普及的第三個引擎。

很明顯,施樂是一家得之"智商"而失之"情商"的公司——

它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個人電腦,但市場上的第一臺個人電腦卻是IBM出品;

它發明了複印機,但最終佳能成為了複印機行業的領導者;

它發明了激光打印機,而一度在商業上最成功的是惠普;

它推出了頁面描述語言Postscript,而該領域最成功的廠商之一是Adobe;

喬布斯直接、蓋茨間接"偷師"施樂,將擁有鼠標、圖標和視窗的圖形界面衍生為Macintosh和Windows;

施樂發明了以太網技術,但卻讓思科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

一望而知這是一家有故事的企業。但我們需要致敬,網絡協議史詩般的進化,就是由眾多像施樂這樣的偉大企業推動而成。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施樂根據他們對互聯網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套被稱為XNS的網絡協議軟件。由於它的市場開發較早,所以XNS得到了大多數局域網公司的採納。每家公司都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改,使它更符合自己的系統。其中最著名的修改是諾勒公司做出的,它直接成為IPX(網間報文交換)協議。對於這個協議,一些資深遊戲玩家應該比較熟悉,大部分可以聯機的遊戲都支持IPX/SPX協議,比如紅警、暗黑破壞神、星際爭霸、反恐精英等。但如今,如果你確定不在局域網中聯機玩遊戲,那麼這個協議就將變得可有可無。諾勒公司是一家老字號網絡公司,在上世界80—90年代曾經壟斷了整個網絡市場,佔據超過70%的市場份額,後來由於公司策略失誤一蹶不振。

Novell NetWare是諾勒公司提出的網絡協議族,NetWare系統曾經被大量用於構建局域網;IBM Protocols當然是依託藍色巨人當年在PC/服務器領域獨佔鰲頭的優勢,而且當時的IBM在網絡領域也頗有建樹,世界上第一個網絡體系結構即由IBM公司提出(1974年,SNA);蘋果推出的Apple Talk更多的是應用在Apple系列的個人計算機中。

網絡協議傳奇(三):光榮家族

開放者的驚險一躍

在網絡誕生初期,發生在各大網絡協議族系之間的博弈超乎我們的想象。在上世紀70年代初對互聯網協議進行技術選型時,TCP/IP也並非天命所歸。

施樂帕克研究中心(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Xerox PARC)早期的網絡研究工作已經產生了重要的技術影響,人們曾經一度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

TCP/IP協議能夠被選中並最終勝出,有賴於它的開放性。它支持多種操作系統之間的互通,不依賴任何特定的計算機硬件或操作系統,不依賴特定的網絡傳輸硬件。互聯網的一個關鍵理念是:它不只為一個應用程序設計,而是作為通用的基礎設施,可以在其上自由開發新的應用程序,而TCP/IP所提供服務的通用性和開放性使這一理念成為現實。

此類"開放"與"私有"之爭對ICT產業的影響一直顯性地存在著,正如當年IBM PC以其開放兼容而席捲個人電腦市場。近二十年,一大批聲名顯赫的電信設備商在技術平臺從"私有"向"通用"轉變的產業大勢中逐漸掉隊乃至消亡,例如北電網絡等,而手機操作系統新貴Android則通過全面開放而以平地崛起的姿態迅速完成跑馬圈地。如今,蘋果扛起了"私有"陣營的大旗,但封閉可以使它的創新獨樹一幟,也可以讓它輕易地滑向壟斷者思維,後果難料。

從壟斷走向共治

事實上,網絡協議技術的發展一直都是以企業為主導,而在早期尤甚,原因在於那個時代的少數企業擁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對產業近乎形成壟斷,企業私有標準往往等同於事實上的行業標準。

這些當時的主流科技公司對網絡協議都有著自己的理解,都想通過網絡協議限制別人的發展,極力推廣自己的網絡協議,以便壟斷市場。顯然這種想法會阻礙網絡的普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眾多廠商各說各的好,致使網絡設備昂貴,協議無法互通,這注定會讓一些網絡協議走向消亡。

但在後來的演進中,網絡協議技術則都是以國際標準機構如ISO或區域標準機構如IETF等為依託,此時的企業主要以向其貢獻技術並參與技術審議為主,最終的技術提案更是通過平等競爭、優中選優的評審方式而得以被標準組織採納。

這種模式能夠被接受,在於網絡世界已經龐大到任何一家企業都難以左右,以標準組織的標準化為基礎的技術開放和透明,已成為網絡協議技術在廣闊地域發揮作用的基本保障。

網絡協議標準的主導者發生了變化,但網絡協議技術創新的主體依然是企業。當然,對於直到1994年才見到互聯網真容的中國來說,中國企業根本沒有機會參與到早期網絡協議技術創新中去,這種局面的真正改觀還要到2000以後。

相關鏈接

網絡協議傳奇(一):河出伏流

網絡協議傳奇(二):政府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