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5 萬飛鳥棲息閃電河國家溼地公園

張家口:5 萬飛鳥棲息閃電河國家溼地公園

在水邊棲息的鳥類。

張家口:5 萬飛鳥棲息閃電河國家溼地公園

大量飛鳥來到沽源“作客”。

張家口:5 萬飛鳥棲息閃電河國家溼地公園

劉志哲正在救助鳥類。

今年3月底至4月中旬,5萬多隻飛鳥光臨壩上閃電河國家溼地公園,吸引它們的是這裡清新的空氣、潔淨的水源。


近年來,沽源縣對溼地進行有效恢復和保護,使閃電河溼地面積萎縮和功能退化的趨勢得到有效緩解,溼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符合鳥類覓食條件的棲息地面積明顯增加,候鳥種群數量不斷增加。


秋沙鴨出沒


“今年在鳥類遷徙季節,約有5萬多隻飛鳥來到沽源縣。 ”劉志哲說。


劉志哲是壩上閃電河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溼地管護隊隊長,今年36歲。 他說,在壩上閃電河國家溼地公園,遷徙而來的鳥類往往分區域棲息,數量最多區域達2萬多隻, 其中鷗類常和鷸類、鵝類相伴一處;鶴類和雁類共同生活。


據統計,目前沽源縣鳥類數量達到180餘種,其中大鴇、金雕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有8種;鴻雁、小天鵝、白枕鶴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達到27種。


“今年我又發現了大鴇、遺鷗、秋沙鴨,這些都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劉志哲興奮地說。


4月2日, 在溼地公園入河口,劉志哲發現了30多隻秋沙鴨,儘管河面還沒完全融化,但河水流淌不息,秋沙鴨在河裡吃水草, 捕食小魚和小蝦。它們在3月底飛到沽源,一直停留到4月中旬,然後再向北飛,到蒙古國進行繁育。


而在前幾天,劉志哲又在閃電河南邊農田裡發現了3只白枕鶴,當時地裡的雪還沒融化,農民在地裡種植莜麥和小麥,去年秋收後,麥穗掉在地裡, 白枕鶴用爪子刨食,它們的腿部有鳥類環志。鳥類環志是用來研究鳥類生活、種群動態的。


劉志哲還看到數只灰鶴現身在閃電河水庫南岸, 他通過望遠鏡觀察,發現灰鶴的腿部也有鳥類環志。經從事鶴類方面研究的郭教授幫助確認,灰鶴的腳環是蒙古國一家鳥類研究機構給裝上的。


蒙古國這家鳥類研究機構,和國內鳥類研究機構經常聯繫。閃電河溼地公園設有鳥類保護站,劉志哲平時常和國內鳥類研究機構聯繫,國內鳥類研究機構讓劉志哲觀察帶有環志的鳥類身體是否健康, 是否需要救助,特殊金屬環或彩色塑料環是否存在等。


由此看出,閃電河流域對於白枕鶴、灰鶴等鳥類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價值。


7只小天鵝


閃電河國家溼地公園觀鳥園在灤河神韻景區以北6公里,觀鳥園依草原湖而建,是全球九大水鳥遷飛區和世界八條候鳥遷徙通道之一的重要中轉站,也是世界上小天鵝遷徙種群的主要聚集地。


一次,劉志哲和隊友一起巡護時,在觀鳥園附近圍欄外發現一隻小天鵝, 它身上沾滿了泥,且不能飛翔。


“如果是健康的小天鵝,見有人來了,在百米開外就會機警地飛走,可我們到它跟前時,它只是緩慢移動,初步判定它可能受了傷。”劉志哲分析。


“即便如此,小天鵝反抗能力很強,隊員們撲上去抱住它時,它用喙啄人,用爪子撓人,幾名隊員的手和胳膊都被劃傷、啄傷,連我新買的皮衣也被撓破了。 ”劉志哲說。


4名隊員分成2組擴大巡查範圍,花費了4個小時又在水邊、沼澤地等處發現了6只小天鵝,它們均分散棲落,都已飛不動了。


小天鵝吃植物莖葉、小魚、穀粒等。 劉志哲檢查7只小天鵝並沒有外傷,由此判定它們或體力不足,或吃了毒草。


劉志哲用套子將它們的頭罩住,然後再用衣服將它們的翅膀綁住,它們不再撲騰,之後把它們放到車上,拉回管理處進行救助。


管理處地下室成了它們的“新家”,劉志哲請教北京鳥類專家救治方案,給它們喂水、喂菜葉和穀粒等,一開始它們不敢上前吃, 等熟悉了環境, 就主動上前吃食,工作人員每天還給它們灌葡萄糖,補充能量,一連救治了7天。


7只小天鵝逐漸恢復了體力, 達到放飛標準。從北京趕來的鳥類專家給它們裝上鳥類環志,之後進行放飛。北京鳥類專家給劉志哲發來定位圖,顯示每年春秋季開河、封河之季,小天鵝由貝加爾湖往返鄱陽湖,途徑沽源棲息一個月。


“金”字招牌


每年 3 月中旬至 4月初,溼地公園鳥類保護站工作人員對遷徙而來的鳥類進行人工投餵。


“擔心飛禽傳播疫病,我們就在沒有人煙的地方進行投餵,投餵食物包括玉米、小麥等,每天投餵一拖拉機糧食。一開始鳥類對環境不熟悉,不敢進食,等它們熟悉了環境,就放心食用了。”劉志哲說,“鳥類對自然環境極為挑剔, 警惕性也很高,一有人接近它們就立即飛走了。 ”


今年 5 萬多隻飛鳥蒞臨沽源,吸引它們的正是這裡清新的空氣、潔淨的水源。


近年來,沽源縣通過實施退水還旱工程,在溼地周邊完成退減水澆地6萬畝, 並通過在湖邊安裝圍擋等舉措, 對溼地進行有效恢復和保護,使閃電河溼地面積萎縮和功能退化的趨勢得到有效緩解, 溼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符合鳥類覓食條件的棲息地面積明顯增加, 有效保護了亞洲東部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候鳥種群數量不斷增加。


“天藍水淨、地綠山青、林豐草茂、風清氣爽”已成為沽源生態環境的“金”字招牌。

(來源:張家口新聞網 河青新聞網編輯薛昕宇丨平臺主編姜天群丨監製耿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