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民間小曲戲:“半臺戲”的今昔

武威民間小曲戲:“半臺戲”的今昔

引言

在武威地區民間流傳著一個戲曲品種,針對“大戲”秦腔而言,它只是一種民間小曲戲,人們稱之為“半臺戲”。廣義的講,它包括了古浪縣的老調、民勤縣的鎮番小曲和武威市的半臺戲;狹義的講,流行於武威城鄉的眉戶,才真正是涼州人所謂的半臺戲。本文就後者的今昔、特徵、劇目和音樂等作一簡單介紹。

半臺戲的今昔

半臺戲原本是以當地的民歌俚曲為基本聲腔的表演藝術。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一方面大量吸收了山陝眉戶的曲牌聲腔;一方面逐漸引進了蘭州鼓子的行腔伴奏,加上原始古樸而又富有地方特色的化裝表演,自發而分散地發展並活躍於鄉間田頭。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經並置、溶解、互補和化合,形成了有涼州特色的眉戶劇——半臺戲。

第一個半臺戲班子誕生於1927年,由古浪西山堡人郭聚堂(人稱郭旦兒)領班並任箱主,他與他的班子先後在武威城老君廟、馬神廟和東關光明寺演出,使半臺戲從農村走向城市,其觀眾面也從農民擴展到商人、市民,擴大了半臺戲的社會影響。但總的來說,半臺戲仍以鄉下演出為主,藝人多是來自農村,農忙務農,農閒唱戲。郭聚堂之後,當過領班箱主的還有當時武威南街當鋪的郭掌櫃,繼有草場街的王克菊,再有武威陳家南園的陳棲鳳。半臺戲中較有名的除郭聚堂外,還有武威張清堡的張瑞、永昌鎮的陳克德(陳鐵勺子)、董百裕、羊下壩的張錄昌等人。武威下雙的趙壽德、金塔的陳吉孝都曾作過半臺戲的演奏員。

半臺戲是半職業性質的,活動範圍多在農村,侷限性大,自發性強。隨著專業戲班的勃興,特別是建國後專業文藝的發展,半臺戲就逐漸“式微”了。六十年代至今,半臺戲的正式演出已不多見,除鄉野村舍偶有業餘性演出、茶肆酒店或有自娛性清唱而外,只能在賢孝藝人那裡聽其餘響了。

半臺戲的特徵

作為一個劇種,半臺戲的特徵是十分鮮明的。首先,微型的演出陣營。半臺戲有“七緊、八慢、九消停”之說,意指演職人員只需七至九人。其次,短小的劇目安排。半臺戲多是生動風趣的地方戲和精練感人的摺子戲,角色行當多的大本戲不多演。再次,隨意的場地要求。院落、廟臺皆能開鑼;堂屋、廊下均可演出。一句話,場地隨處可是。還有,輕便的行頭服裝。半臺戲的行頭不但簡單,且以軟當先,便於打成隨手攜帶的包袱。最後,靈活的隊伍聚散。半臺戲多系農村民間藝人,農忙務農,農閒唱戲。聚之方便,散之容易。

上述特徵既是與“大戲”秦腔的區別所在,又是它自身優長與缺限所在,也是它被稱為“半臺戲”的原由所在。

半臺戲的劇目

半臺戲因其人員設施和服務對象等的制約和引導,其劇目多是風趣、幽默的生活小戲,間或也有精彩、凝鍊的傳統折戲。其風格以粗獷入俗見長,適於農村鄉野娛樂和自娛。常演的較有名劇目有:《李亞仙刺目》《田三婆搗灶》《兩親家打架》《劉海撒金錢》《三孃教子》《花亭相會》《張連賣市》《鄭旦打子》《打懶婆》《鬧書館》《小放牛》《下四川》《釘缸》《賣水》等等。此外還有一些趣味低下的劇目如:《大保媒》《抽蒜薹》《十八摸》《大燒火》等。

由於藝人們文化素質低,除上演代代因襲、世世相傳的劇目而外,不可能有轟動的自創劇目。據說建國前也曾出現過少量文明戲,建國後也曾上演過少量現代戲,因僅限於局部個別,且未造成相當影響,可以略而不計。

半臺戲的音樂

半臺戲的音樂既是當地民謠俚曲與山陝眉戶互相吸收溶合的產物,同時又受蘭州鼓子的強烈影響。它似同又不同於山陝眉戶,似近又不近於蘭州鼓子。從半臺戲音樂的體系上看,它屬於曲牌連綴體;從構成上看,它分別由器樂曲牌、唱腔曲牌和鑼鼓經構成;從調式上看,它多由宮、徵調式組成。主奏樂器為三絃,伴以其它絃索。作為一種戲曲音樂,與山陝眉戶相比較,它有如下突出的特色:

首先,半臺戲音樂較山陝眉戶原始古樸。曲調上平直古樸、風趣幽默:結構上短小整齊、好記易唱。唱腔中沒有過大的起伏,動作中少用複雜的銅器。貼近生活的戲劇情節與富有特色的涼州方言,使其更顯古樸稚拙。

其次,半臺戲的某些曲牌與山陝眉戶採用了不同的調式。如曲牌【緊訴】,山陝眉戶上、下句的落音分別是宮,商,為商調武;半臺戲上、下句分別是商、宮,為宮調式。另如曲牌【背宮】。山陝眉戶屬燕樂徵調式;半臺戲則更靠近燕樂宮調式。

再次,半臺戲的大調(不是指調式,而是指樂曲的情緒幅度和結構規模)較山陝眉戶更少。【背宮】很少唱,【金錢】、【落江怨】等幾乎不唱。

還有,半臺戲音樂與蘭州鼓子在聲腔旋法上也有血肉關聯。蘭州鼓子中的【疊斷橋】已是半臺戲中的主要曲牌之一,但已完全與半臺戲化合了。半臺戲中的曲牌【摩掌】,則是借用蘭州鼓子曲牌之名的眉戶化新曲。蘭州鼓子中的間奏“三環”,也已成了半臺戲過門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最後,半臺戲在曲牌上與山陝眉戶也多有不同。同名異曲的如【紗帽翅】;異名同曲的如半臺戲的【東調】、【蒼龍哭海】、【老龍哭祠】、【放風箏】等,山陝眉戶分別命名為【東京】、【老龍哭海】、【黃龍滾】、【剪尖花】等;同名同曲而改變了調式的如【緊訴】、【背宮】等。

結語

半臺戲從興起到蜇伏,經歷了近百年時光,它的升沉興衰既是生活的呼喚,也是社會的選擇。它幾經風雨、歷盡滄桑,因而也給予了人們豐富的啟示,諸如:吸收引進、為我所用的胸懷魄力;以小為主、運作靈活的應變能力;貼近生活、著眼觀眾的藝術追求;不諱俗陋、不附風雅的品格風骨等等,都實在是應引起文化工作者深思的。它是一份頗有分量的遺產,自然也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因而有學習、研究、繼承、揚棄的必要,進而把它作為養料和肥料,讓它在培育社會主義文藝之花中作出應有的貢獻。

武威民間小曲戲:“半臺戲”的今昔

涼州半臺戲《鬧書館》劇照江蘇崑山

武威民間小曲戲:“半臺戲”的今昔

涼州半臺戲《花亭相會》劇照涼州區文化館

(涼州文體廣電旅遊)

來源:鳳凰網甘肅綜合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