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鎧甲,著寬袖長袍,宋朝武將卑微匍匐——武隨文服的大趨勢

文:文史大師傅

引言

所謂的衷甲制度,就是宋朝時期武官會在鎧甲之外,另穿一件戰袍或者短袖衫。表面上看是宋朝武官的穿著習慣,實際上影射出宋朝重文輕武國策下的具體內涵,並非是字面層次顯示出的壓制武將,抑制武將擁有的兵權比重,保衛國家穩定的武裝力量建設未曾有過懈怠。

在衷甲制度下,武隨文服的現象逐漸普遍,由此衍生而出的特殊服制以及大批儒將的產生,也逐漸將衷甲制度推向高峰,衷甲成為一種“文武雙全”的象徵。在當時百姓爭相通過科舉考試實現功名利祿的情況下,鎧甲為武,短袖或袍為文,單是服飾上又可以看到文武之間的較量與平衡。

宋朝統治者借鑑前朝教訓,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收歸兵權於中央,並派遣文官負責軍政事務。儒將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成為支撐國家穩定的中堅力量,衷甲制度也逐漸演化為“文武雙全”的標誌

宋朝之所以採用重文輕武的方略,來源於對前朝實際情況的借鑑,唐末五代愈演愈烈的藩鎮割據局面,導致皇帝喪失了對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趙匡胤即位後開始收歸兵權於中央,把例如石守信等重要將領的兵權解除,並開始積極倡導“重文輕武”。

身穿鎧甲,著寬袖長袍,宋朝武將卑微匍匐——武隨文服的大趨勢

這樣使得當初名赫一時的節度使,不再擁有太多的權力。當時宋朝的軍隊主要分為直屬皇室的禁軍,還有就是負責保衛地方的廂軍。為了保證軍隊的正常運轉,兵權的劃分管理也十分分明,三司只是負責日常管理以及開展軍事訓練,禁軍的調遣則是由樞密院全權負責。

對於地方的州縣軍,朝廷則派遣文官擔任主管,管理地方的軍政事務,在宋朝歷史記載中,就可以看出中央對於地方軍權的控制:

“盡削方鎮兵權,只用文士守土”。

另外朝廷為了避免,地方官員對於軍權的私下操控,選用大批通曉軍事理論的文官,分派到各地,進行軍政事務的監督,武將被派遣到新的事務上,文官接任的現象屢見不鮮。

當時在這種模式下,衍生出來一個特殊的群體,那就是儒將,宋朝詩人蘇轍就曾這樣表達自己對於儒將的看法:

“千夫奉儒將,百獸伏麒麟”。

當時也湧現出了大批富有愛國情懷的儒將,比如說耳熟能詳的范仲淹以及岳飛,他們都是宋朝特殊國策之下的產物,都是具有大儒風範的文官出身,但是甘願肩負國家存亡,成為了一個富有節操實力的軍事將領。

身穿鎧甲,著寬袖長袍,宋朝武將卑微匍匐——武隨文服的大趨勢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宋朝的重文輕武,並不是就將軍事置於停滯狀態,而是縮減武將的權力,細化文官的職責,讓文官去代替原先武將的位置。這些文官大都通曉兵法,但是由於科舉考試的特殊性,接受過正統文化的教育,因此自身所具有的使命感更加的強烈。

在思想層面減少了藩鎮割據,以及兵變的可能,為當時宋朝的穩定作出了相應的鋪墊。而在這種“武隨文服”中,文官和武將還是具有一定區分度的,主要就是通過衷甲來表達區別,某種程度上來說,穿著鎧甲,再加上外袍,本身就為衷甲制度增添文武雙全的意味。

為明確等級制度,武將的品階多低於文官,文官掌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武將受到文官潛移默化的影響,依據衷甲制度逐漸文官化,成為獨當一面的儒將,響應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

上文中提到,軍隊按照大類劃分為禁軍和廂軍,其中不同的品級所穿的衣服也是不同的,拿禁軍來說,主要服裝分為朝服、公服、時服三大類。武官和文官的服裝不分開再做區別,只是根據品級以及場合的不同,來具體決定服裝的種類,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武隨文服”。

武官受到等級制度的制約,對於文官表示該有的禮數以及尊敬,其中朝服就是在鎧甲外面穿一件長袍或是短衫,這可以看成武官逐漸文官化的一種標誌。後來隨著不斷的演化,由於武將也是有等級之分的,因此再衷服上,也努力將武將的等級表現出來。

武將也多會在鎧甲之外穿著沒有釦子的短衫,會在短衫上將自己具體隸屬哪隻軍隊的軍標繡上去,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紋繡,另外在設計時也考慮到武將的實際需求。

身穿鎧甲,著寬袖長袍,宋朝武將卑微匍匐——武隨文服的大趨勢

武將往往需要進行日常的軍事訓練,練習騎馬射箭,於是短衫的長度適中,不過短衫袖子較長且過於寬鬆,對日常的訓練以及實戰還是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不過通過衷甲上的制約,成功促進武將的文官化,試圖通過這些細枝末節的控制,不再重蹈前朝的覆轍。

當時朝廷還大量通過科舉考試招收文官,社會上的讀書人都以考取功名利祿作為自己的目標,甚至還有很多的武將,在認清當時的形勢後,也開始重拾書本,準備科舉考試,希望能夠轉武從文,繼續實現自己的抱負。

身穿鎧甲,著寬袖長袍,宋朝武將卑微匍匐——武隨文服的大趨勢

宋朝當時的文官,區別於前朝一般意義上的文官,文官可以擔任武將的職位,並且在成功進入仕途之後,還可以獲得一定的社會認可,每月按時拿取俸祿。另外伴隨著文官招聘的數量龐大,文官的職務不斷細化,工作量比較的合理。

因此宋朝的文官武將其實很難明確劃分,雖然有著文武的界限,但是武將中的很大一部分官員博覽群書,而文官中的很大一部分也精通兵法理論。

身穿鎧甲,著寬袖長袍,宋朝武將卑微匍匐——武隨文服的大趨勢

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衷甲制度,文官在挑起軍政大梁後,武將的等級位列於文官之下,武將在文官潛移默化的薰陶之下,從各個方面開始文官化,開始接受儒學的薰陶,由原先在戰場上殺敵的孤勇之將轉變為肩負國家重任的愛國之將。

至此宋朝完成了重文輕武國策的整體建設,軍閥割據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緩解,為後來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奠定了額重大的國防基礎。統治者也完成了地方軍權的集中以及中央軍權的回收,將服飾的符號化帶入到官員等級的分化之中。

統治者通過衷甲制度,完成了武將與文官權力的正式交接,加強了中央集權,大大減輕了自身的顧慮,也會國家的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維繫龐大政治體系的運轉

宋朝的衷甲制度,形成了對於武將有效的制約,武將開始一改往日的桀驁不馴以及殘暴,開始轉為正規化,不僅是武將在變化,當時的武士也嚴格遵循著國家發展的大趨勢,按照等級秩序著裝。

衷甲制度中最具有代表性質的袖衫,也隨著宋朝與外界的交往,而逐漸改進,開始參考北方貂袖改成了袖子比較寬大的寬袖短衫,以及後來出現的長袍。

身穿鎧甲,著寬袖長袍,宋朝武將卑微匍匐——武隨文服的大趨勢

衷甲制度也在不斷的演進中,被後朝所繼承,甚至還傳入到了日本地區。雖然宋朝後期,由於文官眾多以及吏治整頓不及時所造成的貪汙腐敗問題比較嚴重,但是單就衷甲制度來說,極大鞏固了宋朝建立之初,統治者所制定的基本方略。

在不放棄國家武裝的大前提下,削減武將的銳氣,通過抬高文官的地位來壓制武官,對反叛行為進行防微杜漸,將國家的軍政也納入到龐大的政治官僚管理體系當中來。將國家的政治根基穩固之後,才能更好發展民間商業,促進市民經濟以及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

並且在這種逐漸文官化的趨勢之下,社會重學風氣一度興盛。不少豪門貴族選婿都會將是否進入仕途作為基本的條件,文官在婚戀市場的也比較受歡迎。甚至民間還經常出現榜前招婿的現象,從一些詩句中就可以看出文官在婚戀市場上的受歡迎程度:

“囊空不辦行春馬,眼眩行看擇婿”。

統治者對於文官的重視程度,逐漸深入到百姓們的日常生活中去,至此,重文輕武的國策得到了有效的執行,宋朝武將與文官也完成了主要權力的交接。

參考歷史文獻:

《次韻王君北都偶成》

《宋史》

《兵制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