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幣是他發明的,當面說寇準不學無術,從不服人的寇準卻坦承接受

現在的人出門可以不用帶現金,往後退個十多年,出遠門沒現金可是寸步難行,所帶現金的多少,取決於所辦事務的大小。

往後再走一千多年,出門帶的是銅錢,不管多大的買賣,都是現對現,沒地方匯款去。要是做大生意,就得請鏢局幫著運錢。

宋朝前期,缺少銅料,在四川地區禁止使用銅錢,鑄造發行鐵錢。鐵錢比銅錢廉價,分量重,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商人買一車東西,常常要拉幾車的鐵錢,生意沒法做。

紙幣是他發明的,當面說寇準不學無術,從不服人的寇準卻坦承接受

有句話叫辦法總比困難多,好多發明創造其實都是被現實逼出來的。四川的鐵錢難以流通,給當地的經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當地有十多家商行經過商討,在他們之間推行一種叫“交子”的紙質兌換憑證,生意一下子活了。

當時成都稱益州,益州知州是張詠,他得知“交子”的事後,馬上在官府借鑑推廣,後來建議朝廷在全國推行。

“交子”是我們現在使用的現金的前身,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最早由張詠主持推廣,所以後世把這個發明記在了張詠的頭上,稱他為“紙幣之父”。

“交子”是張詠一生中的一個插曲,卻在世界貨幣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張詠因此事在後世留名,運氣是一個方面,學識和超人的魄力必不可少。

其實很多創新,就是在主政者的孤陋寡聞和畏首畏尾中流產。據說清康熙年間就有人設計出了機關槍,但被官員作為笑談。飛機的概念傳到大清國,老佛爺笑稱,鐵還能在天上飛?

不是張詠,也許“交子”也會夭折。從這個意義上講,稱張詠為“紙幣之父”,名至實歸,試想那時候拿張紙去換老百姓的東西,說這就是錢,你拿這個也可以去買東西,誰信?把它推廣開來,主觀上講要靠政府的信用背書,換句話說,老百姓要相信你這個人。

紙幣是他發明的,當面說寇準不學無術,從不服人的寇準卻坦承接受

張詠趕上了一個崇尚讀書的時代,可他又是一個家貧出英才的例子。小時候沒錢買書,就借書抄著讀,沒有桌子,就站著讀。看來,讓孩子有出息,從小吃點苦準沒錯。

主動學跟逼著學的效果肯定不一樣,大凡成才的人,自小學習就自動自發,所以擁有的是真才實學。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張詠參加高考前,他們那個州推薦進士,評選下來張詠第一。張詠聽說有個老儒生一直未考中,便給他們州的主管領導寫信推薦了老儒生,自己直接去考,不但考中,關鍵是跟名副其實的高手過招。

這一科錄進士119人,諸科總計533人,其中就有蘇易簡、寇準、李沆、王旦、向敏中、晁迥、謝泌等等大牛人,宰相都論排算,為此,這科所放的榜被稱為“龍虎榜”。

中進士後,張詠先從縣領導幹起,大多時間在地方任職。張詠在地方工作期間,寬厚愛民、斷案如神被傳為佳話,最大的特點是執法如山,還給我們留下了兩個成語。

他當縣令的時候,一次發現錢庫管理員偷了一枚銅錢藏在帽子裡。這種事情其實是司空見慣的事,就像早些年,有些工廠職工拿飯盒往家拿廠裡東西一樣。

為了起到懲戒的作用,張詠命令對管理員打板子就行了,可這個管理員不服,嚷叫:“拿了一文錢你就要打我,有本事你殺了我!”

張詠一怒之下,寫下判詞:“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之後也不麻煩衙役,自己拔劍就把這個管理員砍倒在堂前。成語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就是這麼來的。

張詠在地方的工作很出色,與他同時考中進士的同年,有好多在中央任職,推薦他的也就多,後升為樞密直學士,到中央工作,廳局級幹部,但時間不長,又去了益州。

紙幣是他發明的,當面說寇準不學無術,從不服人的寇準卻坦承接受

去益州,是因為淳化四年王小波、李順在四川趙義,宋太宗派大太監王繼恩平亂,鎮壓趙義軍後,王繼恩在四川胡作非為,再次激起蜀亂。

太宗緊急調任張詠任益州知州,牽制王繼恩。當時王繼恩抓了很多叛亂的人,交給張詠治罪,張詠接到一個放一個,王繼恩大怒,張詠說:“前日李順脅民為賊,今日詠與公化賊為民,有何不可哉?”

王繼恩的部下犯事,只要被張詠抓住,從不通知王繼恩,直接扔井裡淹死。王繼恩也不敢過問,只能假裝不知,王繼恩的隊伍一下子老實了。

張詠治蜀四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受到老百姓的愛戴。後來朝廷把他調到了杭州,可是誰到四川,四川就亂,為此,他再次入川,只要張詠到四川,四川就太平。成都的老百姓自發組織為他建廟,把他當神一樣供奉,當幹部當到這種地位,夫復何求?

張詠的才學,能力,是朝廷上下公認的,宋真宗一直想讓他當宰相,可地方老是出事,真宗曾說,只有張詠到了蜀地,自己心裡才踏實,所以,他就是個消防員的命,哪裡有“火”,就讓他去那,當宰執大臣的機會一次次錯過。

宰相寇準曾扯過宋太宗的袖子,澶淵之盟前強行把宋真宗抬到了前錢,大宋朝,他牆都“不扶”就服張詠,有一次請張詠吃飯,分別時默默地問:“老同學還有什麼要指導我的嗎?”

張詠慢悠悠地說:“還是多看看《霍光傳》吧!”寇準聽張詠讓自己讀《霍光傳》,不明白什麼意思,回家後找《霍光傳》讀,最後有一句話是“不學無術”,寇準大笑道:“張詠說的是我。”

寇準七歲就做了《詠華山》詩: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他導演的澶淵之盟讓宋朝百年無戰事。張詠居然說他不學無術,可是寇準一點怨色都沒有,可見張詠的魅力。

用“不學無術”說寇準,其實張詠是想用霍光的例子來善意地警告寇準,多讀書,多學權變之術,在處理問題時要講究方式方法,手握大權時,多想想後路,別搞得不能善終。

寇準讀了《霍光傳》,肯定明白張詠的意思,但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的結局。寇準最後死於貶所雷州,家人想把他運回老家,連運費都不夠,只好葬在半道。

由此可見張詠洞察世事的能力。可能是張詠真正懂得“退其身而身先”的道理,一生聲名顯赫,卻不爭權奪利,終身潔身自好,受人尊敬,結局也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