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一季度就業觀察:廣深港澳失業率略超2%,灣區9市出臺逾百項政策穩就業促轉型

據統計,今年一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229萬人,新增就業人數同比減少95萬人。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經濟下行壓力和畢業生規模進一步擴大等多重因素影響,全國各地普遍出現“就業難”問題。

作為我國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一季度的就業成績如何?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梳理發現,廣深等灣區中心城市一季度就業“抗疫力”較強,城鎮登記失業率雖略超2%,但仍大幅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之下,灣區其餘城市一季度新增就業人數出現較大幅度下滑,但失業率同比變化幅度較小,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記者分析發現,大灣區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的局面或得益於灣區各市自疫情爆發以來密集出臺的多項穩崗就業政策,其中既包含短期內拓展就業增量的措施,也覆蓋了推動勞動力結構轉型的政策。

粵港澳大灣區是推進各項政策改革的前沿地帶,整合分析灣區一季度的就業狀況及就業政策或能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下一步改革發展的參考樣本。

廣深港澳失業率略超2%,疫情衝擊下灣區城市吸納就業能力仍然領先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廣深一季度人口吸引力在灣區11個城市和地區間仍保持領先地位。

1-3月,廣州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4.4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02%。同期深圳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為3.3萬人,同比逆勢增加1.4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18%,與2019年相比僅上升0.07%。廣深兩地新增就業人數均破萬,合計約佔廣東省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的32.70%,兩地失業率均控制在3.5%的年度目標內,就業形勢整體較穩定。

受疫情影響,香港和澳門在一季度面臨較大就業壓力。數據顯示,澳門一季度總體失業率為2.10%,本地居民失業率達2.90%,失業人數達8500人。香港就業形勢更為嚴峻,一季度總體失業率比澳門高出一倍,達4.20%,其中餐飲服務業和製造業的失業率更分別達到8.60%和8.50%。

與上述城市相比,灣區其餘城市吸納就業能力稍顯薄弱,就業形勢受疫情衝擊較大。

江門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人數9296人,僅為廣州一季度新增就業人數的20.98%,城鎮登記失業率達2.18%。同期肇慶和中山的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分別為8394人和767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分別達到2.39%和2.31%,比廣州高出0.37和0.29個百分點。

佛山以順德為例,一季度一線生產工缺口達3114人,定點監測企業在崗人數同比下降4%,新招人數同比減少1.1213萬人。

與去年同期相比,灣區部分地市新增就業人數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失業率略微上升,但總體仍呈穩定發展態勢。

中山2020年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較2019年同期減少4640人,降幅達37.68%,城鎮登記失業率同比上升0.21個百分比。江門就業形勢相對明朗,2020年一季度新增就業人數同比減少2346人,降幅達20.20%,但城鎮登記失業率同比下降0.08個百分比,失業問題或沒有繼續發酵加重。

放眼全國,粵港澳大灣區各地市一季度就業“抗疫力”強勁,吸納就業能力維持全國領先水平。除香港外,廣深等地一季度城鎮登記失業率均遠低於全國平均城鎮登記失業率3.66%。

總體來看,受疫情衝擊及經濟下行壓力影響,今年一季度粵港澳大灣區整體就業形勢面臨較大壓力,與2019年相比,部分地市新增就業人數大幅減少,但失業率相對穩定,多地僅呈現略微上升趨勢。得益於堅實的經濟及產業基礎,一季度大灣區吸納就業能力仍居全國前列。

9市出臺超百項穩就業政策,加大重點群體就業扶持力度

就業是民生之本,關係到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在宏觀政策“六穩”的基礎上首提“六保”目標,並將保居民就業放在“六保”首位,足可見穩就業工作的重要性。

為應對新增就業人數減少、失業率上升等就業問題,粵港澳大灣區多地政府部署實施了累計超過百項促就業創業的政策舉措,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根據就業形勢變化調整政策力度,做到減負、穩崗、擴就業並舉,以穩民生之根本。

4月底,廣州和深圳兩個灣區中心城市相繼出臺進一步穩就業政策,根據就業形勢變化調整政策內容,以階段性降低社保費、發放直接資金補貼以及擴大補貼對象範圍等方式,進一步加大援企穩崗力度。

深圳方面,4月22日出臺的《深圳市進一步穩定和促進就業若干政策措施》新增了關於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和援企穩崗補貼的內容,明確將對在疫情防控期間新招用員工的企業給予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就業補貼。

此外,深圳也明確將引導深圳事業單位適當放寬專業技術、基層工作經歷等條件,力爭面向應屆高校畢業生招聘崗位佔比達70%以上。

廣州同樣加大了扶持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力度。

4月29日廣州市人社局印發的最新版《廣州市進一步穩定和促進就業創業若干補貼辦事指南》(下稱《指南》)中明確表示將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補貼、小微企業社會保險補貼以及就業見習補貼等的補貼對象範圍擴大至畢業2年內的高校畢業生,進一步穩定重點群體就業。

大灣區其餘城市亦累計出臺多項穩崗就業政策,從減負、穩崗及擴就業三方面著手,持續面向企業發放穩崗補貼,返還各項社會保險費用,並通過線上平臺等方式拓寬就業供需對接渠道。

東莞市財政局數據顯示,2020年東莞市財政一般公共預算安排各類穩就業經費共計2.53億元,其中包括“促進就業創業專項資金”13590萬元和“小額創業貸款擔保基金和貼息”11700萬元。截至4月底,上述兩個項目已分別支出8339萬元和2631萬元。

佛山方面,人社部門主導統籌全市公共招聘資源,在佛山人才網上設立網絡招聘專頁,為就業供求兩端搭建順暢的對接通道,目前已累計提供招聘崗位約8萬個,訪問量近40萬人次。下一步,佛山也將出臺2.0版“促進就業九條”,緊跟廣深步伐,加大企業和職工幫扶力度,扶持重點群體就業並實施困難就業群體兜底政策。

灣區各市“穩就業”政策亦關注長期勞動力結構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當下,大灣區各地出臺的穩就業政策除了意在提升短期就業量,也力圖解決長期勞動力結構問題。

以廣州為例,在4月29日印發的《指南》中,為提高勞動者技術技能水平共出臺7項補貼措施,針對企業、機構和個人發放400元到8500元不等的直接資金補貼,或旨在提高勞動力技能水平,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培養高素質人才。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大灣區要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要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此,大灣區各地市需要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而實現新興產業的高速發展就需要高素質、多技能人才支撐。

長期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問題也是人力資源問題,高層次、高技能人才供給不足會導致結構性人才供需失衡,從而制約灣區各地市的產業轉型升級。

因此,隨著疫情逐漸平復,作為傳統的人口吸引力和就業吸納能力強勢地區,大灣區各地市下一步的人口及就業政策或將更側重促進勞動力結構轉型,以匹配產業及經濟發展目標。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