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滔滔在北宋歷史上真實形象如何?有名嗎?

用戶8484857488131


高滔滔(1032年-1093年),高皇后,大名正儀,小名滔滔,北宋英宗皇后,史稱宣仁聖烈皇后,亳州蒙城人。

高皇后的兒子宋神宗去世後,其作為太皇太后支持孫子宋哲宗順利繼位,並遵神宗遺詔臨朝稱制,長達八年,對於皇權的平穩過渡以及朝局穩定、國家安定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

高滔滔出身顯貴,其曾祖父是名將高瓊,祖父是名將高繼勳,其父是高繼勳的第三子高遵甫。高滔滔的母系同樣是勳貴之家,其母是開國大將、樞密使曹彬的女兒,宋仁宗曹皇后的親姐姐。

高滔滔自幼在宮中曹皇后的身邊長大,曹皇后對其疼愛有加。當時,英宗趙曙還是太子,和高皇后同歲,二人可謂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仁宗見二人恰似天生一對,十分喜歡,就對曹皇后說,將來一定要他們結為夫妻。

高滔滔長大後與趙曙在濮陽行宮大婚,先後生下趙頊(神宗)、趙顒(雍王)、趙頵(曹王)和壽康公主。英宗即位後,於治平二年冊封高氏為皇后。連當時的童謠也雲:“曹門好,有好好,曹門高,有高高”。

《宋大詔令集》記載冊封高滔滔為皇后時,聖旨如此描述:“天子若曰……率迪故常,諮爾高氏,惟乃祖休有丕烈,顯於家邦,勳昭前人,慶浹後世,眷乃淑哲,雍和粹純,貴而能去其驕,動而能約以禮。早嬪藩邸,肇正儀,肆朕纘服,輔予憂勤……今遣具官曾公亮,具官陳昇之,持節冊命爾為皇后。”

這段冊封之詞,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高皇后出身顯赫,同時氣質高貴,賢良淑德,有母儀天下的風範,與英宗伉儷情深。

高後的弟弟高士林任內殿崇班多年,英宗想為高士林升官,高後謝絕說:“士林能在朝做官,已經是過分的恩典了,怎麼好參照前代加封后族的慣例呢?”神宗時幾次要為高氏家族修建豪華的府邸,高後都沒有同意,最後由朝廷賞賜了一片空地,高後用自己的宮俸出錢建造,沒有花國庫一分錢。

二、

英宗逝世,由高後之子神宗繼位。元豐八年三月,神宗病死,高後之孫哲宗在繼位問題上,也頗有些周折,多虧高後顧全大局,才使哲宗順利即位,防止了奪位之爭。

神宗時,趙煦(即哲宗)的五個哥哥先後夭折,趙煦遂成為年紀最長的皇子,加之英俊好學,於元豐五年被封為延安郡王,在神宗病危之時,手書佛書,替父親祈福。

宰相王珪建議應將趙煦立為太子,太后垂簾,以免生出禍端,但次相蔡確及職方員外郎邢恕卻主張兄終弟及,立神宗的同母弟雍王趙顒或曹王趙頵為帝,還企圖拉攏高後的侄子高公繪、高公紀,向高後進言,二高怕惹禍,沒有答應。

趙煦是高後的親孫子,雍王趙顒和曹王趙頵是高後的親兒子,手心手背都是肉。高後堅持原則,按照神宗意願,力主立趙煦為太子。趙顒和趙頵只得接受既成事實。為防止發生不測,高後下令他們不得動輒入宮,把對趙煦造成的最大威脅降到最低點。

神宗病危彌留之際,高後密遣內使梁惟簡,讓他的妻子縫製小兒龍袍,悄悄帶入皇宮,可見當時形勢十分緊張。神宗駕崩後,高後當著滿朝文武大臣宣佈“帝是先帝長子,子繼父業,其分當然。”哲宗趙煦才得以順利即位。

神宗重病時,就有大臣意識到“國不能一日無主”,奏請高後垂簾聽政,神宗也頒佈詔令請求太后暫理朝政。《宋大詔令集》中有詳實的記載:“朕應昊穹睹命,攢列聖之丕圖,夙夜精勤興居爽豫,永惟四海之廣,慮壅萬微之繁,皇太后德盛母儀,道隆坤載,聖性聰哲,達於幾深,仰叩慈仁,許同聽斷,庶專調護,早遂康和,應軍國事,並皇太后權同處分,候康復日依舊。”

從這道聖旨的內容,可以看出高太后是在其子神宗的委託下聽政的,因而是合法的。神宗在宋朝歷史上也算是一代明君,這也是其與眾大臣商議,經過深思熟慮所做出的決定。

但是髙太后還沒有做好聽政的心理準備,兒子神宗就病情加重,繼而駕崩,哲宗繼位。當時的哲宗還是個十歲的孩子,主少國疑,外有遼國、西夏虎視眈眈,趙氏多年的基業可謂危機四伏。高後作為神宗的母親,哲宗的祖母,“受命於危難之間”,在朝臣支持下,臨朝稱制,力扶危局,為大宋撐起了主心骨。

高後臨朝稱制期間,雖然反對王安石變法,但是卻有十分優秀的執政才能。她執政期間,勤儉廉政,勵精圖治,因此政治比較清明,經濟也十分繁榮,使得宋哲宗時期成為北宋最後一個經濟繁榮、百姓安定、政治清明、國勢較強的時期。

她任命司馬光、呂公著為相,令他們同心輔助政事,一時名士賢才雲集於朝廷。她與民生息,下令遣散修繕皇城的役夫,裁減皇城守衛,停止後宮工技之役,廢除導洛司,罷免不守法的近侍,戒令朝廷及地方官員不得苛徵暴斂,放寬民間養馬的限制,廣受大臣及百姓好評。

朝廷科舉進行殿試時,主管此事的官員奏請,依照仁宗天聖年間舊例,太后和年幼的皇帝一同上金殿上就座,高後予以拒絕。

與前幾代皇后相比,高後甚為節儉,“前代帝王所有浮費,一切不為”,在生活上“儉惟化俗,衣有大練,奩無片玉”,甚至與當時的太妃都不能相比。重臣呂大防之妻談到對高後和朱太妃(哲宗生母)住宅與起居時說:朱太妃所居宮中“前後亦白玉龍簪而飾以北珠,甚大,衣紅背子,皆用珠為飾”。而高後所居的寶慈宮卻“衣黃背子元華彩”。文思院貢奉來的物品,不論大小,高後一生不取用一件。

五、

高後對外戚要求甚嚴,以“專奉帝室,不私外家”而著稱,“繩檢族人一以法度”。元祐七年朝廷下“酒禁詔”,規定外戚有“違犯酒禁,如果及三次,並勾收槽杖”。其目的就是讓外戚與普通人家一樣,謹守法律。

上元燈節宮中舉行晚宴,高後的母親已應邀出席,但高後卻阻止說:“夫人登樓,皇上就必須得行禮,這樣由於我的個人原因而超越禮制,於心很不安啊!”只是下令賜給母親一些燈燭,並且每年都照此辦理。

高後的堂叔高遵裕(高繼勳之弟高繼忠的長子)曾由於元豐四年征討西夏失利而降職,高後聽政期間有朝臣獻媚,建議恢復高遵裕的官職。高後說:“遵裕靈武一戰失利,致使百萬軍民遭受損失,先帝神宗得到戰報後,徹夜不眠,還引發一場大病,這是遵裕的罪過,不被處死,已是萬幸了,我怎麼可以為了親情而違背天下公議呢?”

高後的侄兒高公繪、高公紀按規定應該提升為觀察使,高太后也極力阻止。皇帝再三提出,也只升一級。直到高太后去世,也無人再敢提晉升。高後認為官員冗多,應當裁汰,詔令在自己的家族中裁撤四分之一,作為表率。

宋用臣等官員被撤職後,託神宗的乳母閻氏進宮說情。高後嚴厲斥責:“你是不是想和過去一樣,靠‘內降’(即‘走後門’)干擾國家事務?再敢如此,我就斬了你!”從此以後,“內降”絕跡。

元裕八年九月,高後病逝,終年六十二歲。司馬光等稱之為“女中堯舜”,並說“古今母后臨朝,如宣仁後專奉帝室,不為私計,實未有也”。後人評價:“宋之創業、中興,其君弗漢、唐若也,而母后之賢獨盛焉……止稱高(英宗高皇后)、曹(仁宗曹皇后)、向(神宗向皇后)、孟(哲宗孟皇后)”。



很榮幸看到這個問題,也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中國歷史幾千前,自秦始皇創建帝制開始,到清朝滅亡,不乏掌權的女皇后、女太后,其中最出名的應該就是慈禧太后了,除了慈禧還有呂雉、武則天等,這是幾位比較出名的,還有眾多不為大家所熟悉的女皇后,她們利用帝后的便宜,插手朝政,安排自己親人進入朝廷中樞,把控朝政,嚴重的還會禍國殃民。

像漢末、清末都是外戚干政,閹宦橫行,但凡出現這種情況的朝代,都基本是滅國的前兆。即便掌權一輩子的慈禧太后,在臨死前好像又明白了這個道理,留下遺言,不讓後世女人、宦官再幹政。

長遠來看,外戚干政對國家、對她們本人好像都沒什麼好下場,所以這也成了一個歷史規律,女人只要一干政,就不會有好結果。

但也有例外,比如孝莊文皇后,輔佐了順治帝、康熙帝兩代君主,尤其是康熙帝,從生下來就離開了父母,是孝莊文皇后把他撫養成人的,康熙之所以被稱為千古一帝,孝莊的功勞可謂是最大的。孝莊文皇后輔佐了兩位偉大的君主,但是她不垂簾聽政。

也許,這正是孝莊文皇后的偉大之處,既關心朝政,左右朝政,但又不專權,總是在兒孫最需要自己的時候出來貢獻力量,一旦局勢緩和,又退居二線,放權給兒孫。

那麼,在中國歷史上有沒有一位皇后,既垂簾聽政,又飽受好評呢?答案是:有,恐怕也只有這一位:宣仁太后高滔滔。

高滔滔自幼在北宋宮中長大,她本是勳戚之後,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趙禎的皇后曹氏,是她的姨媽。曹皇后本想把她獻給自己的丈夫宋仁宗趙禎,但被宋仁宗委婉拒絕了。後來把她許配給了宋朝第五位皇帝,宋仁宗趙禎的養子宋英宗趙曙,後成為趙曙的皇后。

高滔滔和宋英宗趙曙生有三子兩女,分別為宋神宗趙頊、岐王趙顥、嘉王趙頵、寶安公主、壽康公主。

宋英宗趙曙死後,宋神宗趙頊登基,高滔滔成為太后。不知是怎麼回事,宋朝的這幾位皇帝壽命都不長。

宋仁宗趙禎是比較長壽的了,活了54歲;宋英宗趙曙,也就是高滔滔的丈夫,只活了36歲;她的兒子宋神宗趙頊也只活了38歲。

高滔滔的兒子趙頊死後,她年僅9歲的孫子宋哲宗趙煦登基為帝,高滔滔成為太皇太后。九歲的孩子能懂啥,於是,高滔滔奉兒子宋神宗遺詔,輔佐年幼的皇上,從1085年開始垂簾聽政,此時她已經53歲。

高滔滔一執政,就開始任用司馬光為宰相,把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廢止。雖然她是保守派,但在執政期間,勤儉廉政,勵精圖治,宋朝的這段歷史政治清明,經濟也十分繁榮,國勢慢慢強盛起來,所以本是頹敗的北宋,到高滔滔執政後又起死回生了一段時間。

高滔滔除了在執政上勤儉廉政、在對待自家人上,也真是做到了大公無私。她的丈夫宋英宗曾多次要給她弟弟升官,但被她拒絕了。她的孫子宋哲宗要給高滔滔的兩個侄子升官,也被她拒絕,最後在宋哲宗的一再請求下,才勉強升了一級。

這一點,恐怕歷史上沒有那個皇后可以做的到。即便是孝莊文皇后,也是千方百計的安排自己人進入朝廷及其皇帝身邊,包括順治帝的皇后、妃子都是孝莊強制安排的,為此母子兩個還鬧彆扭。

以上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個人想法和觀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公子靈均


北宋歷史上,皇太后垂簾聽政屢見不鮮,但高滔滔的名聲最旺,她被捧為“女中堯舜”,在攝政的九年中,口碑極好,但是其真實形象卻令人堪憂,可謂是引領北宋走向滅亡的第一人。

一、優越背景,獨此一後

《清平樂》中,高滔滔身為曹皇后的侄女,從小在曹皇后身邊長大,接受宮中教育。她母親一系出身名門,是北宋開國第一功臣曹彬的孫女,姑姑是宋仁宗時期的皇后,父親一族也是地位高貴,曾祖父高瓊曾在澶淵之盟戰役中立下戰功,祖父高繼勳被稱為“神將”,她的優越背景簡直是不可比擬的。

高滔滔與曹皇后的養子趙宗實(後稱趙曙),從小青梅竹馬,被宋仁宗指婚,二人在一起更是相敬如賓,被徽柔認為是“最好的愛情”,以至於在趙曙即位時,四年獨寵高滔滔一人,沒有再娶別的妃嬪,足以見得高滔滔與趙曙之間的真情,更見高滔滔對男人的把持,很是高明。

在高滔滔與趙曙成婚時,民間流傳一個說法,稱“天子娶媳,皇后嫁女”,可謂一段佳話。

二、36歲成太后,54歲開啟政治生涯

1063年,趙曙即位後,稱宋英宗,立高滔滔為皇后,而英宗一向多病,再加上忽然成為皇上後的瘋癲,即位不到四年就病逝了。趙曙病逝後,他的長子趙頊(xu)即位,為宋神宗。此時的高皇后只有36歲,就成了高太后,是宋史上較為年輕的太后之一。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成為高潮,而在經歷過慶曆新政的曹皇后,第一個不同意這項變法,她多次暗示神宗終止變法,民間百姓疾苦難耐,多由變法推行不當而致,但神宗卻不願意接受曹氏的建議。

高滔滔作為曹氏的侄女,她必然站在孃家人身邊,聽從曹氏的看法,但依然勸不過自己的兒子。

終於在1085年,年僅38歲的宋神宗崩逝,王安石變法不及而終,54歲的高滔滔站在政治的分叉口,不知道該允諾誰來繼任下一代皇帝。

在古代,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是有先例的,比如宋太祖趙匡胤被弟弟趙光義繼承皇位,而宋神宗在病逝時,他的兩個弟弟均30多歲,可以被認為是皇位繼承的人選,但此時的神宗已經說不出話,在宰相王珪問及此事時,他說的問題帶有傾向性,說:

是否可以立趙煦為帝?

無法言語的神宗,只點頭同意,並無他言。宰相王珪口中的趙煦,是神宗的兒子,年方10歲,並未有豐富的執政經驗,更無法主持朝政,而54歲的高滔滔被一致認為臨朝聽政的最佳人選。

三、經驗不足,開始迴歸舊法

相比宋朝第一個執政太后劉娥,高滔滔對政治也是毫無經驗,劉娥在先皇帝在位時,便“曉書史,聞朝廷事,閱天下封奏”,而高滔滔的政治理念皆來自姑姑曹太后——力阻王安石變法。

所以,高滔滔在垂簾聽政之後,就開始打壓王安石變法的人,開始重用司馬光、文彥博、蘇轍、等人,廢除王安石變法中的方田均稅、市易、保甲等,一下子回到了仁宗、英宗時代,可謂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迴歸舊制長達9年之久,這九年裡,宋哲宗趙煦已然成為一個有才智的君王,可卻從未有過實權。據宋史記載,劉娥在輔佐宋仁宗趙禎時,兩人多是平起平坐,劉娥在發表意見時,還需要過問趙禎的意見,而高滔滔卻不是,朝堂之上,趙煦與高滔滔左右相對而坐,大臣直面高滔滔奏事,背對趙煦奏事,以至於趙煦提及當年高滔滔垂簾聽政的場景,只說:

當時自己個子小,只能看到朝臣的屁股和腰。

足以見得高滔滔對權力的把握,極其嚴格。更有甚的是,開朝時,官員需要先拜高太后,後拜宋哲宗趙煦,朝臣奏事之後,高太后都不會過問趙煦的意見,只會沉默不言,不敢多說半句話。

1093年秋,62歲的高滔滔病逝,諡號為“宣仁聖烈皇后”。

而高滔滔之所以被稱為”女中堯舜,後人多懷疑是她重用了司馬光,司馬光作為編纂《資治通鑑》的史學家,在受到重用後,開始大大稱讚高太后的賢明智慧。更有史書稱讚高滔滔輔佐政治期間:

自是內降遂絕,力行故事,抑絕外傢俬恩。文思院奉上之物,無問鉅細,終身不取其一。人以為女中堯舜。《宋史·英宗宣仁聖烈高皇后傳》我朝之治,元祐為甚,母后之賢,宣仁為最。——司馬光

四、高滔滔攝政期間給北宋埋下的三大惡果

高滔滔在攝政期間,架空了皇帝的權力,又堅守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準則,看似為了保住國家安寧,卻是加劇北宋末年衰敗滅亡的第一人,之所以這樣評價,在於她對北宋做出的三大錯舉:

第一,全面否定王安石變法,把北宋經濟推向衰敗的邊緣;

第二,西夏戰爭時,同意割地換取安寧,不但沒有換的和平,反而刺激了西夏侵佔土地的野心;

第三,縱容黨爭,任由結黨之派氾濫,顛覆了朝堂秩序。

尤其是第三點,給北宋的滅亡埋下了深深的惡果。在司馬光死後,保守派分為三黨,高滔滔對三黨勢力不加管制,任其惡化,被後世稱為“蜀洛朔黨爭”,包括“烏臺詩案”、“車蓋亭詩案”皆是高滔滔攝政期間由於不必要的黨爭引起的紛爭,加速了北宋的滅亡。

高滔滔作為北宋第二位垂簾聽政的女太后,她被史書記載為“女中堯舜”,卻沒有做出讓北宋政治、經濟、文化等繁榮的措施,反而是加速北宋滅亡的第一人,可謂是徒有虛名!

而再看《清平樂》中,她與趙宗實之間的堅定愛情,也頗令人讚歎!

參考文獻:《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