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原油寶新情況,如中行返還20%保證金,對它信任度有影響麼?

圖說炒股


中行原油寶事件和解方案表現出較大誠意,但無論如何都傷害了投資者對百年曆史名行的信任!



1.中行提出誠意解決方案,或可理解為折中方案。

繼4月22日、4月24日、4月29日發出三份說明後,今天(5月5日)發出公告稱,一是WTI原油5月期貨合約的“原油寶”產品,按照美國時間4月20日CME官方結算價以負值結算,多頭客戶產生了大幅虧損,客戶和中行都蒙受損失;二是近期中行已研究提出瞭解決意見。目前正積極與客戶誠摯溝通,在自願平等基礎上協商和解。如無法達成和解,雙方可通過訴訟方式解決民事糾紛,中行將尊重最終司法判決。同時,中行保留依法向外部相關機構追索的權利。



據投資者介紹,中行有關工作人員已經聯繫投資者就和解方案提出意見,一是承擔負價格虧損;二是在保證金20%以下根據客戶具體情況進行補償;三是約投資者明後天去開戶行面談溝通所謂“補償”事宜。

但是有的投資者卻提出結算價格的選擇問題,有的希望以4月20日晚10點的盤中報價結算,有的希望以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4月15日測試負價值時的盤中報價結算。但估計這兩點意見不會得到支持,原因至少包括中行早就公告了5月合約的結算時間為4月20日晚10點。

其實,原油寶事件發生後的第一時間,中行的“倉促”動作飽受詬病,即4月23日凌晨,單方面划走投資者在中行的賬戶上的資金,理由是按負價格-37.63美元/桶結算的保證金不夠了。按說,廣大投資者對於中行這個大行是高度信任的,而且在風險評估上都預計最多損失本金而已,但是誰也想不到還要倒貼錢,這就讓人無法理解。



而且,能夠對照支持投資者提出合理訴求的是,在4月15日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公告進行負價格測試的當天以及前兩天均平倉,避免了重大損失,有驚無險。而彼時,中行卻無動於衷,無論如何,都是有一定的責任的。並且,投資協議中也規定了保證金低於20%時應該強制平倉。如果4月20日晚10點前後,中行想法強制平倉,也就沒什麼大事了。可是,事與願違。

中行的和解方案被看作是折中方案,雙方分擔責任。但是,毋庸置疑,都會傷害了投資者對其的高度信任。



2.國務院金融委會議強調要尊重契約,強化風險管控。

4月30日,,中國銀保監會就中行原油寶事件作出回應:對此風險事件高度關注,第一時間要求中國銀行依法依規解決問題,與客戶平等協商,及時回應關切,切實維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同時,要求中國銀行儘快梳理查清問題,嚴格產品管理,加強風險管控,提升市場異常波動下應急管理能力。



就在昨天,5月4日,國務院金融委召開會議明確,必須堅決維護投資者利益、嚴肅市場紀律,對資本市場造假行為“零容忍”。會議指出,要高度重視當前國際商品市場價格波動所帶來的部分金融產品風險問題,提高風險意識,強化風險管控。要控制外溢性,把握適度性,提高專業性,尊重契約,理清責任,保護投資者合法利益。大家都能看出,金融委這番要求的指向性很明顯。

應該說,國家相關監管機構的介入,加快促進了中行提出和解方案,原油寶事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希望當事雙方能儘快和解。



熙研君


網傳“中行工作人員與個別原油寶投資者溝通返還20%保證金事宜”,如果中行真是返還20%保證金,對它的信任度當然有影響!

下面我來分析一下:

第一、原油寶掛勾美國原油期貨,但產品設計存在漏洞,交易時間不完全對應。絕大多數投資者的持倉與美國原油期貨走勢相反,這和中行對原油期貨的市場分析存在一定的關係,不禁令人質疑中國銀行的投資水平。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修改交易規則——允許原油期貨交易價格為0和負值,似乎並沒有引起中行的足夠重視,沒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來防範風險,使得原油寶的投資者穿倉,損失慘重,這又讓人質疑中國銀行的風控能力。以上這些就已經讓中國銀行的信譽受到了影響。

第二、原油寶事件發生後,中國銀行剛開始時對事件的處理讓原油寶投資者不滿,他們組建了維權群,開始了艱難的維權之路。在銀監會發聲後,中國銀行在4月29日的公告中態度有所緩和。原油寶事件不僅讓原油寶做多的投資者崩潰,讓圍觀的群眾也感到震撼,原油寶事件發生後的一週裡,網上到處可見關於此事件的議論之詞。如此這般再一次讓中國銀行的信譽受到了影響。

第三、現在網傳“中行工作人員與個別原油寶投資者溝通返還20%保證金事宜”,不管這個傳聞是真是假,中國銀行的信譽已經不可逆轉地損壞了。投資者相對於銀行來說是弱勢群體,維權之路不一定會順利,如果中行處理不好這次原油寶事件,群眾對中國銀行的信任度還會再度下降。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


雪落石健


其實在心理上,社會公眾增強了對於網絡時代生產生活方式的認識,敢於積極擁抱網絡生活。由於隔離,更多的人使用網絡進行購物和支付等,增強了對於網絡功能、便利性的認知。同時,由於不得不和網絡接觸,從眾的心理、家庭人員的指導、政府的政策等都使得社會公眾對於網絡安全的信心進一步增強,更加積極的擁抱網絡生活。對於銀行來說,如果這個狀態持續,其網點優勢將轉變為機構、人員的冗雜,帶來巨大的成本消耗。

對於銀行來說,如果這個狀態持續,其網點優勢將轉變為機構、人員的冗雜,帶來巨大的成本消耗。

在存量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特別是支付寶、微信、京東等商業巨頭,已建立完整消費生態,並擁有了龐大的客戶群體;同時由於消費金融流程中金融屬性的弱化,銀行已經很難滲透。目前,在消費金融領域上,很多銀行通過成立電子銀行中心,利用人工客服電話推廣其消費金融產品。銀行的這種營銷推廣行為,其作用遠遠小於金融科技公司APP中的默認分期的系統設置,其涉及範圍也存在著數量級的差距,但是銀行卻需要付出高昂的人工、機構等資源成本。

銀行如果不改變現有的服務方式及落後的金融科技遲早會變成只是個載體,慢慢淡化人們對銀行的依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