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上杭黃坊村:讓村民們過上不缺水的日子

圖片

隊員們把找水作為使命,發揮專業技術支撐,克服困難,為當地老百姓解決飲水問題。

春節我們村不再缺水了

臺海網4月17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 “今年春節我們村不再缺水了,疫情期間村民都沒外出,供水需求加大,卻沒有缺水,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上杭縣南陽鎮黃坊村的村民老黃喜滋滋地說。

對於一個靠天吃水的村莊來說,有一眼水質優良的水井那是夢寐以求的事情。“我們村人口多,以前,每逢重大節假日,外出村民、鄉賢都回到老家,用水人口急增,常常會因缺水,供水不足,洗澡、衝廁等衛生用水都無法保障,大家在走親訪友後只能住到縣城。”老黃說道。

受自然地理條件限制,龍巖市上杭縣地表水資源分佈不均,季節性缺水一直是歷史難題。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份的枯水期,上杭縣的南陽、稔田、官莊、通賢、中都等鄉鎮的一些村莊生產、生活用水緊張,只能定時定量供水或局部停水,有的村民甚至得到2公里外的山澗處挑水。

為讓革命老區缺水鄉村群眾早日喝上乾淨的地下水,省地礦局與上杭縣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派出技術實力雄厚的專業隊伍省地質工程勘察院在上杭縣缺水鄉鎮抗旱找水打井。省地礦局與上杭縣政府雙方共同投資300萬元,在上杭缺水鄉鎮新建60口地下水供應示範井。

在上杭縣水利局及相關鄉鎮村的積極配合下,春節前夕,共建成地下供水井60口,總湧水量達7500噸/天,水質總體優質,90%供水井水質達到天然飲用礦泉水的指標要求,解決了上杭老區53個村近4.5萬人的季節性缺水難題,讓革命老區中央蘇區的村民過上了不缺水的春節。

圖片

成功鑽探出水

“地質神探”勇克難關

在湖洋鎮寨背村,當地村民原先請市場打井隊伍打了1口100多米的水井,仍基本無水。

省地礦局的技術人員到現場開展水文地質調查、物探等工作後,精準確定1個供水井點位置,在實際供水井施工後,獲得單井湧水量達200噸/天的優質地下水。

如何找到水量大、水質優的供水水源?省地礦局的技術人員介紹,山區基岩區域要完成此目標任務就需要有專業的供水水文地質知識、技術和經驗,查找富水性好的斷裂構造並在合適位置鑽探。項目組成員通過蒐集水文地質資料、現場野外地質水文地質調查、科學佈設水文地質物探,在綜合研究的基礎上,精心設計部署水文地質鑽探位置、井深等工作。

工作組將“第一口井”鑽探工作選在中都鎮田背村。然而“首開不得勝”,由於鑽井位於斷裂構造帶上,岩層破碎,成井困難,鑽探連續打了7天,給施工造成一定的困難。為確保施工與成井質量,項目組同志認真分析地層結構、鑽探方法及成井工藝和技術等,通過採用減小鑽探進尺,鑽至設計井深後立即快速再下井內井管等方法,抗旱找水打井工程才首戰告捷,久盼活水的田背村村民親切地稱這口井為“第一口井”。

“第一口井”出水的那天,所有在場的人都把手伸到水管下面,看著那山泉水是怎樣歡躍地流過指尖的。“‘第一口井’日出水量230噸,能有效解決1500多人應急用水問題。”項目技術人員之一劉如江工程師介紹道。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由於缺水鄉鎮各水井點地形地質複雜,鑽探隊也遇到不少困難。

在中都鎮羅溪村水井點鑽探過程中,剛開始由於鑽探下管不到位,鑽頭與管道出現了脫扣現象,導致鍍鋅管不能進入到岩石層中,無法隔斷淺層土層水,為保證成井質量,省地質工程勘察院領導及項目負責人對該孔做廢孔處理。

此後,鑽探班組連續3天鑽探5個孔都無法查明原因導致鑽探失敗,對此,鑽探班組不氣不惱,集思廣益,最終採取調整鑽探旋轉加壓力度等措施,使該水井點施工第六次鑽孔成井成功,日出水量超過200噸。

所打的井,要數官莊鎮紅石村的兩口最難打,時間花得也最多,兩口井打了近20天。一個是位於構造帶上,另一個是分佈多個軟弱夾層,跟管難度極大,易廢孔,但項目組成員在分析成功與不成功的經驗教訓基礎上,通過技術與方法的現場分析研究,克服種種難關完成了任務。

上杭縣中都鎮睦鄰村縣道,一幢普通民房左側靠近公路邊,一汪清泉正向外冒出。據省地質工程勘察院高級工程師鄧鼎興介紹,這口井打了80多米,包括水泵,投資5萬多元。目前降升量是8米多,日出水量180多噸,可以滿足900多人的生活用水。

“苦一點、累一點,這些都不是困難,最大的壓力來自當地老百姓迫切地渴望水的眼神。”省地質工程勘察院高級工程師鄧鼎興說。

福建省地質工程勘察院地質隊把找水作為使命,他們發揮專業技術支撐的公益性地質職能,不辭辛勞,查找水源點,“不打出水絕不罷休”的精神贏得了老百姓的稱讚,老百姓親切地稱隊員們為“地質神探”。(記者 林智嵐 通訊員 陳倫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