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驚歎的5大山東民間藝術,不信你看到後不會驚訝

民間藝術是指由那些沒有受過正規藝術訓練,但掌握了既定傳統風格和技藝的普通老百姓所製作的藝術、手工藝和裝飾性裝飾物。雖然沒有受過正規的訓練,但是這些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們寶貴的財富。民間藝術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下面給大家介紹令人驚歎的5大山東民間藝術,不信你看到後不會驚訝!

令人驚歎的5大山東民間藝術,不信你看到後不會驚訝

1、聊城雜技

聊城地區是中國雜技的發源地之一。新石器時代晚期,聊城是東夷人活動的主要區域,當時東夷人的首領蚩尤據說便是一位雜技高手,古代雜技就源於角抵戲即蚩尤戲。聊城雜技現分佈於東阿、茌平、陽穀等縣及其周邊地區。

春秋戰國時期,聊城雜技馬戲得到初步發展,到漢代已經基本成熟。三國時期,雜技馬戲在聊城的東阿一帶已很盛行,成為一種以雜技為主兼有其他技藝的表演形式,東阿王曹植曾以“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的詩句來描述這種狀況。歷史上黃河經常氾濫成災,許多農民為了生存不得不棄農學藝,東阿縣孟莊、賀莊、張大人集等村就是著名的雜技村。民國初期,僅東阿縣就有幾十個雜技馬戲班。此外,陽穀、茌平、莘縣、臨清等還有幾十個雜技團。其中有些團體曾到朝鮮、日本、新加坡演出。1955年,東阿縣正式組建馬戲團8個。1970年,成立了聊城地區雜技團。

聊城雜技歷史悠久,藝人輩出,逐漸形成了富有齊魯特色的雜技行業文化體系。聊城雜技主要包括馬戲、魔術、表演三大種別,重視腰腿頂功,突出新、難、奇、美、險,藝術風格樸實、英武、粗獷,素有齊魯英豪之稱,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令人驚歎的5大山東民間藝術,不信你看到後不會驚訝

2、楊家埠木版年畫

楊家埠是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三大產地(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寒亭楊家埠)之一,自古至今盛產木版年畫。楊家埠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而馳名中外。

濰縣楊家埠木版年畫是流傳於山東省濰坊市楊家埠的一種民間版畫,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而馳名中外。楊家埠村在濰坊市東北15公里處,由於盛產木版年畫而遠近聞名。楊家埠木版年畫始於明朝末年,繁榮於清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是我國著名的三大民間年畫之一。清代乾隆年間,是楊家埠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楊家埠木版年畫當時的楊家埠村已有“畫店百家,畫種上千,畫版數萬”之說,年畫銷售量每年高達數千萬張,除滿足當地民間需要外,還遠銷江蘇、安徽、山西、河南、河北、東北三個省和內蒙等地。曾以品種多、規模大、銷售範圍廣而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年畫三足鼎立,成為名嗓一時的中國民間三大畫市之一。

明代隆慶二年後,楊家埠年畫藝人創立了“恆順”、“同順堂”、“萬曾城”、“天和永”等四家畫店。清代乾嘉年間,楊家埠木版年畫開始興盛,至咸豐年間達到鼎盛,一時間,當地出現了畫店百家、畫種上千的盛況,年畫人才輩出,楊家埠木版年畫曾行銷大半個中國。1949年後,因戰亂而一度蕭條的楊家埠木版年畫枯木逢春,重新煥發了生機。1952年,楊家埠木版年畫印製780萬張。1979年,原濰縣政府成立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專門對楊家埠木版年畫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創新。

令人驚歎的5大山東民間藝術,不信你看到後不會驚訝

3、茂腔

茂腔這一地方劇種自產生、流傳、發展至今,雖歷經數百年,但名稱確定的較晚。1954年,華東地區組織戲劇觀摩演出時才由組委會正式命名為“茂腔”。此前,人們多稱作“周姑子調”或“肘鼓子戲”、“冒腔”等。當時的“華東區戲劇觀摩演出紀念會刊”提到:山東流行著一種敲著狗皮鼓替農村中有災難疾病的農民開鎖還願的迷信活動,唱腔稱為周姑子調,後來在高密及周邊地區演變為戲劇,由於該曲調的明顯特點是尾音“打冒”,“冒”與“茂”音同,取“茂”是願該戲發展茂盛。因此將其名稱定為“茂腔”。

茂腔的雛形是早在明代就流傳民間的“姑娘腔”。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明萬曆年間鈔本《缽中蓮》提到“姑娘腔”。清康熙年間李聲振所著《百戲竹枝詞》述曰:“唱姑娘,齊劇也,亦名姑娘腔。”再後來的史料解釋說:“姑娘腔”,人們也叫作女兒腔、巫娘腔。

令人驚歎的5大山東民間藝術,不信你看到後不會驚訝

4、藍關戲

藍關戲是流傳於膠東半島的萊州及招遠等地的一個古老的高腔劇種,是弋陽腔在膠東的後裔。據有關典籍記載、著述表明及歷代藝人的口碑資料,藍關戲始於明末,興於清初。明代末年,弋陽腔在其風靡全國之時傳至萊州,成為早期“藍關戲”發生的重要契機,促使了它的孕育和萌生。藍關戲即是以“錯用鄉語”的音調特徵沿襲和模仿弋陽腔,“其節以鼓,其調喧”的表現形式和吸收了膠東的民間曲調及其他成分。

藍關戲“幫、打、唱”三位一體,交映生輝,成為該劇種音樂的三大支柱,當地群眾“會唱者,頗入耳”,素有“藍關開了臺,婆娘跑掉鞋”之說。藍關戲上演的劇目有近百出,主要為《東遊記》與《西遊記》兩部大型連臺本戲。

藍關戲的歷史是一部聲腔劇種的發展史,藍關戲的衍變和傳承,是我們探索藍關戲古老文化內涵的“嚮導”,具有突出的學術價值和歷史資料價值。發掘、搶救和保護這一古老劇種對豐富完善中國戲曲史和發展民族音樂事業大有裨益。

令人驚歎的5大山東民間藝術,不信你看到後不會驚訝

5、章丘梆子

章丘梆子,也叫“東路梆子”、“山東謳”。流行地區以中東章丘為中心,是蒲州梆子經河北流入山東後形成,至少在一百五十年以前,即在這一帶流行。此外,還保存有崑曲、本地亂彈、揚州亂彈、柳子、撥子、羅羅、二黃等聲腔。樂器以大胡琴、胡琴為主。

以上山東5大民間藝術,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珍貴的藝術瑰寶。它們凸顯出“中國範兒”,不僅廣受國際友人的歡迎,也在中國人民的世代傳承之下,不斷髮揮出新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