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文化的特點、發展趨勢?

越南文化的特點、發展趨勢與中越文化交流*

古小松

[提 要] 數千年來,今越南區域的土著不斷與外部遷徙來的族群融合,尤其是與南下的華夏族群融合,形成了今日之京族*。京族人於10世紀末獨立建國,此前一千多年裡今越南中北部地區一直屬於古代中國的郡縣。京族人深受漢文化影響,敬天祭祖,信奉儒釋道,同時又受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影響,並將這些外來文化逐步本土化,最終形成了多源融合的越南文化。當今世界西方文化擁有較多的話語權,同時中華文化影響力日益擴大。在此背景之下,越南謀求在保持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積極融入國際社會,其當代文化既表現出西化的傾向,也有對漢文化增強認同的趨勢,有時更呈現其民族主義的一面。按照胡志明所說,中越兩國“同種同文”,值得兩國倍加珍惜。新時期加強多層面的中越文化交流,要注重加強作為文化的主體的人的交流,突出語言學習對增強文化認同的作用,推動兩國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合作,還應加強人文社科合作研究,這將有助於兩國睦鄰友好關係的深入發展。

[關鍵詞] 越南文化;中越文化交流;發展趨勢

越南文化的特點、發展趨勢?


不少中國人認為,越南跟其他東南亞國家差不多,在古代都是中國的藩屬國。其實,在東南亞各國中,越南與其他國家大不一樣。越南獨立建國前,其中北部地區曾作為古代中國的郡縣1182年,比自己獨立建國的時間還要長許多。而其他東南亞國家未曾進入過古代中國版圖之內,只是與古代中國曾有過朝貢關係而已。如果從宗教信仰的角度來看,東南亞文化分為上座部佛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天主教文化、儒釋道文化等四大板塊。而越南文化的主體屬於儒釋道文化。

一 越南文化的特點

越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以本民族文化為基礎,以漢文化為中樞,又多源融合了印度文化、西方文化,最終創造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越南文化。因此,越南文化很有包容性,不僅有印度文化、西方文化的特色,漢文化的影響更是無處不在。當然,越南文化的本土民族色彩還是基礎性的。

(一)多源融合

越南文化是以京族為主的54個民族共同創造和擁有的文化。如果以公元前3世紀秦朝設立象郡標誌著越南地區進入文明社會為分水嶺,此前的駱越部落尚未有文字記載,其部族社會情況只能根據一些考古遺蹟和周邊環境推斷;而公元前3世紀秦朝在此設立郡縣後,有了史籍的記錄,該地區的歷史文化發展脈絡開始清晰起來。

從文化的主體看,公元前3世紀紅河三角洲及周邊地區的居民主要是百越的一支——駱越。公元前4世紀,來自長江下游地區被楚國打敗的越國遺民與當地的南亞人種部落融合形成了駱越部族。這裡的南亞人種即孟高棉人,是公元前約一千年,由當地的馬來人與來自中國西部的百濮人融合而成的。而此前該地區的馬來人則是在公元前約三千年,由當地的尼格利陀人與來自北方的南方蒙古人融合而成。尼格利陀人是華南與東南亞地區早期居民。

歷史上的嶺南包括今中國兩廣、海南和今越南中北部地區。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古代中國開始開拓嶺南,大量華夏人口遷移至該地區。據史籍記載,秦末農民起義、西漢平定南越、東漢馬援徵交趾、漢末三國紛爭、隋朝平定南陳等重大歷史變動時期都有數量巨大的華夏人口遷移到嶺南地區。到10世紀,紅河三角洲及周邊地區與嶺南的其他地區一樣幾乎已經完全漢化。一些不接受漢化的駱越部落則不斷地往西部山區遷徙。到10世紀末越南獨立建國的時候,越南在紅河三角洲及周邊地區到清化義安一帶的漢化居民成為這個國家的主體族群,人們後來稱之為京族或越族。那些因拒絕漢化而遷往山區的群體則稱為芒族。京族與芒族的直接祖先都是駱越,所以他們的語言文化最相近。

越南獨立建國後與古代中國依然保持宗藩關係,繼續吸收漢文化的養分。甚至在中國宋朝、明朝等朝代滅亡更替時,還有大量華夏人口移居越南,平時也會有不少華夏人口因經商、婚姻等原因而遷居越南。因此,從文化的主體來看,兩千多年來,不僅僅如人們通常所說的那樣漢文化影響了越南文化,而是越南民族本身從血緣上就具有深厚的漢文化基因。

10世紀末越南獨立建國後,不斷推行南進戰略,先後吞併了位於今越南中部地區的佔婆國和原來屬於柬埔寨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區。

佔婆的前身為2世紀從漢朝日南郡獨立出來的林邑,其主體族群是馬來人,如今演變為佔族。佔族人深受印度文化的濡染,主要信奉婆羅門教。佔族人的王朝體系一直維持到19世紀30年代才結束。位於越南中部地區的佔族部落幾乎全部越化,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少量佔族人依舊保留其佔族文化。越南廣南省的美山、慶和省的芽莊等地仍然可以看到許多佔婆古塔。

從17世紀到19世紀,大量的京族人、漢族人移居到湄公河三角洲地區,最後越南阮氏王朝完全佔據了該地區。居住在該地區的高棉人不斷被同化,至今也還有一部分土著堅稱自己是高棉人,他們的主要文化特徵是依然信奉原來的上座部佛教。

19世紀中葉,越南完成今日越南版圖之時,差不多也是法國人殖民侵佔之日。1885年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越南完全淪為法國殖民地,結束了與古代中國九百多年的宗藩關係。法國人經營越南,試圖隔斷與中國的文化聯繫,廢除漢字和科舉制度,推行拼音越語。但是在法國人結束70年的殖民統治離開越南的時候,只留下了一些西化的遺產,卻無法撼動兩千多年來已經形成的漢文化對越南文化的深厚影響。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越南戰爭爆發,美國人來到了南越,蘇聯人來到了北越。北部的越南人開始學習俄語,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戰結束,俄羅斯人離開了越南,他們留下了胡志明陵、胡志明博物館等一些零星的俄式建築,但俄國文化影響甚弱。

不過,相較於前蘇聯,作為冷戰的勝利者、當今西方文化領軍者的美國仍然對越南保持著較大的影響力。美國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支持南越政權,投入了很多資源,在越南南方影響很大。越南革新開放後,隨著當年越戰的陰影漸漸遠去,積極融入國際社會的越南與美國的聯繫日益密切。尤其在價值觀念、語言教育、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對越南影響越來越大。英語在越南的地位愈來愈突出,很多越南人把英語作為第一外語來學習,穿牛仔褲、欣賞西方文化藝術日益時髦。

上述可見,無論是文化的主體——族群的形成,還是兩千多年來的文化發展演變,都可以清晰地證見越南文化是由多種文化來源、多層面融合而成的。公元前3世紀越南開始承傳中華文化,15—19世紀又融合了帶有濃厚的印度文化色彩的中部佔婆文化和南部高棉文化,19世紀以後還吸收了法國人、美國人和俄國人帶來的文化。當然,越南本土文化依然是基礎性的。

多源融合還體現在越南語中。由於使用越南語的越南人本身就是當地土著與外來族群尤其是與南下的華夏族群的融合體,其使用的語言就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融合的痕跡。所以,越南民族使用的語言——越南語就是一種混合語言。一些學者把越南語歸入南亞語系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將其歸入漢藏語系的理由更充分一些。但考慮到越南語是越南人使用的語言,既然越南有相當多學者更偏向於將其歸入南亞語系,如果我們硬將其歸入漢藏語系,又難以理順相應的關係。有鑑於此,從詞彙、音節、聲調等主要因素綜合起來看,越南語主要包含了漢藏和南亞語言的要素,稱其為漢藏語言與南亞語言的混合體是恰當的。

(二)漢文化對越南文化有廣泛而深厚的影響

時至今日,在越南文化的諸多來源中,印度文化主要留下了佔婆文化遺址等痕跡,法國人留下了歐式建築、拼音文字等遺產,而漢文化則為越南人所全面承傳,所以漢文化對越南文化的影響最廣泛、最深厚。

首先,越南文化的主體——京族,本身就是當地的土著與南下的一批批華夏移民融合而成的,京族的血脈中流淌著華夏族群的血液。華夏族群來到越南之前已擁有較先進的文化。京族人直接從血脈裡傳承了華夏族群帶來的漢文化。可以說,越南人擁有的漢文化是與生俱來的。

第二,今日越南中北部地區曾作為古代中國的郡縣1182年,而越南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歷史也只有959年*。漫長的古代中國郡縣時期,中原文化傳播到這一地區的同時,該地區也與中原地區一起創造了發達繁榮的漢文化。唐朝是中國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之一,尤其是詩歌可稱為世界文學的一個巔峰。古代安南地區的官員、居民創作的佳作與中原地區作者寫下的佳品至今仍然被保存和傳誦。越南人親自參與創造和擁有的漢文化無法磨滅。

第三,文化中佔支配地位的是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如宗教信仰等。在這一方面,越南人跟中國人一樣都講究祖先崇拜和信仰儒釋道*,千百年來從未改變。儒釋道相結合的文化影響在越南幾乎無處不在。歷史上,越南的科舉考試就包含了豐富的儒釋道內容。

祖先崇拜事關人的生死觀念和忠孝倫理,越南人每年多個時節都要祭拜祖先,小到家祭、族祭,大到國家公祭,這已成為一個人、一個家族、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傳統觀念。

越南尊崇儒學。儒學包括心性儒學和政治儒學,這兩方面都已深入越南國家、社會和百姓的血液之中。越南人尊崇心性儒學的仁義禮智信,並將其作為日常的道德行為標準。政治儒學在古代乃至今日越南的國家社會管理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東南亞各國中,主流社會信奉儒學的只有越南和新加坡,新加坡則是一個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家。

中國人和越南人都信仰佛教,而且都是大乘佛教。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國是漢朝時期,當時交趾地區*作為中國最南面的一部分,是中國通往西域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站。佛教一方面從中原地區傳到交趾,同時另一方面印度僧侶也從海路來到交趾,既在當地傳教,也在這裡翻譯佛經,並將其引入中原地區。中國和越南的信眾往往都是在陰曆初一、十五到寺廟燒香拜佛,祈求神佛菩薩的保佑。在這方面,越南西面的兩個鄰國老撾和柬埔寨都大不一樣,這兩個國家信奉的是上座部佛教。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也是越南人信仰的宗教之一。在越南,從北到南到處都有道教或道教與其他宗教結合的宮觀場所。可以說這是把道教民間化並融入了一些本土宗教。如越南高臺教把玉皇大帝作為最高的神來祭拜;其他一些神靈崇拜,如柳杏女神崇拜、城隍崇拜等;還有一些民俗,如臘月二十三祭拜灶君等,都有濃厚的道教色彩。

第四,漢文古籍文物在越南幾乎無處不在。歷史上,越南第一所大學——文廟供奉的是東方文化的鼻祖孔子;各地寺廟宗祠的牌匾對聯用的都是漢字;過去歷朝歷代撰寫的史籍多數也是用漢字書寫的;甚至民間千家萬戶的家譜也是用漢字寫成。唐詩宋詞以及中國的四大古典名著在越南家喻戶曉,越南人自己的古典文學巔峰之作《金雲翹傳》講的也是改編自古代中國的人物故事。

此外,漢文化民俗歷經兩千多年卻經久不衰。節慶習俗是活生生的文化。越南每年過的傳統節慶大部分與中國是一樣的,如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尤其是春節,在越南這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是按照中國的陰曆來確定時間的。人生中結婚與葬禮是非常重要的大事,越南人的婚禮和葬禮與中國也是大同小異,婚禮背景佈置一定要有紅色漢字“囍”。

上述可見,在越南,從文化的主體的人,到思想意識、文物典籍、民俗習慣等,無一不受到漢文化廣泛而深厚的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已分不出哪些是漢文化,哪些是越南文化了。如果越南想去漢化,都不知道從何入手,因為把漢文化去掉,越南文化本身也就不存在了。

(三)近代以來越南文化刻意突出民族主義色彩

1.越南學者為了突出本民族文化的特色,特別是與漢文化的區別,時常強調越南文化的東南亞背景色彩。數千年來,越南人、越南文化經過了多來源、多層次的融合,但由於在地理上越南位於東南亞地區,所以越南人很強調越南文化的東南亞背景。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南亞多數國家都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保持密切聯繫,而越南與社會主義國家聯繫密切。成立於1961年,1967年才正式發表成立宣言的東南亞聯盟當時並未包括越南。蘇東劇變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越南發生動搖,開始尋求新的政治歸屬,所以才於1995年加入東盟。此後,一些越南學者拼命論證越南文化的東南亞背景。

越南有兩位知名的人文學者,一位是已故的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東南亞研究所前所長範德陽教授,另一位是已故的越南社科人文大學歷史系陳國旺教授。他們在很多場合發表的很多成果,都把越南文化置於東南亞背景之下。範德陽教授撰寫的專著《東南亞背景下的越南文化》全書共有三個主要部分,其中第一、第二部分是:“越南文化中的東南亞基礎”、“東南亞背景下的越南、越南人、越南語”。而在“越南文化中的東南亞基礎”部分中,專門有一節為“越南是東南亞的縮影”,其主要內容和觀點認為越南有54個民族,幾乎囊括了東南亞的主要族群。他把越南的54個民族分為4大族群:南亞族群有32個民族、南島族群有5個民族、泰岱族群有8個民族和漢藏族群有9個民族*。

不少學者認為,越南文化在郡縣時期之前屬於東南亞,郡縣時期之後則屬於漢文化。而被稱為越南當代四大史學家*之一的陳國旺教授則認為,不能如此簡單的劃分,而應該從所處的背景來研究。他在1972年發表了一篇題為《東南亞視角下的越南》的論文,文中認為,越南同韓國一樣,與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密切的聯繫,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但這兩個國家一個在東南亞,一個在東北亞,是中國的鄰國。它們依然維持民族獨立,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或者說就是保持本民族特色。

2.越南獨立建國後一直強調越南的獨立自由。1075年,越南李朝侵略宋朝的廉州、欽州、邕州等地。1076年,宋朝對越南李朝進行了自衛反擊。越南出版的史書中記載,“李常傑竭力拒守,但害怕自己軍隊灰心喪氣,便編造出一個故事,說有神人給如下四句詩:南國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書。如何逆虜來侵犯,汝等行看取敗虛”*。如今一些越南人有時上街示威遊行,也把這首詩寫在紙牌上掛在胸前。2016年5月24日,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越南時,在越南國會演講中也引用了該詩的前兩句。顯然,奧巴馬深知越南文化的民族主義傾向,引用此詩意在挑撥離間中越關係。

越南的教科書還經常會引用後黎朝阮廌1428年撰寫的《平吳大誥》中的一句話:“惟我大越之國,實為文獻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風俗亦異。自趙、丁、李、陳之肇造我國,與漢、唐、宋、元而各帝一方”*。

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河內巴亭廣場宣讀的越南《獨立宣言》開宗明義就說,“一切人生來就是平等的,他們被造物主賦予他們固有的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引自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天賦人類自由和平等的權利”(引自1789年法國《人權和民權宣言》)*。

1966年7月17日,越南之聲廣播電臺發表了胡志明的一句語錄:“沒有什麼能比獨立、自由更寶貴的了”。從此以後,越南在很多文件、書刊的抬頭都寫上了這句話,人們在越南街頭巷尾的很多場合都會看到這句口號標語*。

2011年3月24日,越共十一大通過的《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家建設綱領(修改補充)》提出,“建設有濃厚民族特色、全面發展、多樣而統一、浸潤人文精神、民主、進步的越南先進文化;使文化緊密滲透到全部社會生活當中,成為堅實的精神基礎和發展的重要內生力量。為了人類的真正利益和品格,繼承和發揚越南各民族共同體的優良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化的精華,建設一個民主、公平、文明的社會,不斷提升知識、道德、體力、審美水平。發展、提高文學藝術創作質量;肯定和表彰真、善、美的價值,批判落後、低劣的東西,與反文化的現象作鬥爭。保障公民的通信權、自由創作權。發展同步、現代、實況、多樣、及時的新聞媒體設施,有效服務建設和保衛祖國事業”。*

二 越南文化的發展趨勢

當今世界西方文化擁有較多的話語權,同時中國正在崛起,中華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越南正處於一個變革和開放的時代,其政治、經濟和社會都處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之中。在此內外背景下,越南謀求在保持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積極融入國際社會,加強與外部的交流合作,其文化也必然隨之不斷地演變和發展。

(一)從去漢化到漢文化認同

縱觀越南民族、國家及其文化的形成發展過程,如果從其與漢文化的關係來看,其軌跡是:承傳漢文化(從公元前3世紀郡縣時期開始)→完全漢化(至宋朝初年止,在古代中國版圖內共1182年)→漢化停緩(公元10世紀末至19世紀中,共917年,若扣除明治20年,則為897年)→開始去漢化(法國殖民越南開始,至1991年共106年)→去漢化有所停緩(1991年中越關係正常化以後)。

中國先秦時期,今越南地區尚處於原始部落社會,其文化的存在形式難以準確描述。最顯而易見的原因是沒有文字記載。

秦漢平定嶺南後,在今越南中北部地區設置郡縣,開始傳播漢文化。起初,漢文化的流播,主要是在越南社會的上層。並伴隨隨著越南社會的演變愈來愈深入到下層。尤其是一批批中原移民的到來,形成了“漢越雜處”,相互交融的狀態。以漢文化為基礎的學校的興辦,使得普通越南民眾也有機會直接學習和使用漢文字。漢文化逐漸在該地區生根發芽。

此後一千多年間,今越南中北部地區的族群與當時中國的廣東、廣西地區情況一樣,民間講話用本地方言,但文字書寫則統一使用漢字;信奉的都是祖先崇拜和儒釋道;習俗節慶也與中原地區一樣;文學創作、史料典籍、家譜等都是漢字作品,至今越南仍遺存有大量的漢文牌匾、楹聯和碑銘。從越南漢化之深入及其系統性來看,其程度要遠遠超過日本、朝鮮半島,其他東南亞國家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從地理位置來看,越南位於沿海地區的三角洲平原。雖然古代是中國最南面的邊緣地區,陸路交通不便,但水路交通便利。所以古代從中原地區到越南的交通基本是暢通的。中原王朝常常發生動亂,如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及王朝更替時期,但古代越南地區很安定,大量的中原人口避亂來到該地區,大大促進了該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內,古代越南地區要比雲貴到廣西西部大部分地區的經濟文化發達得多。

公元10世紀末,越南獨立建國,但還與古代中國保持宗藩關係。一直到法國殖民者侵入之前,越南依然與中國保持密切的聯繫。古代中越之間沒有明確的國界,人們可以自由遷徙往來,越南人不僅仍然享用已經吸收的漢文化,還不斷學習來自中原王朝的新文化。這一時期,越南沒有采取過激烈的措施去漢化。如果一定要說有,就是越南陳朝立國之初創制了喃字。但由於喃字本身也是在漢字基礎上創造出來的,而且要比漢字繁複得多,所以喃字一直無法取代漢字,很快就走向沒落。可見,陳朝時期越南的漢化有停緩的跡象,但沒有形成去漢化的趨勢。

越南真正採取去漢化的措施,走上去漢化的進程肇始於法屬時期。越南文化屬於漢文化圈,與屬於西方文化的法國文化差異極大。為了長期統治越南,法國殖民統治期間就在越南千方百計實施去漢化,灌輸西方文化,用拼音越南語取代了越南人使用了兩千多年的漢字。不過,法國人最終依然未能撼動越南的漢文化體系。

20世紀70年代中期,越南南北統一後開啟了反華排華進程,一度採取強力措施去漢化,包括解散華文學校,停辦華文報刊,一些激進人士甚至連印有漢字的書籍都要統統銷燬。當局還發動了“純潔越語”運動,提倡儘量使用純越詞,不用漢越詞。但是,由於越南語70%的詞彙是漢越詞,如果完全棄用漢越詞,那就說不成話了,最後該運動不了了之。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越南開始革新開放,特別是中越關係正常化以後,去漢化的進程才有所停緩。

隨著中國的日益崛起,中越人文交流的不斷加強,近年來越南對漢文化有增加認同的趨勢。最初是越南人喜歡看中國的電視劇,包括古典文學題材的作品,如四大名著拍成的電視劇,以及中國當代文學題材的作品,在越南產生了極大反響。根據越南在線網站播放電視劇的統計,中國電視劇的下載量幾乎獨佔鰲頭。如果沒有文化上的高度認同,一般人是沒有興趣和耐心如此如痴如醉地收看另一個國家的電視劇的。

進入21世紀後,越南掀起了學漢語的熱潮。從最初的辦一些漢語補習班到現在的多管齊下,越來越多的越南人到中國來留學,專門攻讀漢語專業;一些人則在越南國內大專院校興辦的漢語系學習漢語;不少中小學甚至每週開設有多節漢語課,讓越南人從小就開始學習漢語。

儘管現在越南把英語列為外語之首,漢語次之,但隨著掌握漢語的重要性日益顯現,越南人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將不會低於英語。因為,掌握漢語有如下優勢:一是有助於就業,近年來中國(包括大陸及港澳臺地區)、新加坡在越投資總額位於越南外國投資的前列。掌握漢語便於到華人在越南開辦的企業工作,工資收入要高於一般的本土企業。二是有利於到中國和越南古代遺蹟旅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南人來華旅遊及國內遊的頻次日益增加。在越南,很多景點、廟宇、祠堂都有大量漢字古蹟,掌握漢語自己就可以看懂和體悟。三是可以看懂自己的家譜、越南的歷史文化典籍。越南人使用漢字兩千多年,使用拼音文字僅數十年,大量的文化典籍甚至很多越南人的家譜都是用漢字書寫的,掌握了漢語就不至於讓自己的文化割裂斷層,還可以強化祖先崇拜。可見,越南人掌握漢語、認同漢文化益處良多。

可以設想一下,將來某一天越南會否出現類似今日中國既存在漢字,也有漢語拼音的景象:官方語言和人們日常使用是拼音越語,同時一般人也掌握最常用的漢字,可以使用漢語進行交流,一些沒有漢越音的越語字則採用類似過去的喃字來代替。今天的日本、韓國民眾都會掌握一些基本的漢字。這樣,在中國日益崛起、世界都在學漢語的大背景下,越南人既解決了文化斷層的困惑,也能更好地增進與中國(包括大陸及港澳臺地區)、日本、韓國、新加坡的交流合作,對越南自身的發展繁榮是很有利的。

時至今日,越南的大多數老百姓仍然是喜歡學習漢語、認同漢文化的,只是少數所謂的社會“精英”總有一點擔心,覺得太過漢化了,對自身不利*。其實,人類發展的歷史證明,兼容幷蓄、文化交流、互相學習是大勢所趨。而且當今世界互聯網絡日益發達,毫無國界可言,人為阻擋這一大勢所趨是沒有意義的。

(二)西方文化影響與漢文化迴歸

19世紀中葉,法國殖民統治越南後,越南開始大規模地接受西方文化。但從政治文化的角度來看,越南接受西方思想意識的影響早期是經由中國傳入的,而不是法國人直接帶給越南的。19世紀末,西方資產階級革命迅猛發展,並影響全世界,包括東方的日本、中國等。1868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1898年中國發起維新運動,一批知識分子翻譯了大量西方的著作,康有為、梁啟超還撰寫了《大同書》《中國魂》等。這些書籍傳到“同種同文”的越南,喚醒了越南的士大夫和青年知識分子。他們似乎明白了一點,西方沒有孔孟之道,但卻如此強大,是因為西方人的民主自由思想和現代科學技術等。受此影響,潘佩珠等越南近代革命先驅走上了反封建反殖民統治的道路。

法國為了在越南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所以沒有把法國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直接帶給越南人。因為害怕越南人拿起這一思想武器反對法國的殖民統治。不過,在看到法國人對越南實施殘酷掠奪剝削的同時,他們也給當地帶來了一些西方文明先進的東西。越南後來雖然把法國人趕走了,但也接受了法國人的一些生活方式、建築風格,甚至還有一些自由浪漫的思維。法國人當年是想徹底改造越南這個東方的社會,但今天看來法國人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越南的精神文化形態,留下來的更多的是形式上的東西,如法棍麵包、法式建築等,當然有一小部分越南人皈依了天主教。

20世紀50年代,先是美國人進入越南南部,然後是80、90年代越南開始革新開放,西方文化的人文主義和民主思想,以及一些現代藝術、生活方式開始在越南廣泛傳播,越南的年輕人穿上了牛仔褲,去酒吧,聽搖滾音樂,過西方的節日,舉行選美比賽等,一些知識分子受到西方個人自由主義的影響,創作出一些不同於傳統的文學作品。

在越南,受西方文化影響比較大的還有語言和教育。如今越南已把英語作為第一外語,學校鼓勵使用英語原文教材,還邀請西方國家來越南舉辦高等教育等。

越南如今奉行中美平衡的外交戰略。中國是越南在政治、經濟、文化方方面面都關係密切的鄰國,美國則是世界頭號超級大國。因而,越南漢文化迴歸與接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動力都很強大。越南在西方國家有四百萬越僑和曾經在越南居住過的越南華人,他們成了越南與西方合作的橋樑。在越南,國家層面主要是外交戰略的選擇,而社會和人民層面則主要是經濟文化的交流和影響。越南增加漢文化認同與接受西方文化影響二者並存的趨勢在短時間內將不會改變,但孰輕孰重則主要在於越南的內部選擇和外部影響的相互作用。

(三)融合發展與民族主義

越南文化在今後的發展進程中,將在融合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雙重影響的同時,努力彰顯自身特色。其主流是融合發展,同時也有可能走向偏激的民族主義。

1995年越南加入東盟。東盟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政治、安全、經濟和社會文化共同體。越南是一個東南亞國家,很強調自身的東南亞屬性,在東盟的框架下將會增進與東南亞其他國家的交流合作。同時,中國也在日益崛起,對周邊漢文化圈的國家會有更強大的吸引力。因而,越南文化走向偏激的空間並不大。

當前,越南正在實施革新開放,經濟在高速增長,政治上也在推進民主化改革。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政治社會基本穩定,其文化必然也會隨之走上繁榮發展的快車道。

對於越南的文化發展方向來說,漢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就是先例,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古代日本主動接受漢文化的影響,一直到19世紀末“明治維新”才開始吸收西方文化。二戰結束後,日本社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思想言論的自由度擴大。隨著生活水平和物質文化的不斷提升,日本大眾文化不斷走向繁榮。在這一過程中,日本堅持使用漢字,沒有實行去漢化。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電視連續劇風靡中國大陸,受到中國觀眾的廣泛歡迎,這顯然與日本堅持漢文化認同是分不開的。

韓國與日本相似,但比日本的漢化程度更深。歷史上朝鮮半島曾與古代中國保持密切的宗藩關係。日俄戰爭後日本完全佔領朝鮮半島。二戰結束後,朝鮮南北分治。20世紀50年代初,朝鮮戰爭結束後,韓國社會逐步從專制走向民主,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加快。西方社會用兩百多年走完的路程,韓國僅用了短短30年就實現了。20世紀90年代,韓國文化空前繁榮。韓國在近代以前受到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近代以後更多的則是受日本以及西方文化的影響。因而韓國文化既有深深的中國儒家思想烙印,還有日本侵略的痕跡,以及西方文化的大量元素,同時也保留著自己古老的文化傳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韓國文化的混合性。韓國文化屬於東亞漢文化圈,認同儒家文化也是韓國的傳統文化,崇尚儒家倡導的優良品德,重視家庭和集體精神。韓國人過去長期使用漢字,現在許多比較正式的場合仍然使用漢字,在找工作時有許多公司會要求應聘的人會說漢語,長輩給孩子起名字時也會考慮寫成漢字時的含義,所以韓國人或多或少的都會認識一些漢字。由於保留有大量中國元素,因此韓國文化產品相比西方,更容易被中國受眾所接納。20世紀90年代韓國影視作品、流行歌曲繼日本之後一度風靡中國,中國媒體形象地稱之為“韓流”。

在東南亞地區,新加坡與越南同屬儒釋道文化。新加坡自1965年獨立以來,奉行中西合璧的發展道路。尤其是在對待儒家文化的態度上,新加坡較好地弘揚了儒家傳統文化積極的一面,主要是心性儒學的優良傳統,同時還引進了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新加坡就成為了一個發達國家。

越南不同於朝鮮,兩者雖然都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越南實行了與中國改革開放大同小異的革新開放。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如果越南能在推動經濟發展、發揚優良民族文化傳統的同時,積極吸收人類文化的精華,包括正確對待漢文化和西方先進文化,越南文化就有可能走向包容性的繁榮發展,並與其他東亞國家一起,共同擴大東方文化的影響力,為人類文明的繁榮進步作出貢獻。

三 加強中越文化交流,促進雙邊關係良性發展

越南文化的特點、發展趨勢?


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不同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不應強調其發展程度的高與低,而要看到其都是世界文化的天然組成部分。文化、文明有彼此不夠了解的情況,但不應刻意強調其衝突的一面。文化交流融合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主流。

中越文化交流合作有著良好的歷史之傳統,地理之便利,也有現實之需要。兩國應該珍惜認同,消除隔閡,加強文化相互交流合作,使雙邊友好關係紮紮實實向前發展。

(一)“本是同根生”,交流需加強

中越文化關係之密切,舉世無雙,用胡志明的話來說可謂是“同種同文”,值得兩國倍加珍惜。千百年來,漢文化生生不息,養育了中國人,也薰陶了越南人。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文化、民間的交流就是心靈的交流。經濟貿易是講利潤的,有利就做,無利則不做。文化交流則不同,主要是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藝術形象的交流,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上。要看到共同的長遠利益,沒有和諧的人文、心靈交流,就不會有密切友好的政治外交、經濟貿易關係。

人是文化的主體,文化交流首先是人的往來。中越山水相連,海陸相交,交通非常便利,這為人員往來提供了方便條件。中越先後實施改革與革新開放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目前的居民收入水平已經可以支撐更多的人民到對方國家去旅遊。中國人南下到越南可以欣賞到古代漢文化與印度文化、西方文化融合之後的越南文化。越南人北上到中國則可以尋找自己文化的根。可見,中越雙向文化旅遊前景廣闊。

綜上,中越兩國需要在平等的基礎上彼此尊重,增進對話交流,努力消除隔閡,深入加強合作,只有把人民之間文化交流的基礎打好了,兩國關係才會不斷向前發展,最終實現合作共贏。因此,國家、社會層面要增加投入,推動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合作,重點是加強文化的主體的人的交流。這樣,實質是以眼前的小投入,贏得長遠的、更大的共同利益。

(二)突出語言學習作用,助力漢文化認同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和工具。加強文化交流合作,首先要把對方的語言學好。目前中國是越南最大的貿易伙伴,年雙邊貿易額達到一千億美元。中國還是越南最大的外來遊客來源國。這一方面需要大量精通對方語言的人員做橋樑,另一方面也能促進更多的人學習對方的語言文化。

越南語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門較為容易學習和掌握的外語。越南語有70%的詞彙是漢越詞,漢越詞的發音很接近中國的方言粵語,尤其是廣西的玉林話。越語拼音與漢語拼音相近。越語有6個聲調,漢語拼音為4個聲調,粵語則有9個聲調。越語語法的主謂賓次序與中文是一樣的,只是定語後置,與壯話一樣。一般來說,中國人學習越南語,用半年把發音練好,掌握一定量的基本詞彙後,再到越南去實地交流訓練一年,基本上就可以應對日常生活、旅遊和做生意了。

越南人學習漢語,跟中國人相似,掌握口語比較容易,只是書寫起來要難一些。其實,最常用的漢字只有1500個左右*,學會了就可以組成大量的詞彙。越南人學漢語比其他國家的人要容易得多,特別是越南各地文化古蹟、寺廟、祠堂、家譜有大量的漢字,稍微留心就可以學會大量的漢字。越南人學會漢字,能閱讀本民族過去浩如煙海的史籍、族譜、家譜以及祖先用漢語創作的文學作品,續上被法國人割斷的文化傳承。只要紮根於深厚的歷史文化土壤,當代越南文化就能在此基礎上發展得更加繁榮昌盛。

中越兩黨兩國和社會組織都應該大力支持和資助開辦對方國家語言的學習機構和培訓班,鼓勵本國民眾學習對方的語言,大力資助對方國家的學子學習本國語言。如此,必將有利於將兩國的睦鄰友好關係推向深入。

(三)推動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合作

除學習對方的語言外,中國和越南還應該開展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文化交流活動,尤其是大眾化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營造兩國友好和諧的文化氛圍。

影視作品是最大眾化的文化藝術。為人們所喜聞樂見,且茶餘飯後就可以欣賞,這是瞭解另一個國家風土人情最直觀的藝術形式,可以有效增進兩國民眾之間的情感。由於中越兩國的發展階段略有差異,中國的改革開放先行一步,其影視作品也比較豐富多彩,包括古典名著改編的影視劇、當代倫理情感片和政論片等,加之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因而近年來大量的中國影視作品在越南廣泛傳播,既豐富了越南人的文化生活,也使越南人足不出戶就能瞭解中國。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一些越南的電影故事片傳播到中國,而改革開放以來卻幾乎沒有越南的影視作品大規模輸入中國,這是兩國文化藝術交流中需要重視的一個問題。中越兩國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既有古代“同種同文”的傳統友誼,也有近代“同志加兄弟”的革命情誼,還有當代相互借鑑相互影響的改革和革新之誼。這裡面都蘊含著豐富的能夠為兩國人民共同認同的文化素材。如果兩國聯合創作、演出、拍攝一些影視作品,相信定會受到兩國人民的共同歡迎。

文學作品的交流與影視藝術的狀況相似。近年來,中國有不少文學作品被翻譯成越文介紹給越南讀者。但越南的文學作品在中國的傳播則幾乎是空白。兩國的文教機構、學者在這一方面需要作出更多努力。

此外,越南在繪畫、雕刻等領域不乏優秀作品。這些年,一些越南的年輕人演唱中國傳統歌曲的水平幾乎達到了中國的專業水準。兩國在這些領域的交流合作有廣闊的空間和潛力。因此,兩國在舞蹈、聲樂、繪畫、雕刻、舞臺藝術等領域,也可以開展大範圍的交流合作,包括舉辦一些展覽、表演活動等。

中越邊境地區是兩國交往的前沿,也是友好交流合作的紐帶和橋樑。近年來,兩國在邊境地區舉行了一些青年聯歡活動,取得了不錯的社會影響。兩國應該在此基礎上,開展多方面的文化交流合作,包括每年的傳統廟會、節慶、體育友誼比賽等。邊境地區的交流狀態是兩國關係的晴雨表,建設和諧友好的邊境有利於鞏固兩國國家層面的友好關係。

(四)加強人文社科合作研究

中越開展學術交流合作,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尤其是一些共同的歷史文化重大問題上進行聯合研究,可以引領兩國的全面交流合作。

近年來,中越兩黨兩國宣傳部門開展了年度性理論問題的合作研討。21世紀初,筆者參與過中越經濟體制改革比較研究,出版了中越雙語研究成果,還譯成了英文出版,對推動兩國政治文化交流與合作成效顯著。2009、2010年中越學者懇談會輪流在兩國舉行,也取得了圓滿成功。可以說,兩國在學術交流方面已經取得了相當的進展。今後,兩國的學術界應該開展更多、更深入的合作研究和共同研討活動。

中越同為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改革和革新開放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樣也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實踐中來,昇華到理論,再回到實踐中去,將會使改革和革新開放事業推進得更加紮實。值此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低潮期,碩果僅存的社會主義國家僅有5個。其中中國和越南是發展道路最為相近、改革和革新開放最為成功的兩個社會主義國家。今後如何相互扶持、繼續前進,還有很多理論和現實問題需要共同研究解決。

中越都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在人文社科領域有很多課題值得探討。歷史觀問題是中越關係中最深層次分歧之一,要化解這個分歧需要一個共同協商、互相諒解的過程。尤其是一些中越關係史上的重大歷史問題,需要兩國學者坐下來平心靜氣地交換意見,努力尋求共識。如郡縣時期之前,紅河三角洲及周邊地區有沒有建立過國家?郡縣時期該地區發生的歷史事件如何定性?中越宗藩關係如何評價?等等。學者們可以歷史事實為依據,客觀理性地把各自的觀點擺出來,尋求一個充分照顧雙方舒適度的共識,以共識引導民意,從而防止歷史觀問題演變成偏激的民族主義。具體而言,可以在中越兩國學界充分研究探討並形成共識後,合作撰寫一本雙方均能接受的中越關係史教科書,最大限度地彌合兩國在歷史觀問題上的分歧,掃清阻礙深化兩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的重大障礙。

參考文獻

[1] 古小松.越南文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2] 古小松.東南亞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3] 古小松.越南:歷史國情前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4] 古小松.越漢關係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5] 古小松.東南亞——歷史、現狀、前瞻[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

[6] 古小松.越南國情報告2010[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7] 古小松.越南國情與中越關係[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

[8] 古小松.從越共十二大看越南的道路與方向[J].人民論壇,2016(07).

[9] 古小松.中越建交65週年回顧:經驗與反思[J].人民論壇,2015(22).

[10] 古小松.中越文化關係略論[J].東南亞研究,2012(06).

[11] 古小松,等.恩怨過後正常化——中越關係60年回顧與展望[J].東南亞縱橫,2010(01).

[12] 範德陽.東南亞背景下的越南文化[M].河內:越南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13] 陳重金.越南史略[M].河內:越南文化通訊出版社,2006.

[14] 胡志明全集:第4卷[M].河內:越南真理出版社,1984.


越南文化的特點、發展趨勢?


本文原創,首發於《文化軟實力》期刊2018年第2期,任何轉載請聯繫本刊。

[作者簡介]

古小松:廣西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東南亞研究會副會長、廣西東南亞研究會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關係、東南亞歷史文化等。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越漢關係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