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好事,留個名字咋這麼難,史籍記載各不同

人說山西好風光,二千六百年前的趙盾,想必同意這句話,此刻,他正在5A景區首陽山打獵。

野外追逐獵物,比拼劍術射技,是貴族的熱門運動。此地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大夥玩得暢快無比。

晉國屬於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趙盾身為首席執政大臣,排名僅次於國君晉靈公。二號人物出遊,當然前呼後擁。玩累了,他來到一棵枝繁葉茂的桑樹下休息,隨從自去張羅燒烤。

愜意地喝著果漿,偶一回頭,發現樹蔭里居然還躺著一個人,一副有氣無力的樣子。趙盾制止衝過去的隨從,和顏悅色地詢問對方名字,生了什麼病。

那個可憐人說自己叫靈輒,三天沒飯吃,撐不住了。

趙盾大起惻隱之心,連忙將攜帶的食物遞了過去。靈輒狼吞虎嚥吃了一半,突然停下來,留下另一半不再碰。

看他意猶未盡的樣子,分明還沒吃飽,趙盾覺得很奇怪。

靈輒含淚解釋說:“我在外打工已有三年,不知道母親是否還活著。此地離家很近了,請允許我把這一半帶給她吃。”

“是個孝子。”趙盾心中暗道,讓靈輒放開肚子吃,另外準備了一份主食和一些肉,打包給他帶回家。

那天,趙盾盡興而歸,再也沒把靈輒放在心上,畢竟有太多的重要政務需要他操心。

沒想到,國君不想讓他再操心了。晉靈公荒淫殘暴,厭惡趙盾三番五次進諫說教,決定讓這個不知趣的臣子人間蒸發,永遠閉嘴。

做了好事,留個名字咋這麼難,史籍記載各不同

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靈公請趙盾進宮喝酒,預先埋伏武士,打算摔杯殺人。

古代打仗,貴族也要親自衝鋒陷陣,戰車上右邊的武士稱為“車右”,即貼身衛士。趙盾的車右,名叫提彌明,是典型的忠勇之士。

那時候的道德規範,大臣對國君效忠,而非周天子。家臣對大臣效忠,而非國君。所以當提彌明發現有人在暗處虎視眈眈,立即快步走上殿堂,大聲說:“做臣子的,在國君宴會上侍奉,酒過三巡還不告退,不符合禮節。”

一邊說著,一邊扶起趙盾就走。

靈公連聲呼喝,放出猛犬追咬,卻被徒手搏鬥的提彌明擊斃。

做了好事,留個名字咋這麼難,史籍記載各不同

趙盾憤然道:“背棄忠良,豢養惡犬,惡犬雖然兇猛,又有何用!”

埋伏的武士也都一擁而上,提彌明讓主公先走,自己且鬥且退,終因寡不敵眾,死在亂刃下,血濺當場。

正當趙盾以為自己也難免一死,有個武士忽然倒戈,擋住同伴的攻勢,保護著他一起逃出來。

到了外面,趙盾詢問為什麼出手相救。

武士回答:“我就是當初那個餓倒在桑樹下的人啊。”

這人正是靈輒。

趙盾記得這回事,卻早已忘了對方是誰,所以又詢問名字和住處,打算日後報恩。

靈輒笑笑,一言不發地拱手離開,自去逃亡。

“桑下餓人”報答一飯之恩,最早見於《左傳》。一般認為,《左傳》成書於戰國初期。到了戰國末年,《呂氏春秋》橫空出世,也提到了這個故事,細節開始走樣。

趙盾沒去打獵,而是奔波在旅途,發現“桑下餓人”後,停車餵食,詢問怎麼會餓到這個地步。

那人回答,外地歸來,半路斷了糧,羞於乞討,不願偷盜,所以潦倒不堪。

趙盾覺得他有志氣,又把肉遞過去。那人接受了卻不肯吃,說是要帶給家中老母。趙盾讓他放心吃,另外多贈了兩束乾肉和一百枚錢。

兩年後,晉靈公設宴謀害趙盾。酒喝到一半,他察覺有異常,起身離開。靈公喊出埋伏的武士追殺。

有個武士先追上來,對趙盾說:“喂,快上車逃走,我願為您回去拼命。”

趙盾具有貴族的基本修養,百忙中不忘詢問恩人的名字。

武士回身邊跑邊說:“何必知道名字,我就是桑下餓人。”接著與追兵搏鬥至死,而趙盾得以脫身。

在這裡,靈輒成了無名氏,並且壯烈犧牲。拼死救主的提彌明根本沒有上場機會,戲份全被無名氏搶光。

無名氏一個人擋住群毆,武力值有些異乎尋常。《呂氏春秋》由呂不韋的門客集體創作,道聽途說的可能性比《左傳》大一些。

時光的車輪碾過戰國、秦朝,來到漢景帝時期,出現了《公羊傳》,又提到這個故事。

晉靈公不懷好意,喊趙盾去吃飯。趙盾的車右祁彌明,是晉國有名的大力士,站在堂下等候。

吃完飯,靈公開口道:“聽說你的劍很鋒利,給我欣賞一下吧。”

君有命,不敢辭。趙盾站起身準備呈上寶劍。

祁彌明發覺不妙,在堂下大呼:“趙盾吃飽就出來,為什麼在國君的地方拔劍?”

君前不可對臣下用敬稱,所以直呼趙盾名字,是守禮。身處險地,大聲提示風險,勇敢護主,是盡忠。這個車右很稱職。

趙盾明白過來,三步並作兩步沿階跑下。靈公有一條訓練有素的惡狗,叫做“獒”,這時候衝過來追咬。

祁彌明迎上前,飛起一腳,踢斷了“獒”的下巴。趙盾回頭示威說:“君的‘獒’不如臣的‘獒’厲害!”


做了好事,留個名字咋這麼難,史籍記載各不同


此時,埋伏的武士們一擁而起,殺將過來。幸虧其中有個人抱起趙盾,把他送上車。

趙盾問:“壯士為何如此?”

那人答道:“您有一次在桑樹下贈飯救活一個人,便是我。”

趙盾問名字。那人說:“國君為誰埋伏武士,您還不明白嗎?既然上車,就該趕快離開,何必再問我名字!”

趙盾驅車衝出宮去,無人願意攔截他。

靈輒又成了無名氏,並且他與祁彌明的下落都沒交代,生死不知。這麼重要的事件,當事人的結局應該是廣為人知的。趙盾在危急關頭,還不忘記懟國君一句,這個細節也比較突兀。

《公羊傳》的作者撲朔迷離,是一人獨創,還是眾人彙編,並無定論,而且原本口耳相傳,直到漢景帝時期才成書。對於這個故事的描述,顯得不夠嚴謹。

漢景帝的兒子漢武帝繼位,中國歷史揭開了波瀾壯闊的一幕,《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面世。太史公司馬遷怎樣講這個故事呢?

桑樹下贈食的情節,與《左傳》幾乎一致,只不過靈輒的名字變成了示眯明。

示眯明後來成為晉靈公的廚師,趙盾不再知道他的消息。

靈公請客的時候,知道內情的示眯明擔心趙盾喝醉難以起身,於是進前說:“國君賜臣下喝酒,酒過三巡即可作罷。”

趙盾覺得是這個理,告辭而去。靈公安排的武士尚未會齊,就先放狗咬人,反被示眯明搏殺。


做了好事,留個名字咋這麼難,史籍記載各不同


趙盾吐槽道:“拋棄人而使用狗,即便兇猛又有何用!”但他還不知道示眯明在暗中保護。

隨後靈公讓武士們追殺趙盾,又被示眯明倒戈擋住,趙盾得以脫身。

趙盾詢問示眯明相救的緣故,後者說:“我就是桑下餓人。”再問名字,示眯明不回答,逃亡而去。

“提”、“祁”、“示”,古漢語中發音相似,因此“提彌明”、“祁彌明”、“示眯明”實為同一個人。司馬遷不知何故,合併同類項,將靈輒與提彌明合二為一。另外,“靈公安排的武士尚未會齊”、“(趙盾)不知道示眯明在暗中保護”云云,著實有些不合常理。

東漢時期,劉向編著的《說苑》,則全盤採納了《呂氏春秋》的說法。


做了好事,留個名字咋這麼難,史籍記載各不同


歷經《左傳》《呂氏春秋》《公羊傳》《史記》《說苑》,“桑下餓人”有靈輒、無名氏、示眯明三種說法。古時候書籍傳播、保存困難,造成以訛傳訛,真相如何,恐怕再難復原。相比較而言,我覺得《左傳》的記載更靠譜些。

每天讓你微笑,每天讓你思考。每天都有故事,每天都有進步。談吐有料,才能交往有趣,這個圈子有意思: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