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從低低起伏的山頭向俄羅斯那邊望去,碧綠的河灘草原延展至湛藍的天際。如絲帶般流動的額爾古納河,曲折蜿蜒,彷彿同它多難多舛的千年歷史糾纏在一起,生動的展示在我們面前。

七月的一個早上,我們離開風情萬種的滿洲里,一路向北。繼續行駛在廣袤的大草原上,牧草青青,牛羊成群,氈房星落,炊煙裊裊,盛裝的呼倫貝爾在它最好的季節,盡情呈現出所有的美麗與豐饒。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草地上有幾個大大的泡子(水窪),倒映著一碧如洗的藍天和悠悠白雲,格外明豔動人。當我們停車拍照時,有牧民策馬而來:“騎馬,越野,吃蒙餐?”,見我們無意停留,旋即打馬而去,風中傳來性急呵斥:“快走,快走,不許拍我的牛羊!”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50公里後,在一處加油站處左轉,跨過額爾古納河上的鐵橋,往黑山頭行駛了150公里,折轉向左,再行駛40公里,通過五卡邊檢,我們便進入中俄邊境的“卡路”。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這是一條位於中國版圖“雄雞”後腦勺的邊境小道,少有圖文描寫,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往東北方向延伸。依次經過五卡、七卡,八卡、九卡,一直到室韋鄉的臨江屯。所謂的“卡”是過去邊境線上設的哨卡,滿語叫“卡倫”,如今只保留了五卡和七卡,其他卡點均都成了一座座沿河岸的小村莊。

額爾古納河是黑龍江正源,也是中俄兩國的界河,額爾古納是通古斯語“honkirnaur”的音譯,意思為鄂溫克江。《舊唐書》中稱之為望建河,《元史》中稱之為也裡古納河,《明史》中稱之為阿魯那麼連,自清代開始稱之為額爾古納河。其上源為發源於大興安嶺西側吉勒老奇山西坡的海拉爾河,向西流到新巴爾虎左旗阿巴圖附近始稱額爾古納河,後折向東北,在額爾古納市恩和鄉附近同俄羅斯流來的石勒喀河(一般稱為黑龍江北源)匯合為黑龍江,全長1666公里,總流域面積15萬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有克魯倫河、根河、激流河等。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從五卡至七卡的一段,是這條卡路景緻最好的一段。午後的陽光,把草原河灘照耀得一片翠綠,風吹過,碧草低伏,野花搖曳,空氣清新而通透,四野安靜如墜秘境。額爾古納河就在我們的面前安靜地流淌,空曠的原野看不出國境的邊界,唯有沿河的鐵絲網卻幾乎和河流一樣漫長,一直延伸到視野之外,提示著這一條不可逾越的邊線。

從鐵絲網向另一側遙望,那邊的一切和這邊沒有什麼不同,仍然是無邊無際的草原,空曠,寧靜而冷漠,彷彿除了靜默的我們,這個世界只有掠過兩岸風聲。由此你可以想象額爾古納河的寂寞,因此,它幾乎成了一條不能被靠近的河流,至少,在我們的情感中如是。

也許河的右岸註定比左岸美麗迷人,因為這岸上,才是屬於我們的領土。然而,額爾古納河的左岸也一定比右岸更值得我們懷念,因為那邊岸上,是我們曾經的故土。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被鄂溫克、蒙古等民族尊為母親河的額爾古納河,本是中國的內陸河。16世紀末,在蒙古大軍曾經征服過並建立了欽察汗國的地區。新興的沙皇俄國迅速崛起並越過烏拉爾山從西而來。入侵者用火槍和火炮消解了遊牧民族數千年來在軍事上的優勢,佔領了蒙古、鄂倫春、鄂溫克等遊牧民族原有的棲息地,迫使他們中的大部分部落退回到額爾古納河東岸、黑龍江南岸的大興安山地。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俄羅斯人與清軍在雅克薩等地爆發軍事衝突,作為勝利方的大清國卻卑躬屈膝,割地求和,中俄兩國簽訂劃分東部邊界的《尼布楚條約》,規定“流入黑龍江之額爾古納河亦為兩國之界,河南諸地盡屬中國,河以北諸地盡屬俄國”。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再次簽訂《布連斯齊界約》,確定中段至額爾古納河往西至沙賓達哈為兩國界線,至此,作為草原民族發祥地之一的額爾古納河從此告別了中國內河的概念,成為了兩個本來相距遙遠的國家之間的界河。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我們繼續前行,過了九卡之後,房屋村舍多了起來,草原上開始出現樹林和大片開墾的耕地,大型收割機在金色的油菜地裡來回穿梭,路邊有不少販賣蜂蜜的攤點,穿戴齊整的養蜂人,在密集的蜂箱和嗡嗡飛舞的蜜蜂間忙碌著。讓我們好奇的是,額爾古納河被稱為鄂溫克、蒙古或是許多古老遊牧民族的搖籃之一,但走上卡路,以至室韋鄉,幾乎完全看不到蒙古族以及其他原住少數民族,這裡更多的是漢族,回族和俄羅斯族的村屯。如今這些民族都已經哪裡去了?新的民族是如何到達這裡的呢?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就像綿長而多變的額爾古納河一樣,這片土地的歷史也是那麼的悠遠而波瀾起伏。文獻記載,商周時期東胡諸部落佔領了草原最豐饒的西遼河流域和額爾古納河流域。先秦時期,匈奴數次南下,公元前234年,冒頓單于對東胡發動了征服戰爭,最終統一了蒙古草原。

在匈奴人殘酷的侵略之下,殘餘的部分東胡人被迫向東遷徙,走進了人跡罕至的深山,分別退入了大興安嶺南北部的大鮮卑山和烏桓山之中,多年以後大興安嶺中走出了鮮卑和烏桓兩個民族。東漢時期,北匈奴遠遁中亞,南匈奴改姓易服遷往中原,鮮卑民族開始逐漸走出了大興安嶺這個避難地,來到呼倫貝爾草原上的呼倫湖畔建立政權,史稱“南遷大澤”。成為了蒙古草原的又一個主人。

發源於漠北的拓跋鮮卑部落從額爾古納河流域逐漸南遷,政權中心從大澤(內蒙古呼倫貝爾)遷至平城(山西大同)並建立北魏,後來道武帝拓跋珪遷都洛陽,成為了南北朝第一個統一北方的政權。當然,這並沒有讓他們中斷逐漸漢化的歷史進程,孝文帝拓跋宏在遷都洛陽後“斷諸北語”,穿漢服,說漢話,興漢俗,成為了今天漢族人的一部分,鮮卑民族的特點也消融在歷史大潮之中。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在鮮卑族南遷大澤八百年後,室韋達怛人從大興安嶺走出,使這一片原是突厥語遊牧部落的牧地逐漸蒙古化,從而改變了蒙古高原的民族分佈。室韋達怛人是蒙古、塔塔兒等民族的先民。隨著蒙古部的強大,達怛一名逐漸被蒙古所代替,成為室韋諸部的總稱。其文字稱謂始見於《舊唐書》,稱作“蒙兀室韋”。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之前,額爾古納河地區一直是他母親的氏族弘吉剌部的遊牧地。蒙古帝國建立後,該地區分封給了成吉思汗的大弟弟哈薩爾。經過元,明至清初,一直是蒙古草原“幽靜的後院”。直到《尼布楚條約》簽訂後,為抵禦沙皇俄國的繼續擴張,朝廷開始鼓勵向此地移民,於是河北、山東人接踵而至,包括部分新疆回部叛亂中向朝廷投降和被俘的“塔裡雅沁回子”。紛至而來的移民潮使得這一地域的民族成分再次發生重大變化。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回到現在,我們停留的室韋鄉,儘管到處都有“蒙古之源”的標識,但它卻是中國唯一一個俄羅斯民族鄉。其中華俄後裔佔總人口的63%。19世紀時,額爾古納地區發現大量沙金,在中俄兩邊形成一股淘金熱潮,不少漢族採金工們娶了俄羅斯女子為妻。加之俄國十月革命時,一批俄羅斯貴族為避難紛紛來到額爾古納定居。經過一個世紀的通婚,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俄羅斯族。

民族融合的後代們呈現出一些鮮明的特色,他們從相貌上還有著俄羅斯人的特徵和部分生活習慣,但一口地道的東北大渣子口音,讓人不禁慨嘆時間、命運和文化的奇蹟。我們同廣場邊小賣部的一位老人閒聊,老人的父親是上世紀初山東遷來的漢族農民,母親是純正的俄羅斯族。這位老人眼部和麵部輪廓帶有明顯的俄羅斯特徵,張嘴卻說一口山東話。老人說,在附近的恩河與臨江等鄉屯,還居住著幾千多個俄羅斯族人和華俄後裔。1937年5月,佔領東北的日軍為了防止當地居民和蘇聯聯合抗日,採取“清邊並屯”,強行把他們從八卡、九卡等地搬到這些地方。

也許在歷史長河裡,遷徙,消亡和新生此消彼長,從來都不是唯一的、獨自存在的。靜靜的額爾古納河,養育了幾多強大的民族,也見證了他們的歷史變遷。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室韋北邊,額爾古納河依鎮而過,窄窄的河道不足百米的樣子,對岸是俄羅斯小鎮奧洛奇。在室韋這個新興的旅遊小鎮映襯下,顯得有些破舊冷清。兩邊的居民顯然比他們本國絕大多數地方的同胞生活得更近,不過長長的鐵絲網和每隔數公里一座的崗哨,至少在心理上形成一種咫尺天涯的意味。

河上有一座聯通兩岸的友誼橋,據當地人說:雖然有國家一類口岸,但室韋和奧洛奇並沒有開放民間小額貿易和人員交流,就連室韋本地居民都從未前往過對岸。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距離室韋小鎮10公里的臨江屯,可以說是離額爾古納河岸最近的村莊,這裡也是我們此次旅行的最北點,安頓好住宿後,我們前往幾公里外的老鷹嘴,它曾是電影《麥田》和《白鹿原》的拍攝地,因當地有一塊巨石,狀似老鷹的嘴而得名。

額爾古納河的支流的腰板河在這塊巨石下淌過,形成一個月亮般的河灣,河水清澈,樹木青翠,每年7月中旬到8月初是它最好的時節,站在高處眺望,彎曲的河流,溼地,白樺林,開闊的平地和遠處連綿的低山,一望無際的油菜花,如金色的海浪般在我們面前湧動,而密密的白樺林,又將它們分割成整齊的方塊。景色層次分明,色彩明朗大氣。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回到臨江屯已近黃昏,不大的屯子近百戶人家,大約三分之二的居民具有俄羅斯血統,客棧的老闆應該是第三代或第四代華俄後裔,已經不能完整地說俄語了,不過還是保持了俄羅斯族的許多民族特點。小木柵欄圍成的客棧小院,種著各種蔬菜和鮮花,還不忘架一座裝飾美麗的鞦韆,這正是俄羅斯人的一大喜好。

作為客房的俄式“木刻楞”經過改良,鐵皮屋頂已經代替了傳統的斧劈木板。這種俄式木屋外牆用圓木圍成,圓木之間填有青苔,屋內鋪設著木地板,有北方常見的火炕,特別乾淨整潔。

客棧大約一次能夠接待十幾位客人,如今所有房間都住滿了。只需輕輕翁動鼻子,你就能聞到滿院子烤著“列巴”的麥粉和黃油的香味,依稀還有絲絲野果醬的甜味,不由讓我想起新疆布爾津“小白楊”家庭旅館的味道來,還有那位和藹的俄羅斯族老太太,熟悉而親切。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晚飯後來到村前山坡上看日落,這是遊客到臨江屯必須打卡的項目。落日之處正是額爾古納河左岸的故土。廣袤的草原與漸淡漸逝的天空彷彿連在了一起,而夕陽卻把這片天地和山水的輪廓清晰地勾畫了出來。流動著的溫暖而清透的光影刺痛著我們的眼睛,也許還有心緒。

一會兒,太陽變成了橙紅色,又變成了深紅色。閃射出最後的明亮的光芒,流轉的雲彩,展示著它們的極致的絢爛色彩,半江瑟瑟半江紅,夕陽的映照之下的額爾古納河,顯得格外的瑰麗。很快,夕陽一點一點地落了下去。餘光收攏,失去了光芒的流雲,顯得心事重重,默默地漂浮在江水之上,久久不肯散去,彷彿在水中尋找它們漸漸消逝的容顏。

天地似乎一下子靜止了,而我的心也跟著靜止了。泛著星光的額爾古納河,再次顯示出不可接近的冰冷與生分,就像生疏的情感與無法挽回的歷史,或許我們只能追溯而不能長期擁有。或許某一天會因為時間的流動和變化而慢慢融化,誰知道呢?

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行走,找尋中國內河到中俄界河的歷史脈絡

第二天返回途中,我們來到離額爾古納市不遠的白樺林景區,它是額爾古納河給予右岸的最美禮物。高高的白樺樹直入藍天,陽光透過樹幹枝葉,在林中撒下無數明亮的光幕,清新透徹。林中許多一根同生三株、五株的白樺,相偎相聚,潔白的樹幹,黑色的斑痕,隱藏著歲月與歷史的年輪。風過林梢,綠葉飛舞,彷彿額爾古納河右岸最深切的期盼與思念,在時間的輪迴中飄落,重生,無休無止,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