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下,高昌故城,玄奘法师西行途中的佛国幻影

“若国欲乱,鬼神先乱,鬼神乱故,即万人乱,当有贼起,百姓丧亡。国王、大子、王子、百官互相是非,天地变怪,日月众星,失时失度,大火大水及大风等,是诸难起,皆应受持、讲说此般若波罗蜜多”。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唐贞观年,高僧玄奘为探究佛教经典不足而造成的各派学说分歧,跋涉万里,西行求法。按我们熟知的小说《西游记》的描述:玄奘法师(唐僧)西行是一种官方行为,他既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异姓“御弟圣僧”,又带着大唐派发沿途各国“通关文牒”。当然,这只是小说的艺术加工而已,真实的玄奘西行求法实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的违律行为,途中,法师确实同一位国王结拜为了兄弟,只是这位国王不是唐太宗,而是高昌国国王麴文泰,而所谓的“通关文牒”,也应该源自于麴文泰写给沿路二十四国国王的亲笔书信。

火焰山下,高昌故城,玄奘法师西行途中的佛国幻影

高昌,即汉代的车师国,地处新疆,为西域36国之一。高昌故城,位于今吐鲁番市东面40多公里处,火焰山南麓的三堡乡。它是公元前一世纪,由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汉书.北史.西域传》记载:“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汉,魏,晋历代均派有戊己校尉此城,管理屯田,故又被称为“戊己校尉城”。公元327年前凉张骏在此置“”高昌郡,立田地县”。继之,又先后为河西走廊的前奏,后凉,西凉,北凉所管辖。

公元450年,沮渠安周攻破交河城,灭车师前国,吐鲁番盆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遂由交河城完全转移到高昌城。460年,柔然人杀北凉王安周,“以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之称王自此始也”《周书。高昌传》。六世纪,一个来自中原的麴姓家族建立了高昌国,而玄奘法师的“义兄”麴文泰,就是麴氏高昌国第十代国王。

火焰山下,高昌故城,玄奘法师西行途中的佛国幻影

火焰山下,高昌故城,玄奘法师西行途中的佛国幻影

吐鲁番的“火州”之名实在贴切,下午的天空少有云影,阳光就这样直接的倾撒下来,景区区间车的车体都会被晒的滚烫,高昌故城的断壁残垣,在火焰山赤褐色的砂岩山体映衬下,更显雄浑大气,又苍凉寂寥。

作为西域36国里唯一一个汉人为主体的国家,高昌故城的格局和长安城很相似。这也是36国的城市遗址里保存相当完好的一座了,据说,同区域的交河故城科考开挖以后,古建筑不可避免得遭到了损坏,因此对于面积大其4倍的高昌,有关单位采取了不挖掘的保护措施,我们所能看到的,不过是露出地面的部分遗迹,整个故城实际还掩埋在千年风沙之下。

火焰山下,高昌故城,玄奘法师西行途中的佛国幻影

火焰山下,高昌故城,玄奘法师西行途中的佛国幻影

火焰山下,高昌故城,玄奘法师西行途中的佛国幻影

登高眺望,故城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布局可以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总面积约200公顷。此外,还有可汗堡、烽火台、佛塔等留存较为完整的建筑。经过二千多年的风吹日晒,黄沙侵袭,依然轮廓犹存,气势雄伟。

外城墙基厚12米,高约11.5米,周长约5公里,夯土筑成,夯层厚8—12厘米,间杂少量的土坯,有清楚的夹棍眼。外围有凸出的马面。南面有三个城门,其余三面各有两个城门。西面北边的城门保存最好,城门内有曲折的瓮城。

内城位于外城中部,平面略呈长方形,其建筑年代早于外城,城墙全为夯土城,西、南两面保存较好。据文献资料:高昌郡时期的高昌城已经有了现存的内城。外城墙为麴氏高昌时期所建。城北郊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的属于这一时期的文书中有“北坊中城”、“东南坊”、“西南坊”等记载,证明了当时此城已经有中、外之分,东、南、西、北之别。同样,见于文书中的城门还有青阳门、建阳门、玄德门、武城门、金章门、金福门等。

早期的宫城在今“可汗堡”内。鞠氏高昌时期随着外城的修建,宫城送迁至北部,外城的北墙是宫城的北墙,内城的北墙是宫城的南墙。宫城内留存许多高大的殿基,一般高三米半至四米左右,可以看出其中有高达四层的宫殿建筑遗址。

火焰山下,高昌故城,玄奘法师西行途中的佛国幻影

火焰山下,高昌故城,玄奘法师西行途中的佛国幻影

外城的西南角,有一所占地近万平方的寺院遗迹,由山门,庭院,讲经堂,藏经楼,大殿,僧房等组成。从建筑特征和残存壁画分析,其建筑年代属麴氏高昌中期,据考证,高僧玄奘有可能曾在此登坛讲法。

高昌自古即流行佛教。依道安〈摩诃波罗蜜经抄序〉言: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车师前部王弥第来朝,其国师鸠摩罗跋提献胡本《大品》一部。及北凉沮渠蒙逊领有此地后,高僧辈出,译经风气大盛。麴氏高昌成立后,佛教受历代诸王推崇,佛法隆盛无双。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记载:玄奘违律出玉门关,抵达伊吾(今新疆哈密)。丝绸之路在此分道,因中道和南道都要经过大沙漠,刚从沙漠中生还的玄奘准备沿主要是草原北道西行。因法师此前在凉州讲经一月,声名已传到西域各国。当时正在伊吾的高昌国使者,将此事报告给了高昌国王麴文泰,国王当天派出使者前往,盛情迎接玄奘法师来到高昌国。

火焰山下,高昌故城,玄奘法师西行途中的佛国幻影

走了六天后,玄奘到达了高昌。当天夜里,整个高昌都在等待他的到来。麴文泰和王后亲自出宫迎接。特为玄奘置“重阁宝帐”,国王还挽留玄奘长住高昌。他说:“得知法师大名,身心欢喜,手舞足蹈,愿法师留在此地,受弟子供养,得法师传授佛法,国内僧徒虽少,亦有千人。请法师理解我的心意,勿以西行为念”。

然而,玄奘赴西行之心坚如磐石,他坚决不肯,一番劝阻后,麴文泰的挽留变成了威胁:“葱岭可以移动,弟子的心意绝不改变,若执意西去,定将法师送回大唐,请认真考虑的好”。玄奘的回答亦是斩钉截铁:“玄奘前来只为求得大法,如今遇到障碍,大王只能留下我的骸骨,却留不住我的神识”!

麴文泰不肯放弃,只是增加供养,每天亲自捧食盘呈进。希望能感化这位大唐高僧。玄奘则选择了绝食以明心志。其间,高昌王室及诸大臣相继探望,法师一直闭目不语。数日食水未进,气息渐绝,其舍身求法的决心,令深感忧惧的麴文泰不得不妥协:“任凭法师西行,但请早进斋食。”

最终,玄奘与麴文泰一同到佛陀面前结拜为兄弟。国王提出:法师取经回来,请务必取道高昌,停留3年,接受我的供养。玄奘允诺。

火焰山下,高昌故城,玄奘法师西行途中的佛国幻影

此后,麴文泰举全国之力助玄奘西行,清单如下:“四沙弥以充给侍。制法服三十具。以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裘等各数事。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充法师往返二十年所用之资。给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有学者结合吐鲁番出土的麴氏高昌时代的文书,对这笔物资进行过换算,玄奘得金一百两,这个数字可能超过高昌国一年的黄金交易量。所得三万银钱,可能是高昌50年交易税数额。500匹的绢和绫,若以高昌曾存在的评估价格推算,以每匹40文计,又是二万文... ...这些确保了玄奘西行及印度研学佛法期间,不会为经费问题所困。

更重要的是,为了玄奘能顺利西行,麴文泰给沿途二十四国国王都写了国书,每书附大绫一匹为信。二十四匹至少得有一万银钱。为了寻求西突厥叶护可汗的帮助,又献“绫绡五百匹、果味两车”,这国种际关系方面的援助,可能就是《西游记》中“通关文牒”的来历。

火焰山下,高昌故城,玄奘法师西行途中的佛国幻影

准备期间,麴文泰请法师开坛讲经,为高昌王室,诸大臣,僧俗信众解说佛教典籍《仁王经》。每次开讲时,国王都会亲自手持香炉去迎接法师,让玄奘踏上法座,太妃以下以及国内著名僧人和大臣们按班次入座听讲。其时,梵音盈天,天花乱坠,名动西域数十国。

一个月后,玄奘离开高昌,麴文泰和诸大臣、僧人、百姓等倾城出动,送至城西。高昌王抱住玄奘恸哭,“伤离之声振动郊邑”,后麴文泰令众人回城,自己继续送了几十里后,二人方洒泪而别。

火焰山下,高昌故城,玄奘法师西行途中的佛国幻影

火焰山下,高昌故城,玄奘法师西行途中的佛国幻影

今天,在遗址外城的东南角还有一所寺院遗迹,保存有一座多边形的塔和一个支提窟,是城内唯一保存有壁画的地方。从壁画的风格和干塔干的造型分析,为高昌回鹘时期的建筑。

内城北部正中有一平面略呈方形的小堡垒,当地叫“可汗堡”。堡内北面的高台上有一高达15米的夯筑方形塔状建筑物,往西有一座地上、地下双层建筑物,现仅存地下部分,南、西、北三面有宽大的阶梯式门道。20世纪初,德国考察队曾在堡内东南角盗掘出一方北凉承平三年(445年)“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按该碑年代推断,此堡可能是北凉时期的建筑。

对我们来说,面前这一个个突兀静立的古老建筑,每一粒沙子仿佛都承载着千年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在沉淀,堆积以致凝固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文明兴衰的象征。

火焰山下,高昌故城,玄奘法师西行途中的佛国幻影

当年玄奘在高昌讲解的佛教典籍《仁王经》,全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共二卷,此经中佛陀为十六大国王讲如何守护佛果、十地之行及守护国土因缘,经中讲述般若为佛母,有种种功德,可以救护国家灾难等,因而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

经云:“大王,我见诸国一切人王,皆由过去侍五百佛,恭敬供养得为帝王。一切圣人得道果者,来生其国,作大利益”,“若有人,于恒沙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以用布施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缘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于此经中,乃至起于一念净信,何况有能受持读诵,解一句者”.. ...麹文泰自己也是一个佛学修养相当不错的信仰者,这些关于国王受持此经及受持法师解说此经的功德利益,料想于玄奘法师的讲经中受益甚多,也践行甚深,然而于此经中“诸法如梦、法性是空”的要旨,作为一个统治者,麹文泰就算领悟了,又能如何?

火焰山下,高昌故城,玄奘法师西行途中的佛国幻影

火焰山下,高昌故城,玄奘法师西行途中的佛国幻影

“说者听者,譬如幻士,无说无听”。历史就是这样恒变无常,高昌位于唐朝伊州以西,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唐裴矩撰写《西域图记》三篇,将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分为北中南三道,其中的中道就要经过高昌:“中道起高昌、焉耆、龟兹、疏勒,逾葱岭,苏对萨那、康、曹、何、大小安、穆诸国,至波斯”。重要的地理位置和麹文泰对大唐的犯下的一系列政治错误,惹怒了唐帝国,也直接导致了高昌国的覆灭。

火焰山下,高昌故城,玄奘法师西行途中的佛国幻影

据《资治通鉴》记载:麹文泰遣兵袭击焉耆,与西突厥共击伊吾,挑拨薛延陀与唐朝的关系,多次阻绝西域诸国向唐朝的朝贡,极大地破坏大唐与西域诸国的封贡体系。此外,麹文泰将流亡的唐人罚作苦役,不奉太宗皇帝诏,对唐朝使者无礼,他回复唐太宗说,“鹰飞于天,雉伏于蒿,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能自生邪”。所谓“各得其所,岂不能自生邪”,意即高昌不必依仗唐朝,自己完全可以独立存在,不臣之意已非常清楚。

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十二月,壬申(初四),遣交河行军大总管、吏部尚书侯君集,副总管兼左屯卫大军薛万均等将兵击之”。大唐讨伐高昌之战,正式拉开帷幕。起初,麹文泰不以为意,对国人说:“唐去我七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地无水草,寒风如刀,热风如烧,安能致大军乎... ...今来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三万己下,吾力能制之。当以逸待劳,坐收其弊。若屯兵城下,不过二十日,食尽必走,然后从而虏之。何足忧也”!

但是,五个月后,唐军穿过二千里的莫贺延碛,到达碛口。麹文泰得知消息后,在惶恐中去世,其子麹智盛继为高昌王。八月初八,高昌守军开门投降,侯君集分兵攻略高昌其他各城,平定高昌全境。此后,朝廷置西州,下辖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五县。时有人口三万七千。

公元645年,也就是辞别高昌17年后,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他原本可以从海道返回大唐,但因为心里惦念麴文泰而选择从原路返回,当法师风尘仆仆来赴昔日三年之约,才发现,此时的高昌国也已成了的唐朝一个州,麴文泰已在多年前亡故,玄奘最终怅然东归长安。

火焰山下,高昌故城,玄奘法师西行途中的佛国幻影

火焰山下,高昌故城,玄奘法师西行途中的佛国幻影

八世纪末,吐蕃人曾一度占据了高昌。九世纪中叶,漠北草原回鹘汗国衰亡后,西迁的部分余众攻下高昌,在此建立了回鹘高昌国。1209年,高昌回鹘臣附蒙古。以海都、都哇为首的蒙古游牧贵族发动叛乱,多次南下侵犯回鹘高昌国,高昌城在战乱中被毁。

高昌城废弃以后,大部分地面建筑荡然无存。

对于高昌原住民而言,故土被回鹄人占领,高昌汉人逐渐回鹄化成为今天的吐鲁番维吾尔族。部分流入内地的高昌回鹄人又被汉化成为汉族,新中国成立后,又把这些已经汉化的“高昌回鹄(汉)人”识别为维族,就是今天的湖南桃源维吾尔族。他们中间,就有杰出的教育家翦伯赞等历史名人,而另一部分留在甘肃的高昌人,则被识别成为了裕固族。

1961年,高昌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昌故城同时也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22处申遗点之一。今天,当我们回望这座千年故城,其兴衰荣辱,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仿佛依旧回荡在这一片广袤苍茫的天地间。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鸣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