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鄰家詩話》,覺得白學十二年語文

​相信許多人都曾懼怕過這幾個字:


看完《鄰家詩話》,覺得白學十二年語文


這五個字的出現幾乎每一次都伴隨著血淚故事。

上學的時候,詩詞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應試任務,即便每次都背誦下來,但往往都不求甚解。

反倒是隨著詩文而來的插畫更能激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再創作熱情。


看完《鄰家詩話》,覺得白學十二年語文


確實。

正如大學裡頭疼的高數到了畢業後或許一生都用不上。

許多人覺得“詩詞”是比較遙遠的東西,除卻某一些特別詞語可以用作情話之外,當年背誦的那些全文幾乎都被歲月給吃了。

畢竟,日常生活中的聊天很少用到這些,幻想一下跟朋友晚飯聚餐,散步回家遇到鄰居,鄰居問:“去哪吃的啥啊?”

且回答一個“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試試?

鄰居可能就會拿起手邊的電話。


看完《鄰家詩話》,覺得白學十二年語文


但是,在某些時候,確實只有詩詞才能解釋當時的複雜心情。

失敗的時候會安慰自己“捲土重來未可知。”

離別的時候會想讀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

重逢的時候腦海裡或許會想起一句“金風玉露一相逢”

相思的時候會想起那句“勸君多采擷,此物更相思。”

中國文化的魅力就是這樣很難用言語來描述,幾個字總是能代表出很深層的意思。

不過,自認為能拽幾句的常駐語文課代表的槽哥在看到《鄰家詩話》後,忽然覺得這麼多年的語文可能有點白學。


看完《鄰家詩話》,覺得白學十二年語文


說實在的,如果說看《中國詩詞大會》是追求比賽的刺激。

那看《鄰家詩話》就像是節目裡品的那壺茶:不緩不急,越品越有味。

第一期節目《蒹葭》。

相信許多人跟槽哥一樣,雖然曾經在語文課本學過這首詩,但是大部分人對這首詩的印象是覺得這是一首描述愛情的,尤其是那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更是讓人深刻覺得這是喜歡的人就在某處卻求而不得的複雜情緒。

然而,在《鄰家詩話》中,在嘉賓們不斷的聊天中,《蒹葭》的真正意義被記住了:蒹葭代表著水邊旺盛的生命力。

從先秦的歷史講到秦人們的艱苦環境進而延伸到秦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從而誕生的《蒹葭》。


看完《鄰家詩話》,覺得白學十二年語文


整個過程並沒有完全去追求講解每個詞語的意思。而是從背景開始把一首詩所代表的情緒與情懷娓娓道來。

第二期《垓下歌》,酈波老師從《史記》說起,還原項羽留下此詩時的境遇,講到項羽平生從未一敗的英雄經歷,再到他與虞姬之間刻骨的情感。

這其中穿插著“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成語典故。

原以為這是一堂語文課,沒想到居然還有歷史課。


看完《鄰家詩話》,覺得白學十二年語文


第三期《送元二使安西》,依舊是茶話,但主題變成了送別,由古及今,正如酈波老師說的這句話:


看完《鄰家詩話》,覺得白學十二年語文


看完《鄰家詩話》,覺得白學十二年語文


看完《鄰家詩話》,覺得白學十二年語文


看完《鄰家詩話》,覺得白學十二年語文


看完《鄰家詩話》,覺得白學十二年語文


放在今天,許多人都會在酒桌上把千言萬語變成一句話:都在酒裡。

與當年送別友人說的那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何其相似。

上學時學這些詩詞的時候,我們都更專注於記住詞語,記住作者,記住其中的用詞典故,也記住了些許意境。

而在這個節目中,詩詞的真正意境這一課才被更完美的補上。

對於詩詞愛好者來說,節目或許不夠深入。

但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瞭解這些詩詞,瞭解詩詞的意義和意境,才能把這些古人留下的智慧變成自己的。

至少在酒桌上就多了一句勸酒詞。


看完《鄰家詩話》,覺得白學十二年語文


言歸正傳。槽哥並沒有把這個節目中的很多知識點羅列出來。

首先是太多,一篇根本講不完。

其次是沒必要。

相比較於知識點來說,節目中所還原的詩詞意境其實更可貴。當你隨著講述跟著一起穿越到詩人所處的那個時代,那個境遇,再品味他所留下的詩文,才能更深刻的品味到那層情感。

這層情感無論古今,而是人的共通。

這就需要看過節目才能體會到。

我們常常會感慨生活的無聊,會有某些時刻在緊湊的生活節奏中覺得有點空虛。

其中一個原因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情感太容易被撩動,看到喜劇哈哈哈,看到悲劇嗚嗚嗚,看到驚訝我勒個去……碎片化的情緒感受讓人很難沉下心來去體會真正珍貴的感情。

今人能輕易得到的,對古人來說遙不可及。

而古人們對生活對生命的熱情與感觸,對於今人來說則是非常可貴。

這種時候,當我們靜下心品味一首詩詞,去感受古人對生命的深刻感受,相信會對生活有更多理解,也會更加珍惜,更加感恩生活中的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