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腸愛好者集中營,四川江油,一座被紅油肥腸捧紅的城市

紀錄片導演陳曉卿說:美食從來都不是一個孤島。

任何一種食物的存在即使是在中西文化差異的國家都可以找到融匯貫通的途徑,食物的本質還是一樣,用食材的特性略加以手法變成一種味道來取悅人類。比如“雜碎”這種上不得檯面的的東西,其實並不是獨亞洲國家將它們列入菜單,西方人也吃。邁克爾·波倫寫的《雜食者的兩難》裡,寫道1929年大蕭條時期家庭菜單,裡面就有牛骨髓、豬腦、大腸,這都是很普遍的東西。


肥腸愛好者集中營,四川江油,一座被紅油肥腸捧紅的城市


“雜碎”這一詞一大半的意思都是帶著貶義,它所指含義也多到凌亂,略帶好一點的意思或指零亂零散之物,又可以是罵人的話,但在中國食客的眼中,雜碎更多指向的是一種可食用的,堪稱人間美味的動物內臟,也稱之為“下水”的東西,籠統來說,都是雜碎。將動物內臟正式定義為雜碎出自於2003年版《新世界漢英大辭典》收入“雜碎”(動物內臟)。


肥腸愛好者集中營,四川江油,一座被紅油肥腸捧紅的城市


豬牛羊的內臟在中國都有一個不算隱蔽的愛好者群體,西北地區,早起一碗羊雜湯就是人間歡愉,紀錄片《早餐中國》裡就有說到寧夏的羊雜湯,生活在銀川的人如果一天沒有一碗羊雜湯的打點是不圓滿,再加上用羊肺加麵筋做出的面肺,配上羊雜湯,這樣的滋味是不在西北地區生活在的人無法領悟到的。

豬的內臟的愛好者就更廣泛。要重點拎出來的提一下的就是肥腸,只有它,一旦說出它的名,有人就會兩眼閃光,折服於它的美味,吃羊雜碎,西北人最狠,吃肥腸的話,就不要和四川人來比了。

據說一百人四川人就有一百種肥腸的吃法,吃肥腸還有一套專門的行話:紅湯白湯?加不加節子、肥腸?要不要心肺湯?添不添鍋盔?——全憑自己喜好。

肥腸愛好者集中營,四川江油,一座被紅油肥腸捧紅的城市

四川人愛肥腸到了什麼地步呢?在四川,甚至有一座被紅油肥腸捧紅的城市——江油,這座城市堪稱中國肥腸愛好者的集中營,走在街頭,三兩步就能遇到肥腸的店鋪。將江油肥腸向外推了一把的還是陳曉卿,他說江油是全世界肥腸的故鄉,中國最好吃的肥腸在江油。“不到江油不算到四川,來到江油不吃肥腸就不算到過江油。”只要吃過江油肥腸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對這味道念念不忘。


肥腸愛好者集中營,四川江油,一座被紅油肥腸捧紅的城市


江油人為什麼吃肥腸?最早還是有因為便宜,過去江油人是不吃肥腸的,都當廢物扔掉。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經濟極度困難時期,才有人開始吃肥腸。八十年代當地較出名的肥腸店也只有賀肥腸(人稱武大郎)和宋肥腸兩家。進入九十年代 ,“小小吃”的老闆李永泉把燒肥腸的做法提升了一個檔次,從此,江油肥腸開始開掛。


肥腸愛好者集中營,四川江油,一座被紅油肥腸捧紅的城市


從早晨開始,愛吃肥腸的江油人散落在各條街巷,肥腸館雖然門臉不大,但家家都幾乎客滿,找個位子坐下,吆喝一聲:“老闆,肥腸乾飯!”很快,一碗肥腸、一碗乾飯、一碗漂著蔥花的醋湯就擺到面前。夾起一段肥腸送進嘴裡,肥而不膩、綿軟又有嚼勁的感覺瞬間充溢口腔………

生意這麼火爆,霸氣的江油人做肥腸店也只做早上和中午,中午兩點後關門休息,有些店小店經營者不賣酒,不外賣,不開分店,也不做加盟,確保品牌形象。除了紅油肥腸,江油肥腸還有川羅肥腸、周肥腸、城邊肥腸、么妹肥腸、雍記肥腸這些人氣超火的肥腸店提供打卡。


肥腸愛好者集中營,四川江油,一座被紅油肥腸捧紅的城市


江油的肥腸更像是一種有著地域氣質的平民小吃,檔次上不了,人氣卻能保持始終不減。這幾年隨著江油肥腸的名氣,江油肥腸也在往別的城市發展,只是脫離了江油的水土,起著江油肥腸的名卻難以吃出江油肥腸的味道,好像任何一種食物離開了供養它的人和水土就脫離了本味。

還是聽陳曉卿說的,如果真的是一名肥腸愛好者,去一趟四川江油,來一次肥腸之旅,絕對會不虛此行。


肥腸愛好者集中營,四川江油,一座被紅油肥腸捧紅的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