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缺席孩子的成長,掌握聊天技術,才能更好融入環境中

你想換一個爸爸嗎?如果有機會讓你重新作出選擇,你想為自己重新選擇一個爸爸嗎?

在2019年,有一個叫做“共享爸爸”的小程序在平臺悄然上線,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在程序當中,裡面赫然寫著“共享爸爸”的幾種類型供用戶們選擇,而小程序的口號也有模有樣:“共享爸爸,比爸爸更完美的爸爸。”

雖然到最後證明這一個小程序是某個傢俱廠商的惡意宣傳,但是不少網友在下面留下的評論卻引人深思:

“如果是真的就好,這樣就可以找一個爸爸陪兒子玩了。”

“雖然是個虛假廣告,但是這個想法卻是很不錯的。”

“如果真的可以更換一個喜歡的爸爸,想必很多人還是很樂意的吧。”

……

這樣的評論一出,讓人不禁感嘆:原來現實社會當中,真的有很多人對父親感到不滿意。

父親缺席孩子的成長,掌握聊天技術,才能更好融入環境中

一、缺位的父親

心理學家弗洛姆曾經說:父親是教育孩子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父親卻彷彿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在“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薰陶下,很多辦法理所當然的認為“帶孩子是女人的事情。”

於是不少父親要麼一心撲在事業上面,要麼寧願和朋友推杯換盞,也不願花費時間在陪伴孩子身上。

熱播劇《我們都要好好的》裡面,劉濤和楊爍組成的就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楊爍在劇中一年到頭忙於工作,終於能夠抽出一些時間陪伴孩子了,卻還是在不停的處理工作。

父親缺席孩子的成長,掌握聊天技術,才能更好融入環境中

他甚至連自己兒子對百合有過敏都不知道,在被妻子提醒的時候,還在一臉不解的問“我怎麼不知道?”

而面對這樣一位“拼命三郎”,劉濤好像已經哀莫大於心死,冷冷的告訴他:“你不知道,這不是很正常?”

《父性》一書中有寫到:父親的缺失,是整個家庭的不幸,是妻子的憂愁,是孩子的悲傷,也是社會的抑鬱。

現在社會普遍存在的依據性別進行家庭分工的傳統偏見,是對男性參與並融入家庭的限制,也是他們不願意承擔育兒責任的思想根源。

在這種思想根源的影響下,妻子們不得不挑起了照顧整個家庭的責任。而孩子們也不得不接受爸爸總是不在身邊的事實。

父親缺席孩子的成長,掌握聊天技術,才能更好融入環境中

二、我們的爸爸到底去哪了?

美國專家在《父親在兒童節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當中明確的指出成功父親的7個功能:

①和孩子的母親培養積極的關係

②花時間陪伴孩子

③養育孩子

④適當的規訓孩子

⑤也讓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

⑥保護和供養

⑦成為一個孩子的模範

很多父親都曾聽聞這種“成功父親”的要求,但是因為種種原因,父親還是缺席了孩子的成長。

父親缺席孩子的成長,掌握聊天技術,才能更好融入環境中

父親缺席孩子成長的原因

1、習得性無助,讓父親不易融入家庭教育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在1967年研究動物時提出的觀念。他用鉤子做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將狗關在籠子裡,只要風音氣一響,就會給狗帶來難受的電擊。

狗在籠子裡面逃避不了電擊,經過多次實驗之後,風音器一響,在給電擊之前,先把籠門打開,這個時候狗不但不會逃脫,還會在沒有電機出現之前就開始呻吟和顫抖。而塞利格曼。將這種本可以主動規避去絕望等待痛苦的情況,稱之為習得性無助。

而現在這種“習得性無助”也同樣適用於父親融入家庭教育當中。

“你看你連個尿布都換不好!”“你怎麼能給孩子吃這些?”“怎麼就讓你管了幾天的學習?孩子什麼都不會了?”……

在媽媽的指責之下,父親帶孩子的成就感全無,所體驗到的不過是無窮的失落感,猶如那隻被“電擊的狗”,慢慢失去融入家庭的動力,逐漸遠離了家庭的教育。

父親缺席孩子的成長,掌握聊天技術,才能更好融入環境中

2、角色轉變的不適應,讓父親無法融入家庭教育

美國特拉華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教授鮑勃·帕爾克維茨認為,男性可以在生理層面轉變,成為父親,但並不容易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以適應父親的角色。

一般來講,對於0~1歲的孩子除了吃和睡,剩下的恐怕只是哭鬧了,但即使面對孩子的哭鬧,依舊會讓很多父親手足無措,無法完全進入父親的角色。

甚至有相關的研究證明,當有媽媽在場的情況下,父親會嚴重懷疑自己的能力,會選擇依賴媽媽來進行搞定孩子的一切。

所以說,與其進行指責父親的“不稱職”,還不如好好的進行考慮:

如何幫助父親更快的進入角色?

如何讓父親更好的和孩子進行溝通?

這才是真正解決父親融入家庭的問題之根本。

父親缺席孩子的成長,掌握聊天技術,才能更好融入環境中

三、讓父親融入家庭當中,忙碌的爸爸也能是好爸爸

1、掌握與孩子溝通的藝術,和孩子學會共處

按照《溝通的藝術》當中的觀點,當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我們所需要的不僅僅是靜靜地“聽”而已。事實上季節的連停至少包括5個部分:聽到、專注、理解、回應和記憶。

想要做好的父母,消息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理解他們話語中的意思,之後認同他們的觀點,並給出積極的建議。例如目光的接觸、溫和的面部表情。

因為及時、正面的反饋對於孩子來講特別的重要,有研究顯示孩子會根據父母的表情評估“好的”和“差的”父母聆聽者。

還是喜歡和父親聊天的先決條件,就是喜歡和父親共度的時光。這就需要父親和孩子愉快的玩耍,傾心的聆聽。

父親缺席孩子的成長,掌握聊天技術,才能更好融入環境中

2、注意與孩子陪伴的質量,而非時間的長短

一個孩子取得優異的成績,20%來自於後天的努力,80%則來自於父親的引導。父親的存在能夠有效的豐富家庭的教育環境,而父親與孩子相伴的時光當中,最重要的不是時間的長短,而是陪伴的質量。

作為兩個孩子爸爸的鄧超,從未缺席過孩子的成長。只要有空,鄧超都會抽出時間陪女兒畫畫,陪孩子滑雪、騎單車、游泳……

用鄧超自己的話來講就是,真正陪伴孩子,就是和他一起玩。

電影《如父如子》當中有這樣的一段對話:

“這世上還有很多隻有我能做的工作等著我去完成,沒有時間陪伴孩子。”

“但,父親是隻有你一個人才能完成的任務啊。”

很多父親總是抱怨自己的時間少,不能花大量的時間去陪伴孩子,但事實上只要可以花一分鐘給孩子一個愛的擁抱,花幾分鐘和孩子聊一些有趣的事情,花10分鐘與孩子做遊戲、閱讀,都能夠給孩子帶來愉快的時光。

所以,父親們不妨放下自己手中的一些事物,抽出一段時間陪伴孩子,畢竟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不要給自己還有孩子的人生留下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