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消暑吃“冰”嗎

文/林樣

夏日炎炎,何以消暑?唯有空調與冰淇淋,我們今天先聊聊古人的“冰淇淋”。中國古代沒有電冰箱,到了夏天,人們也有辦法搞到“冰”吃來消暑嗎?

古人消暑吃“冰”嗎

元代劉貫道的《消暑圖》中 左下角出現了冰塊

近3000年前的《詩經·七月》中提到了這樣一句話,“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說的是冬天鑿冰搬進地窖儲藏的事,這便是古人得以在夏天用冰、吃“冰”的智慧。早在周朝,就設置有專門管理採冰、藏冰事宜的官吏,叫做“凌人”。這裡的“凌”,指的是貯存冰的地方,也稱“冰室”,如果用我們更熟悉的叫法,便是“冰窖”了。《周禮》中對凌人的工作進行了簡單的描述:“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斬冰,三其凌。”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到正月,凌人組織專人前往山中溪谷的結冰處,或河湖的冰面上鑿取冰塊。由於冰塊在儲存的過程中會逐漸融化,為了保障夏天從入伏到立秋的用冰,需要“三其凌”,即在冰窖中儲存至少三倍用量的冰。

在近年來的考古發掘中,陸續出土了幾處典型的古代冰窖遺址。位於陝西鳳翔的秦都雍城遺址,以及位於河南新鄭的鄭韓故城遺址,考古工作者都發現了“凌陰”,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冰窖。它們都是內有排水設施的地下室。位於陝西西安的長樂宮五號建築遺址,是漢長安城遺址中目前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凌室建築遺址。這是一座半地下室的漢代建築,四周有非常寬厚的夯土牆,最厚的南牆可達到5.5米,能夠起到非常好的保溫與隔熱功能。冰窖內靠牆的地方均保留了供人們儲冰、取冰時行走的迴廊通道。地面鋪磚,從南北兩側向房間中間的小水溝傾斜,以供排出冰窖內的冰在儲存過程中逐漸消融而形成的融水。這座漢代冰窖遺址距離長樂宮北部、西部的宮殿建築不遠,推測應是為這些宮殿就近供冰而建。

古人消暑吃“冰”嗎

清代的柏木冰箱

從先秦至明清,幾千年的時間裡,冬季儲納冰塊於冰窖以供來年夏天使用的習俗就這樣保留了下來。到了清代,更加規範化、制度化。直到民國時期,還能見到採冰盛況。曾經爆紅網絡的故宮冰窖餐廳,其建於乾隆年間的前身紫禁城冰窖就是這樣的用途。

有了充足的窖冰,古人自然就有了在夏日用冰、吃冰防暑降溫的習慣。春秋時期就出現了“冰鎮米酒”。《楚辭·招魂》中有一句“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是說濾去酒糟的米酒冰鎮後喝起來清涼又美味。當時的冰鎮飲品,並不是把冰塊切小以後直接放進酒水裡,而是需要用到“冰鑑”來“湃”上一段時間。“冰鑑”可以視作是當時的冰箱。使用時,將冰塊置入鑑內,再將盛裝了酒水或瓜果的銅缶放入其中。不過這種享受非常奢侈。《唐摭言》中提到“蒯人為商而賣冰於市”,說明唐朝的時候,市集中就已經出現了賣冰的商人。根據《雲仙散錄》的說法,“長安冰雪,至夏則價等金璧”,當時夏天用冰昂貴,平常人家恐怕消費不起。

古人消暑吃“冰”嗎

唐代章懷太子墓壁畫上 侍女的手中捧著裝飾了花朵與彩樹的“酥山”

唐代出現了一種非常流行的冰食,名為“酥山”。其中,“酥”是一種奶製品。唐代詩人王泠然寫道,“味兼金房之蜜,勢盡美人之情。素手淋瀝而象起,玄冬涸沍而體成”,記下了酥山的具體制作方法,需要將蜜糖淋到碎冰上,冷凝成小山的模樣。在唐代章懷太子墓壁畫的“侍女圖”中,可以看到侍女的手中所捧著的,正是裝飾了花朵與彩樹的“酥山”。

到了宋朝,冰食的普及度更甚從前,市井中出現了相當數量的飲品鋪子,名為“飲子”。在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畫面裡出現了一家叫作“香飲子”的店面與招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賣飲子的店跟如今市面上琳琅滿目的奶茶店倒是異曲同工。根據《東京夢華錄》中“州橋夜市”一節的記載,當時北宋的都城汴梁就有“冰雪冷元子”跟“甘草冰雪涼水”,一聽名字就知道是清涼的冰食。“是月時物,巷陌路口,橋門市井,皆賣……冰雪、涼水、荔枝膏,皆用清布傘當街列床凳堆垛……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鮓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足以可見冰食受歡迎程度有多高。南宋詩人楊萬里曾描繪盛夏六月賣冰消暑的場景:“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金人元好問也在《續夷堅志》中記錄了一種叫做“珠子冰”的冰食,“臨洮城外洮水,冬月結小冰子如芡實……洮城中富人收貯。盛夏以蜜漿調之,如真珠粉然”,就像珍珠冰圓一樣。

古人消暑吃“冰”嗎

《清明上河圖》中的“香飲子”招牌

到了元代,出現了一種跟現在的冰淇淋非常相似的冰食,是用冰與牛奶、果汁調製而成的,叫做“冰酪”。

《燕京歲時記》記載了清代的“水烏他”,也是一種跟現代冰淇淋很接近的冰食,“以酥酪合糖為之,於天氣極寒時,乘夜造出,潔白如霜,食之口中有如嚼雪,真北方之奇味也,其制有梅花、方勝諸式,以匣盛之”。

翻閱古畫、典籍我們才發現,原來古時候也有各色美味的冰食以供消夏解暑,為了這份可口的“夏季限定”,祖先們絞盡腦汁儲存冬冰,這些生活中的智慧讓人們在千年之前便體會到了酷暑時節吃“冰”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