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朝陽路11號院裡故事多

照全省統一安排,我市利用三年時間完成全市1064個老舊小區改造。從2018年起,連續三年把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列入全市20項民心工程和10件民生實事。按照計劃,2020年,將完成319個老舊小區改造。

政策落地,老小區舊貌換新顏,也就有了朝陽路11號院的故事……


邯鄲朝陽路11號院裡故事多

健身有去處

朝陽路11號院共有10棟樓,小區住戶以老年人居多,現有居民396戶,1039人。9月28日早晨,邯報融媒體記者騎車趕到這裡,看到藍瓦飛簷的臨街小樓依次排列;院內車來車往,井然有序;黨建活動室、小遊園、健身廣場、娛樂活動室等一應俱全。

7時40分,健身廣場聚集了不少居民,他們或藉助嶄新的器械活動身體,或甩手蹬腿,一派熱鬧景象。孩童們也不閒著,盪鞦韆、坐滑梯,玩得不亦樂乎。

遠處,6個老人圍坐一桌,全神貫注地打撲克牌。他們花白的頭髮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格外引人注目。記者走過去拍了多張照片,可幾個老人玩得很投入,居然絲毫沒有察覺。

一位女士鍛鍊完身體,收拾起長凳上的水壺和外套準備離開。她叫王春蘭,今年72歲,精神頭十足,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小得多。她說,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老舊小區的改造,讓她有了堅持鍛鍊的地方。

王春蘭回憶,她於1980年入住朝陽路11號院至今,見證了小區的鉅變。“這裡過去灰塵漫天飛揚,路燈不亮,道路坑坑窪窪,野草橫生,蒼蠅蚊子追著人叮咬,根本沒有健身器材,只有垃圾山和違章建築。院裡時不時就會多出一個小房來,樓宇間的飛線,密密麻麻,就像蜘蛛網。颳風下雨天,經常有閃著火花的電線脫落下來,嚇得居民不敢出門。看到別人能在小區鍛鍊身體,我可羨慕了。”

經過此次升級改造,樓宇間的飛線、違章建築、垃圾山消失了,荒草地變成了小遊園和健身廣場,居民獲得美麗環境的同時,也體會到健身的快樂。

開心晨練

王春蘭說,如今,每天早晨7點半到健身廣場鍛鍊上1個多小時,已經成為許多人的生活習慣。大家在一起健身,聊聊天,說說笑笑,不但鍛鍊了身體還愉悅了心情,晨練時刻就是大家的開心一刻。

“論口才,誰也比不了我們的王大姐。”另一位姓朱的男士評價王春蘭說,王大姐退休前在機關負責文字工作,平常愛寫文章,她根據身邊見聞編寫了很多朗朗上口的打油詩,沒事就唸給大家聽,令人印象深刻。這時,一旁晨練的人們提議王春蘭說上一段。

“說什麼呢?”記者提議講講小區的變化。沒想到王春蘭張口就來:“黨和政府重民生,小區改造上日程。政府居民共出資,陳舊設施得更新。智能門禁和監控,竊賊不敢再光顧。白天放心出門去,夜晚睡覺也安心。美化綠化檔次上,院落美觀又漂亮。健身器材進小區,男女老少都歡喜。運動四肢盪鞦韆,不出小區能鍛鍊。說起小區變化大,大家伸出拇指誇。小區管理靠大家,齊心協力愛護她。”

話音剛落,掌聲四起。記者感覺晨練時刻不僅是他們的開心一刻,也是學習園地。


邯鄲朝陽路11號院裡故事多

智慧保平安

“朝陽路11號院的居民享受著健身便利,鍛煉出了好身體。”礦建社區黨支部書記霍豔告訴記者,院裡60歲以上的居民達到30%以上,他們身體可棒了。為了防止老人發生意外,他們社區引進智慧物業管理系統,對這個院的48個攝像頭進行更換升級,使其具備高清攝像和人臉抓拍功能,由社區大數據中心集中管理,能時刻關注院裡60歲以上老人和鰥寡孤獨者的行蹤,他們一旦出現意外,社區工作人員能第一時間發現並提供救助。

霍豔說,不久前,該智慧系統的大數據中心就成功監控到了該院一名姓張的老太太行蹤出現異常。老人已經70多歲了,性格孤僻,不愛與人交流,但每天早上6時許,她會準時到樓下鍛鍊。最近連著5天,所有監控錄像裡都沒有她的行蹤,大數據中心自動報警。社區工作人員馬上聯繫老人,原來是她被兒子接走了。雖然虛驚一場,但說明這套智慧系統在保護老人安危方面是能發揮積極作用的。

“不僅僅是關注老人安危,該智慧系統還能破案。”霍豔說,作為老舊小區,以前朝陽路11號院的治安差,小偷經常來光顧,自行車、電瓶和錢財失竊的案件時有發生。現在該智慧系統通過智能AI門禁、視頻監控、車輛道閘、物聯網感知等功能,構成人過留“臉”、車過留“牌”、物動留“痕”的數字化社區防線,讓小區的安全防範能力提升。另外,這套系統還能配合警方破案。

霍豔回憶,8月初的一天,朝陽路11號院一位居民停放在樓下的自行車丟失,他馬上打110報警。民警到來後,調看社區智慧系統的監控錄像,鎖定犯罪嫌疑人行蹤,成功找回失竊的自行車。

有人高空拋物,監控一查便知;汽車亂停亂放,保安立刻前來制止……一套智慧系統,給老舊小區添加了“超級大腦”,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多了一份保障。

鄰里和諧

“老舊小區改造,讓鄰里關係發生變化。”霍豔說,朝陽路11號院原來分屬市城建局、市外貿局等5個單位,可算是個大雜院。經過40餘年時間,院裡人員不斷流動,人員構成變得更加複雜,鄰里關係冷漠,經常因“雞毛蒜皮”事爭吵。小區改造後,開啟黨建管理新模式,通過黨組織搭建平臺,以樓棟為單元,引領廣大居民熱心公益,互相幫助,鄰里關係變得越來越和睦。記者從這裡居民的口中,聽到不少溫馨故事。

不久前的一個夜晚,3號樓的王春蘭家電燈壞了。她和老伴都是70多歲的人,修電燈成了力所不及的事。王春蘭抱著試試看的心理,通過社區微信群,向大家求助。只過了5分鐘,樓下鄰居小劉就上門來幫忙。王春蘭說,“小劉是個電工,他打著手電筒,很快就修好了電燈。我們沒來得及說聲‘謝謝’,小劉就悄然離去。”

9月25日下大雨,院內多個煤房頂出現積水現象。老人們想盡快把積水清掃掉,可他們年歲大,不敢上房頂。他們的求助信息發到小區微信群,院裡的小夥子們走出家門,拿上掃帚,紛紛爬上煤房頂清掃積水。

不只是年輕人在行動,老人們也加入公益隊伍。他們承擔起院內衛生死角的清掃工作。下雨天,一些老人會把樓道口、屋簷下的積水清掃乾淨,方便大家進出樓道。還有一些老人也改掉在樓道里亂堆廢品的習慣。

如今,朝陽路11號院的居民都爭著獻愛心幫助別人,過去再難處的關係也慢慢化解開,變得融洽如春了。

老舊小區改造,讓朝陽路11號院裡的溫馨故事還在繼續。今年,我市計劃對全市319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截至7月底,已全部開工,力爭10月底前全部完成。這項工程將惠及我市幾十萬百姓,相信他們在享受安居生活的同時,鄰里間也會上演同樣的溫馨故事。

邯報融媒體記者 劉昆/文 邱勇慧/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