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光緒二十六年的1900年,積弱已久的清廷,在義和團運動發生後,八國聯軍藉機侵華,當年8月14日,聯軍攻打北京城,慈禧與光緒帝攜王公大臣次晨倉皇西逃,自此紫禁城的城門大開,被八國聯軍攻佔後大肆搶掠,眾多文物損失慘重。
北京城破後,八國軍隊劃地分片而治,其中日軍攻破的是朝陽門,所以日本軍隊拿到朝陽門以北和德勝門以東的紫禁城外,佔領了紫禁城。
次年1901年的7月12日,時年34歲的日本建築史專家伊東忠太來到了北京,他是一位極為推崇中國建築的日本人,始終堅信日本的古建築來源於中華傳統建築,後來被尊為日本建築之父。
但那時的中國被西方看輕,曾經一位考察過中國的英國學者說中國建築缺少文化沒什麼價值,伊東中太聽聞後,說此人只見貓卻未見虎,目光短淺不值得辯駁。
此次來華,伊東藉著為日本皇太子居住的東宮御所進行裝飾這個緣由,來考察北京紫禁城,以建築研究的角度,採取攝影與測繪相結合,幾乎將紫禁城拍了底朝天,從而留下了這些珍貴的資料,整個測攝過程都有他親自主導,指揮攝影師進行拍攝,拍好後的照片他親自撰文,每張照片都進行詳細的文字解說。
而擔當攝影的小川一真,是一位留學美國學到珂羅版印刷術和幹版製造法的攝影師,兩強結合,彷彿是上天抽空在八國侵華這個時間檔口,專為故宮留下最真實的原貌場景,因為故宮的很多地方在此後的軍閥混戰,民國初建,戰爭洗禮以及社會變革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改變和破壞。
考察30天后,日本伊勢神宮漏雨,伊東忠太匆匆回國,考察見聞使他對中國建築文化的瞭解更加深入,後來寫了一些關於中國建築史的著作。
天安門前華表
照片的拍攝角度應該是在長安街由東向西看,西面遠處的門應該就是長安右門,今已不存;華表的位置在擴展長安街是也有改動。
午門
庚子年的午門廣場已是徒有虛名的禁地。城門虛掩,洋兵橫行其間。城樓上多數窗扇無存,南北可向望。東雁翅樓屋脊及正面城樓二層簷,有破損痕跡,應為美軍攻打天安門的流彈炮火所致。城樓雉堞上草樹茂盛,城樓下東側有成堆的垃圾,有一輛汽車停放?垃圾堆旁的的那顆野生雜樹,從樹冠和高度來推算,至少有五年的樹齡。
午門北面
御路中間的中國人頭戴涼帽,著長衫,從裝束上看應是宮中服務的太監。
太和門
從午門城樓北望,俯瞰整個太和門廣場。
太和殿廣場
太和殿前的日晷
臺階站的人,應該是為伊東忠太、小川一真所僱用的雜役,後面的建築是體仁閣。
太和殿
如今的太和殿即依此為範本而恢復原狀,只是殿外匾額少了滿文。
太和殿內木製金漆臺座
臺座南、東、西有階梯,四周有欄杆。從照片中看出這座世人心目中的的“聖殿”內部並不整潔,地毯不平整,且包邊已經破爛;須彌臺腳與東側欄杆交接處有一破損的花欞窗構件,此樣式構件只在太和殿前後門扇上才有。此時的太和殿依然是皇權的象徵,但皇家的威嚴已蕩然無存。
太和殿內金漆盤龍柱
小川一真在拍攝時,未顯示建築構件的粗大,讓一在場的中國人張雙臂抱住龍柱以作參照。照片中的人一身短打扮,手的骨節粗壯,應為從事體力勞動的人。盤龍柱上的瀝粉比現在看到的更突出、線條也更遒勁。
乾清門
正在做記錄的應該是這次考察的主角——建築師伊東忠太。可摺疊的三角帆布凳是一百年前頂級的時尚用品,臺階上的長桌,隱約可見陳有茶碗。經過一春一夏的風雨,窗紙已破敗。
乾清宮
乾清宮東西兩廡廊簷下可見各種生活用品,推想應該是有人居住使用。照片左下角可以看見桌上擺放的銅茶壺、帶盞的茶碗。
乾清宮東側臺階
乾清宮御路石雕
乾清宮內寶座
乾清宮東側紫檀雕龍大鏡
乾清宮西側紫檀龍櫃
交泰殿東側 交泰殿東側的門簾破敗不堪;臺階下的裙房屋頂雜草叢生,與人等高處的窗紙多被捅破。
交泰殿 小川一真在拍攝時將存放“二十五寶璽”的匣盒罩布全部打開。地臺前緣的包邊有破損。
交泰殿內銅壺滴漏
坤寧宮西半部
窗戶紙糊在外,本來是為了應對關外常有的暴風雪而養成的習俗,不想卻和騎馬射箭被一起帶進了紫禁城。
坤寧宮的東簷角
隔扇門上有簾,東暖閣作為皇帝大婚的洞房,終清一朝只用過四次,每次也只有三天。
坤寧宮西夾道
隔扇門上有高卷的門簾,門旁有唧筒,這是清代宮中普遍使用的消防器具,山牆下有木製燭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