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麼變自律的?

一、什麼是自律

自律,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它也指不受外界約束和情感支配,據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頒佈的道德規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則。

有計劃的生活

變得自律。首先,你得有個目標(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不是複製別人的,這點很重要)。然後根據這個目標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計劃一定要具體列個清單,具體到每天需要做什麼,什麼時候做,怎麼做。

沒有目標和計劃,每天都不知道要做什麼。談何自律?

有些人的自律之所以是假的,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明確的目標,他們之所以給自己制定了很多計劃,只是因為感覺人就應該努力,不努力就是墮落

有了目標和計劃,但人執行力有限,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阻力(不可抗因素暫不考慮)。所有這些阻力匯合起來最終變成一種感覺:不想做。這時候,要用理性(想法)戰勝感性(感覺),自我調節使行為重新趨向目標和計劃,這就是自律。

二、習慣與自律的關係

根據以上定義,可以看出自律≠好習慣。律作動詞是約束的意思,只有行為出現偏差才需要約束。養成良好的習慣,即,使行為自動化,當然很好,但不是自律,而是要靠自律直到養成好習慣。

無論做什麼事,無論考研還是工作,人活在世,要有目標

很多時候,我們沒法堅持某個習慣,是因為沒有給自己訂好目標。

當你有了真正想要的目標,才會毫無顧忌,釋放出所有力量。

三、目標—執行—反饋的正向循環

也許你會說,目標也設定了,也進行了每個階段的分解了,但還是無法長期堅持,怎麼辦?

1、你的目標設定得過高,你現階段沒有辦法完成,或者完成起來非常痛苦

《蜥蜴腦法則》這本書中提到:我們每個人的大腦當中,其實都有一個內在蜥蜴的存在。

它脫離於我們的意識之外,被稱為無意識思維繫統。

而這個無意識思維繫統,總是傾向於得到快樂,避免痛苦

最好的辦法不是痛苦咬牙,而是把目標調整得相對合理。

2、你完成這個小目標過後,自己沒有任何反饋

當你完成一個小目標過後,常常會覺得:自己沒什麼實質性的突破。

這樣反反覆覆,很多人就堅持不了多久。

其實這是因為:我們完成小目標後,沒有得到即時的反饋。

總之就是:不管目標完成與否,都設定一個反饋,獎罰分明。

這樣做的一個好處就是:不斷完成目標,會帶給你的持續的獎勵,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你會開始把完成目標,的成一種習慣性動作。

四、運用承諾和一致原理

《影響力》是一本心理學的著作,裡面提到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

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的願望,一旦我們做出來一個選擇,或者採取了某種立場,我們立刻就會碰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按照承諾說的那樣去做,在這樣的壓力下,我們會想方設法的以行動證明自己先前的決定是正確的。

簡單一點就是說:我們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如果沒有做到就會萬分痛苦。

最後,養成習慣性自律,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你要明白自己要什麼,就能找到自己的賽道。到那個時候,不用別人提醒你,相信你也會為了具體的目標而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