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獨家專訪林鄭月娥:期待深圳未來發展 港深合作大有可為

文/秦玥

【直新聞按】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服務香港市民恰好也滿40個年頭,是香港家喻戶曉的“林太”。當深圳衛視&直新聞駐港記者秦玥開始這場專訪時,林太最先談到了一個多月前投入使用的蓮塘/香園圍口岸,這是她在擔任香港特區發展局局長任內親自主導的一個重要項目。緣分妙不可言,林太的行政經歷與深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過河”是這場專訪貫穿始終的關鍵詞。深圳香港一河之隔,這條河便是流淌在深港兩地間的深圳河,一條蜿蜒的深圳河見證了香港與深圳的共同成長。如今,深圳河的北岸是深圳羅湖區福田區繁華的天際線,南岸則是香港新界北鬱鬱蔥蔥的郊外山野。落馬洲河套地區深港發展政策的“破格出臺”,規劃中的皇崗口岸升級重建,深港一小時生活圈,兩地不斷加速的合作,也被靜靜流淌的深圳河看在眼中。


今後,如何將兩座在中國都具有特別意義的城市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離不開“過河”二字。專訪中,林太談到了資金的“過河”與人才的“過河”,她強調兩地在新經濟、科創、醫療、教育等領域的合作“有著大量的機遇”。這顯然與黨中央國務院在深圳經濟特區“四十正當時”的關鍵節點釋放的重大利好政策,形成呼應。


對於坊間熱衷談論的“深圳在GDP等經濟指標上反超香港”話題,林太毫不避諱。她說,不是很介意人們總是說深圳本地生產總值已經超過香港,因為她對香港的競爭力有信心,也對兩地良性競爭和深度合作抱有期待。“有些香港和內地其他城市沒能做到的事情,能不能先和深圳結合做到呢?”她認為,中央給予深圳特區先行先試、突破性創新的政策,能夠讓香港和深圳的合作在全新的臺階中進行。


“一國兩制”同樣是這場專訪的高頻關鍵詞。林太坦承“在香港做事真是困難的”,這樣的困難一方面源自香港在被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一系列民生問題,也同樣源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大環境給香港帶來的直接影響。香港如何直面挑戰,如何走出困境,深港合作又如何能成為一劑“解藥”,林太暢所欲言。


她特別提及受到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都在轉變,“由西邊向東邊移”趨勢明顯,中國經濟增長恢復迅速。在此背景之下,港深創新走廊吸引力強、機會大,只要抓緊時間,香港就“不會丟失機會”。


此刻已經入秋,新冠疫情復燃的挑戰無法令人忽視。面對“深港何時恢復通關”的輿論關切,更是民眾關切,林太給出了她的思考與答案。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深圳河見證了兩座“特區”波瀾壯闊的歷史,可以預見,香港的發展命運將越發緊密地與一河之隔的深圳聯繫在一起。不管是40歲的經濟特區深圳,還是20歲出頭的特別行政區香港,都正是奮進的青春時節。


“唱出你的熱情,伸出你雙手,讓我擁抱著你的夢,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讓我們的笑容,充滿著青春的驕傲,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 。

全文|獨家專訪林鄭月娥:期待深圳未來發展 港深合作大有可為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接受深圳衛視&直新聞駐港記者秦玥專訪

訪談摘要

談香港GDP被深圳反超:對香港有信心 期待深港合作上新臺階

我不是很介意人們總是說深圳本地生產總值已經爬到香港頭上了,因為深圳人口土地比我們豐富。但是未來的發展,也希望中央會繼續給深圳特區一些先立先設、突破性、創新的政策,令到香港和深圳的合作,可以在全新的平臺中進行。

我對香港的人和企業都有信心,他們的競爭力是強的,適應能力也不差。只是因為香港目前的發展有些掣肘,我剛才說過,土地是個很大的制約。另一方面當然是我們的政治環境比較複雜,遠比深圳要複雜。而且我們很受外面環境的影響。

香港的優勢是源自於“一國兩制”,而中央對於“一國兩制”這個政策是堅定不移的。所以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和深圳應該找一些可以更加豐富“一國兩制”,也能令深圳發展更加好的契機,我覺得這些契機是存在的。


談落馬洲河套地區:深圳市下了大力氣支持

這個落馬洲河套區,是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找到一個方案,可以善用這一片大概不多過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也不是很大,一平方公里。在這裡我也是很感謝深圳市領導以一個破格的思維,令停滯許久、談不妥的港深的問題,有一個突破。這位領導就是現在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先生,當時他是深圳市市委書記。他同意將地權、業權交給香港,由香港發展。但這個項目,大家都同意應該是兩地都能受惠的。所以現在打造的是一個港深創新科技園。


談後疫情後全球經濟:中國經濟增長好 深港創新合作吸引力強

現在可能全球經濟都在轉變,很多都是由西邊向東邊移,因為大家都看到,大家都受到疫情影響的時候,唯一一個地方有這麼好的經濟增長,就是我們的國家。所以當這些科研機構,想來亞洲區這邊落戶,其實在港深這個創新走廊裡做,是對於香港和深圳都有利的。怎樣能夠加強港深兩地在科研方面的吸引力,時間就很緊要了。


談施政報告與重振香港經濟:加強深港合作,共創國際科技中心

經歷了大半年的疫情,令各行各業大受打擊,香港的經濟今年預期也會收縮6%到8%。所以首先要恢復的是對於香港經濟前景的信心,就是說我們的經濟可以反彈的。而老實說,經濟要復甦,是離不開和內地的融合的。我就有信心通過我們和深圳的共同合作,下一階段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國際科技中心。


談青年工作:讓我們的年輕一代更加掌握“一國兩制”

香港近年出現了一股風氣,就是過分強調本土文化,而且有一些排斥內地、排斥內地人,但我覺得這些都是少部分人。但這些少部分人士的行為往往就透過社交媒體或者報道擴大了,所以令內地人有些不舒服,就是為何大家都在一個國家裡,他過來(香港)旅遊,會受到一些不禮貌地對待。我相信慢慢通過時間,是可以扭轉過來的。當然主要的工作是在香港這邊,我們要穩定局面,然後要透過公眾教育、學校教育,讓我們的年輕一代更加掌握“一國兩制”,更加知道怎樣是對自身發展最有利的。

以下是專訪全文


秦玥:林太,您1980年加入政府工作,到現在剛好也有40年了。8月26日您出席蓮塘/香園圍口岸的儀式,當時我們站在香港口岸這邊採訪十分感慨。這個項目是您擔任發展局局長的時候,作為港方組長來負責的嗎?


林鄭月娥:近十年,我和深圳的合作非常緊密。我從2007年到2012年擔任特區發展局局長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港深邊境區的發展。起碼有幾個大項目,一個當然是口岸,當時希望建設連接深圳和香港東部一個新口岸。當時東邊的口岸已經建了很久了,服務設施不是很好,所以當時大家都想建一個新的口岸,就是現在的蓮塘/香園圍口岸。


另一個項目當然是現在很多人講的落馬洲河套區這一片這麼有歷史價值的土地了。經歷了幾年的討論,在2016年底,確定交給香港建設一個港深創新科技園。第三個項目比較少談,就是大家一起來治理深圳河。因為我們是一河兩岸的城市,所以深圳河無論是在汙染或者是排水方面有問題的話,就對兩岸的城市和市民都有影響。所以我們由迴歸前就一直在做深圳河的治理,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做下來的,到現在,大致上是完成了深圳河的治理。這些項目當時都是由發展局負責的,所以我和深圳在基建方面的合作是非常緊密的。


到我擔任政務司司長期間,我們有個高層的深港合作會議,我就直接在這個高層合作裡面擔任香港一方的主席,對口就是深圳市市長,大家暢所欲言,不只是基建方面,在金融、商務,甚至是我特別關心的文化、創意產業、教育、醫療,都會在高層會議中討論。


當然現在我做行政長官,特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內,港深合作我相信是更加大有可為。

全文|獨家專訪林鄭月娥:期待深圳未來發展 港深合作大有可為

深港落馬洲河套地區(白圈處)

秦玥:其實現在來看深圳河兩岸,深圳一邊高樓大廈,像是福田CBD發展得很好,但深圳河的香港一側一直都是比較荒蕪的,您作為特區行政長官,會不會考慮未來新界北部一帶區域的發展藍圖?


林鄭月娥:現在的用地情況是有歷史原因的。以前我們說的香港主要是指港島,由市區開始發展。香港北部是一個偏遠的地方,所以就沒有開發這些地方,甚至是把一些在市區不是很受歡迎的設施擺在了北區。深圳剛好相反,深圳改革開放的時候,就是看中它離香港近,所以它的發展就是從深圳河以北開始,所以就形成了現在這麼大的落差。


但是我覺得,隨著一段時間之後,這種發展也會有個變化。因為香港現在需要更多的土地,所以現在我們手頭上正在進行的開發計劃,大部分都在新界北區,無論是粉嶺、上水、古洞、打鼓嶺,這些都在新界北區。所以往後應該逐漸會見到,在深圳河以南的香港區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市民在這居住,也會有商業活動的。


不過有一片地方,我覺得港深兩地政府都要很珍惜保護的,就是溼地。在香港這邊有一個受到保護的國際級的溼地,深圳那邊也有紅樹林這些地方。所以我想兩地政府在同時發展的期間,都應該重視保育。


秦玥:今年是深圳特區成立40週年,您之前也講到,不同階段的深港合作有不同的發展,如果是站在香港的角度看深圳特區,在不同階段的合作當中,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件?


林鄭月娥:我想最早期的時候,國家設立深圳經濟特區也是因為看到深圳臨近香港。香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經發展得不錯了,但是香港在那時候的發展已經面臨了土地和人力的瓶頸。所以深港互惠的基礎是很大的。早期港深的合作主要是香港商人到深圳投資,因為深圳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力的供應。到了後期,深圳發展得很好,金融業、先進的製造業,到今日,深圳成為了全球知名的科創城市,所以我覺得到下一階段,港深合作應該是朝著“新經濟”這個方向發展,包括創新科技、創意文化、設計方面的發展,因為深圳也是“設計之都”,那香港在設計業方面,近年來特區政府也是大力推動的。


秦玥:國家出臺大力支持深圳發展的政策,而深圳GDP也超越了香港,有人就說深圳會不會取代香港。您怎麼看這些言論?


林鄭月娥:香港的優勢是源自於“一國兩制”,而中央對於“一國兩制”這個政策是堅定不移的。所以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和深圳應該找一些可以更加豐富“一國兩制”,也能令深圳發展更加好的契機。我覺得這些契機是存在的。譬如由於香港在基本法保障之下,我們有資金進出的自由、貨幣兌換的自由、有跟國際接軌的法律系統、也有大量專業服務人才。這些可以和深圳現在擁有的科創的能力、先進的製造業來做一個配套。所以我覺得,港深之間未必有一個直接的競爭。但有時候說到某些特定的工作,企業與企業之間會不會有些競爭?或者專業人士之間會不會有競爭?我覺得這些是無可避免、甚至是健康的。我也不期望所有香港企業或者專業人士去深圳工作一定要有特別優惠,因為大家是在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中開拓自己的事業。


不過我對香港的人和企業都有信心,他們的競爭力很強,適應能力也不差。只是因為香港目前的發展有些掣肘,我剛才說過,土地是個很大的制約。另一方面當然是我們的政治環境比較複雜,遠比深圳要複雜。而且我們很受外面環境的影響。所以在這一方面,如果有更大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給一些個人、企業,特別是青年人,如果他們願意去一個有更大潛力的市場發展,這個我們特區政府一定是歡迎的。

全文|獨家專訪林鄭月娥:期待深圳未來發展 港深合作大有可為

秦玥:現在深圳也有土地瓶頸問題。大家也都期待領導人到深圳後的重要講話會帶出哪些訊息。在您看來,國家對於深圳的支持政策,有哪些是香港樂見的、能夠互相帶動港深發展、甚至帶動整個大灣區發展的呢?


林鄭月娥:首先在粵港澳大灣區裡,香港和深圳是兩個最緊密的城市。一方面我們歷史上聯繫得好,二來人文交往方面也很緊密。現在有不少香港人是住在深圳,在香港工作的。第三方面,到今日為止,香港仍然是深圳最大的外資來源地,有超過8萬家香港企業在深圳發展。所以再放入到有七千萬人口、經濟增長非常蓬勃的粵港大灣區之內,應該是兩個城市共同發揮各自的潛力,來做大我們的經濟體量。所以我不是很介意人們總是說深圳本地生產總值已經爬到香港頭上了,因為畢竟深圳人口土地比我們豐富。


但是未來的發展,我們也希望中央會繼續給深圳特區一些先行先試、突破性、創新的政策,令香港和深圳的合作,可以在全新的平臺中進行。

有些香港和內地其它省市沒能做到的事情,能不能先和深圳結合做到呢?那這個範圍就很廣泛了,包括金融、商務或者法律服務,甚至我們的一些專業人才,希望能夠豁免他們需要重新考核才能提供服務(的限制),這些我都希望可以在深圳,包括前海,因為前海是一個現代服務業的區域,能夠做到的。


秦玥:如果具體一點地說深港融合方面,比如我們之前講的“一小時生活圈”等民生服務,在如今的基礎上還有哪些方面是未來可以再深化的?


林鄭月娥:現在香港和深圳已經可以做到“一小時生活圈”了,現在是很快的了,特別是有了廣深港高鐵。當然因為疫情的關係,這條這麼好的高鐵停運了一段時間。但是我相信一個這麼重要的基建,是可以持久地發揮作用的。現在香港到福田、深圳北,比香港島到新界地區還近。


所以在基建方面,現在的重點是我們希望優化口岸。我剛才講了,藉助蓮塘香園圍口岸的開通,我們很願意配合深圳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佈局,所以將一些貨運分配至東西兩個口岸,讓中間的口岸在這幾年可以提升和優化。我知道深圳已經在積極推動皇崗口岸的重建,香港特區政府也很願意參與。有了好的基建之後,能不能有政策讓人流更加便捷?這個當然我們會再考慮,尤其是現在有這麼多科技能夠配合得到,令兩地市民出入更加方便。


剛才你提到教育,如果要做好科創,其實教育是一個很重要的配套。這方面容許我講一句,優勢是在香港。我們有很好的大學,其中有四、五間是在世界百強大學中的,而且其中有幾間大學的科研能力很強,特別是一些基本研究。但欠缺的是在於如何將這些在實驗室、在大學裡的基礎研究轉化成為對民生、經濟有利的商業服務、商業產品,這就需要有一個像深圳這樣有能力去做先進製造的城市。所以這兩個結合在一起,我覺得港深去建設一個國際級的創新科技中心,真的是指日可待。不過當然也要有中央的政策。譬如我們說很想做生物科技的研究和研發,但是兩地有兩套不同的註冊政策和法律,所以怎樣用一個創新的方法可以讓大家在各自的法律政策之下,讓做生物科技、醫療創新的人員能夠更加緊密合作,這個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的。


但是無論如何,現在起碼在深圳,甚至是整個大灣區其它的內地城市,我都鼓勵香港的高等院校可以考慮設立校園,這樣可以給我們更多的機會,可以將香港有優勢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深圳、在大灣區發展。現在香港中文大學在深圳有分校,而這個校園也是當時我和汪洋書記一起動土的。短短七八年間,據我所知,已經成為內地高考生非常向往考進去的一間內地大學。所以如果能夠多幾間這樣的香港的大學在大灣區設立分校的話,我覺得是非常有裨益的。


另一方面,香港大學有一間深圳的醫院,這間深圳的醫院能不能進一步成為一間支持香港大學醫學院的教學醫院,這個也是大家可以探討的,我知道香港大學也正在研究相關方面。所以在教育、科創或者是科研的轉化方面,其實深港之間還有大量的合作機遇。

全文|獨家專訪林鄭月娥:期待深圳未來發展 港深合作大有可為

秦玥:落馬洲河套地區預計會在六年之後建成。這個河套地區也是您任發展局局長時其中一個項目,您覺得發展的效率可以嗎?對於香港和深圳有什麼實際好處?


林鄭月娥:這個落馬洲河套區是大家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找到的一個方案,可以善用這一片大概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也不是很大,一平方公里。在這裡我很感謝深圳市領導以一個破格的思維,令停滯許久、一直談不妥的港深問題出現了一個突破。這位領導就是現任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先生,當時他是深圳的市委書記,他同意將地權、業權交給香港,由香港發展,但大家都同意這個項目應該是兩地都能從中受惠的,所以現在打造的是一個港深創新科技園。


其實香港做工程的效率很高,但是我們有很多前期工作,包括很多規劃工作、還有很多環保評估的工作,特別是因為這一片土地是深圳河治理出來的河套區,所以前期工作花了些時間。

現在我們估計,希望可以在兩年後交出第一批土地來建樓房,所以再過兩年就可以入住。當然我也希望可以快一點,因為現在有不少的科研機構或者是公司,都對這個落馬洲河套區的創新科技園有興趣,但要幾年之後才能有地方給他們用。所以如果在這期間,在深圳那邊有一個園區可以先給他們落戶,那就很有利了,我們就不會失去機會,因為現在可能全球經濟都在轉變,很多都是由西邊向東邊移。大家都看到,在全球都受到疫情影響的時候,唯一一個地方有這麼好的經濟增長,就是我們的國家。所以當這些科研機構想來亞洲區特別是到我們國家來落戶的話,如果選擇在港深這個創新走廊裡做,是對香港和深圳都有利的。


所以怎樣能夠加強港深兩地在科研方面的吸引力?時間就很緊迫了。所以我也會和深圳市共同研究這個課題。

全文|獨家專訪林鄭月娥:期待深圳未來發展 港深合作大有可為

2017年8月31日,林鄭月娥率隊考察深圳前海,與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共同種下一棵紅花紫荊樹,象徵深港合作共創繁榮。


秦玥:那如果想要吸引更多世界公司或者年輕的有潛力的公司入住這個園區,香港這邊有沒有什麼進一步的優惠政策,您可以先透露一下嗎?


林鄭月娥:近幾年其實我們在科創方面真是推出了很多政策,也投入了很多資源。以政策來說,我們有一個特別為了引進科創人才的入境政策,是比其它外地人入境香港工作要寬鬆一點的,程序也很精簡,是鼓勵一些想引進海內外人才的企業、可以先向我們申請拿到一個配額,然後這些企業就可以按照條件去找人,接著請人來香港的話,我們就會給他發工作簽證,這個就是一個政策。


另一方面,現在我們的科學園內有很多的政策來協助初創企業孵化。在大學裡面有很多科研項目,有些傑出的學人項目,我們也在資助一些科創企業,可以聘用博士後生來參加工作。但這一大擔子工作,我希望往後可以“過河”,就是說不應該只在香港有這些優惠政策,這些優惠政策也可以在廣深創新走廊裡有效。


那資源方面更加不用講,我由三年前上任到現在,承諾投入科創的資源高達一千億港元。所以在錢和政策都有的情況下,現在最缺就是人才,在香港還有部分欠缺的是土地。那麼由香港和深圳聯手把大家的政策組合在一起,共同推廣、共同吸引海外或者內地其它省市的人才,匯聚在這一片地區裡,我覺得是很有吸引力的,也是我現在在和深圳市探討的。


秦玥:香港人才的競爭力很強,不過剛剛林太您也講過,香港這幾年社會比較動盪,政治遠遠比深圳複雜,政經因素會不會影響香港與大灣區其它城市的融合產生一些阻力?


林鄭月娥:香港近年出現了一股風氣,就是過分強調本土文化,而且有一些排斥內地、排斥內地人,但我覺得這些都是少部分人。但這些少部分人士的行為往往就透過社交媒體或者報道擴大了,所以令內地人有些不舒服,就是為何大家都在一個國家裡,他來(香港)旅遊,會受到一些不禮貌的對待。我相信慢慢通過時間,是可以扭轉過來的。

當然主要的工作是在香港這邊,我們要穩定局面,然後要透過公眾教育、學校教育,讓我們的年輕一代更加掌握“一國兩制”,更加知道怎樣是對自身發展最有利的。我們也需要向內地的市民做更多的宣傳推廣。其實香港仍然是一個好客之都,仍然歡迎內地的朋友。所以我也要求我們在內地要有五個辦事處,深圳不是一個辦事處、是一個聯絡點,但是在廣州我們有一個大的辦事處,在上海、成都、武漢、北京都有,這些機構在未來的日子都會做更多的推廣工作,令內地人民掌握清楚香港的情況。


但是最有效能令這些目前仍然不願意進入的年輕人進入內地,就是一定要有機會讓他們嘗試。所以我們從來沒有放棄,從來不會因為見到有一小撮人有排斥內地的心態、而減少我們為年輕人提供去內地實習、交流、工作甚至創業的機會。我們在粵港澳大灣區通過我們的青年發展基金,會資助成立一些雙創的基地。大灣區各地的城市都很支持,提供了一些寫字樓,一些場地,也給香港這些年輕人享有當地年輕人可以享有的一些優惠政策;甚至有些時候會更加好,比如人才公寓這方面。


所以久而久之,當這些年輕人看到對於自己自身事業發展的契機,就能減少他們那種抗拒感。在蓮塘口岸開通之後,我還去了福田去參觀一個創業區,裡面也有不少香港團隊,都是很年輕的、香港各個大學的畢業生,連同他們的教授在那裡創業。從這些年輕人的身上,完全看不到你剛才講的,或者我剛才說的那種現象。他們是真的看得到在這裡發展有很多機會,而且平時生活居住的環境一點都不差。有些甚至在當地結婚生子,在深圳生活。所以兩地的融合是大勢所趨。作為特區政府,當然我們要在政策上作出一些配合,也要在宣傳教育上多下一些功夫。

全文|獨家專訪林鄭月娥:期待深圳未來發展 港深合作大有可為

秦玥:林太您剛才分享的去參觀創業區,您當時和那些香港的年輕人以及教授接觸過,他們對深圳的創業環境滿不滿意?


林鄭月娥:我當日參觀,起碼都和五六個團隊聊過天。他們都很積極,很正面,覺得在那裡工作和尋找機遇是令他們相當滿意的。當然他們也會問到香港有沒有政策來幫他們這些到深圳發展的人。正如我剛才所說,我們下一步的工作是應該將香港和深圳的合作做到更加無縫的連接,現在還有一種距離感。你是香港、那邊是深圳;香港的資金在香港用,深圳的資金不可以“過河”。怎樣可以做到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都可以更加通暢無阻,能在兩地走來走去,這個我覺得是我們未來工作的方向。


秦玥:您剛才所說希望將來兩個城市儘量做到無縫合作,但其實舉個例子來說,前幾日我們講到這個大灣區投票,有些人即刻出現反彈聲音。


林鄭月娥:(笑)在香港做事真是困難的,是吧?我每次到深圳市,深圳市領導都很關心我,甚至很同情我。因為在內地說做事就做事,就能做到了,而在香港真的要用迎難而上、排除萬難的精神才能做到一件事。但是隻要為香港好,為香港市民好,特別是對香港的下一代好,這些工作都是值得做的,我們也會繼續聽社會的聲音。譬如你剛才提到的在內地的香港登記選民可以投票,這個是社會的訴求,這個是從社會上聽到的聲音。除了香港會融入內地的發展,很多政策也是鼓勵港人在內地居住一段時間,或者是讀書,如何能讓這些沒辦法在一些選舉裡面投票的港人投票?這是一個很實在的問題,是需要探索的。尤其是經過這次的疫情,沒人能想得到,近在咫尺,但是真的回不來。所以這是一個應該實際探討的問題。


秦玥:講到疫情方面,香港的健康碼準備就緒了。我們說很多港人住在深圳,往返工作。目前通關有沒有具體的日子或是通關人員的豁免清單,您有沒有相關的細節可以透露一下?


林鄭月娥:現在希望能夠恢復更多的兩地人員往返,目前主要是受制於這個強制檢疫14天的要求。你可以想象,某個人他現在可以來,但他來了就要在香港檢疫14天,他一回去又要檢疫14天,這28天就成為了無法正常往返的困難所在。


要做到兩邊都在防疫、抗疫的大前提之下,放心地豁免這14天,就有一些先決條件,第一,就是兩地疫情要穩定。深圳是很穩定的了,內地現在已經有十幾日是完全沒有本地個案的。香港很不幸,經歷了接近兩個多月的第三波疫情,最近這兩三天又有反彈的跡象,這個是我們這邊需要把疫情控制的更好。


另外就是在檢測方面,就算沒有檢疫,也一定要有核酸檢測,這才保險。在這一方面,這幾個月我們在檢測能力上大大提升了,但問題是價格還不夠大眾化,大家覺得還是很貴,所以這些工作我們還要做。反而(健康碼)的技術開發已經做好了,所以這個流程對於香港來說只要有人去申請,有個配額能夠進入內地。有了配額後他去找一個化驗所、做一個核酸檢測,核酸檢測陰性的結果要能夠經過我們衛生當局放到他的手機上,那他就可以在過關的時候拿出來作證明,就是這麼簡單。這個我們已經做好了,不過就是要等剛才說的那些條件成熟後,才可以推出。


秦玥:今年的施政報告公佈在即,未來該如何幫助香港社會提升信心?您自己未來還有哪些工作目標?


林鄭月娥:經歷了大半年的疫情,令各行各業大受打擊,香港的經濟今年預期也會收縮6%到8%,所以首先要恢復的是對於香港經濟前景的信心,換句話說我們的經濟是可以反彈的。而老實說,香港經濟要復甦,是離不開和內地融合的。一定要在中央的政策支持之下,做回我們剛才所講的兩地的人員往來、商業活動能夠恢復起來,那我們恢復經濟的可能性就高。所以在這一方面我也在爭取中央的政策,也希望香港社會趁這段時間自我增強一些能力,特別是在疫情之後的適應能力。因為疫情發生之後,對於平時做慣的一些服務模式也有一些改變,現在我們都很少面對面開會了,都是視頻開會。甚至在教學方面,也多了很多電子學習。所以要適應這個新常態,需要企業和個人都作出一些調整。特區政府會在資源上配合這些相關工作。


回顧歷史,香港經歷過多次經濟危機,每次都能化險為夷,而且之後會做得更好,從而成為現在全球的國際金融中心、商貿中心。我就有信心通過我們和深圳的共同合作,下一階段香港的目標是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全文|獨家專訪林鄭月娥:期待深圳未來發展 港深合作大有可為

[ 賀詞 ]

林鄭月娥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深圳特區是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先試區。40年來通過中央的支持和深圳市領導的大膽創新、敢做敢試,創造了一個世界級的經濟奇蹟。今年是深圳特區成立40週年,我在這裡向深圳所有仝人致以衷心的祝賀。深圳特區的發展,可以說香港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當然我們也是貢獻者、受惠者。我期望深圳特區未來的發展,香港和深圳可以繼續攜手,踏上一個新的臺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