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旅遊一週重8斤!女遊客實在沒忍住:我只是來旅遊,沒想到竟生了娃

“我只是來杭州旅遊的,沒想到竟在這裡生了娃。”

來自安徽今年24歲的李女士哭笑不得嘟囔著。足足8天的黃金週,李女士決定任性一把。堅持跟著家人自駕出遊來到風景秀美的杭城, 出門的時候已是個孕晚期37周的新手產婦。


娃生在了旅行的城市


10月6日,出遊第7天,這天上午李女士自覺胎動減少,就來到了杭州市婦產科醫院,值班醫生王晶接待了她。

“李女士出遊的這一週肯定沒有管好嘴,足足增重了八斤!
宮高40cm,胎兒腹圍39cm,胎心監護提示有胎兒宮內窘迫!
她本來血糖就不好,加上這一週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導致病情加重。”


王晶醫生說:“所幸及時來院,手術中我們發現羊水已經渾濁。寶寶出生體重有9斤,因為血糖偏低已轉入新生兒科。”


“糖媽”的節後自省時刻


像李女士一樣的孕媽媽不在少數,臨床上經常可以遇到,即使發現糖耐試驗有異常診斷了妊娠期糖尿病,還會歸結在化驗前一天吃多了,沒有把妊娠期血糖控制當回事,最終出現各種併發症 。


妊娠合併糖尿病有兩種情況:


一種為孕前糖尿病的基礎上合併妊娠,這也是大部分老百姓所理解的糖尿病;
而另一種是妊娠前糖代謝正常,妊娠期才出現的糖尿病,稱為妊娠期糖尿病(GDM)。


李女士就屬於後者。妊娠合併糖尿病對母兒均有較大危害。

1

對於孕婦來說

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風險大大增加,且有代謝紊亂、誘發酮症酸中毒、羊水過多、早產、難產等危害;

2

對於胎兒及新生兒來說

有巨大兒、胎兒窘迫、胎死宮內、胎兒畸形、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徵、新生兒低血糖等危害。


GDM患者大多能於產後恢復正常,但是如果不注意飲食調整和適量活動,與正常女性相比,未來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會升高5-10倍。


宮內的高糖環境會對子代的糖代謝產生不良影響,這種不良影響會隨子代年齡的增加而越發顯著,容易出現青少年期的糖尿病。


有文獻報道GDM孕婦其子代在20歲時患2型糖尿病的累積風險接近15%,24歲時增加到30%以上,進入成年期以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謝綜合徵的風險也會明顯上升。


當然,這些風險增加的程度與母親妊娠晚期時的血糖水平是呈正相關的。


妊娠期糖尿病(GDM)
青睞的人群


高齡、妊娠前超重或肥胖、糖耐量異常史、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有不良孕產史、巨大兒分娩史、GDM史以及反覆黴菌性陰道炎的患者最容易被妊娠期糖尿病盯上。


目前推薦每一位孕婦都要在孕中期(一般24-28周)進行GDM的篩查,主要採用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試驗。


一旦確診為GDM,就要引起重視,控制血糖。


大部分GDM的孕婦經過合理的飲食控制和適當的運動干預,均能將血糖控制在滿意範圍內。


但對於很多準媽媽來說,這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需要準媽媽們的自律,也需要專業人士幫助準媽媽一起做好血糖控制與合理營養之間的平衡。


“糖媽”怎麼吃?


我們提倡食物應該多樣化,每日應攝入谷薯類、蔬果類、畜禽魚類、乳蛋豆類和油脂類食物,每日膳食種類應達到12種及以上,每週應達到25種及以上。


谷薯類首選低生糖指數(GI)及低血糖負荷(GL)的複合型碳水化合物食物,其中全穀物不少於總谷薯量的1/3。


畜、禽、魚、乳、蛋和豆類可根據能量目標及實際孕周對應的蛋白質推薦參考攝入量進行個體化調整,減少加工肉類及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動物性食品。


蔬菜類攝入量應達到每日500g及以上,其中綠葉蔬菜佔2/3及以上。


在血糖平穩條件下,可選用低GI/GL水果,一般每日150g-200g,在兩餐間進食。


烹調油不超過每日25g,食鹽不超過每日6g,避免飲用含酒精飲品及食用添加糖食品。


建議每日3次正餐及2-3次加餐,早、中、晚三次正餐的能量分別佔總能量的10%-15%、30%、30%,每次加餐的能量佔總能量的5%-10%。


具體的能量目標以及每樣食物的GI大家都可以在網上找到,也可以來我院營養門診諮詢定製飲食食譜。


準媽媽們還可以試著寫飲食日記,把每天吃的每一口食物都記錄下來,並且同時記錄體重和血糖情況。


每次來產檢都帶上,讓醫生了解自己的飲食控制情況,及時記錄下醫生科學合理的建議。



“糖媽”動起來


另外一個有效控制血糖的措施就是運動。


根據2018年2月的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發布的建議,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週至少5天或每週最少150分鐘,每餐後10-15分鐘步行即可看到改善情況。

準媽媽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循序漸進,逐漸增加強度。


一般來說,中等強度的運動體表會有微微出汗的表現。


對於大多數的糖媽,只要做好以上自我管理,多數都能“達標”,包括血糖達標、自身體重增加達標、胎兒體重達標。


GDM孕婦需要重視,但是也不必過於擔心。

瀋陽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瀋陽網)編輯 逄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