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前太興奮,玩到崩潰大哭才肯睡,其實入睡需要冷卻而非放電

孩子睡前太興奮,玩到崩潰大哭才肯睡,其實入睡需要冷卻而非放電

這兩天在幫助一個媽媽改善寶寶的睡眠問題,媽媽反映寶寶已經連續一週晚上22:30左右才能睡著,之前是21:00左右睡著,現在推遲了1個多小時,而且每次都是困到極限,困到大哭一場才能入睡,媽媽覺得應該是晚睡造成的,所以次日早早哄他睡覺,可是怎麼哄都不睡,孩子在床上玩得開心的不得了,特別興奮,完全不像是困了的樣子,於是媽媽就靜靜的等待孩子自己放電,最後發現他困了的時候又是已經開始崩潰大哭了,所以孩子到底是什麼時候犯困的?啥時候哄睡才是恰到好處啊?

這個案例其實很有代表性,所以今天專門拿出來寫一篇文章分享給各位新手父母,它反映出了一個經典的普遍的嬰幼兒睡眠誤區:

孩子睡前那麼興奮,肯定是不困啊,不如讓他繼續興奮,充分放電,電放完了自然就睡了。

孩子睡前太興奮,玩到崩潰大哭才肯睡,其實入睡需要冷卻而非放電

這個觀點到底對不對呢?咱先不急著剖析原因,直接來用事實說話,你的孩子(0-3歲)夜晚入睡的時候是否出現以下現象:

  • 睡前大哭一場
  • 睡著後半個小時左右哭醒來
  • 難以哄睡,哄睡時間通常1個小時起步
  • 入睡時間推後,越睡越晚

如果有以上任意一種情況出現,那麼再請回想一下孩子睡前1個小時以內的狀態是否出現:

  • 情緒高漲、特別興奮
  • 滿屋子像風一樣跑來跑去
  • 一逗他就笑的哈哈哈的
  • 在床上開啟蹦來蹦去的蹦迪模式

如果有這些high翻天的狀態,那麼基本上就可以確定,造成上述那些睡眠問題的直接原因就是“孩子睡前太興奮”。

放電沒有錯,但是選錯了放電時間,在睡前放電那就是大錯特錯了,這個操作說白了就是火上澆油哦。

接下來我們再來分析為什麼睡前不能興奮,放電行為更是不可取。

孩子睡前太興奮,玩到崩潰大哭才肯睡,其實入睡需要冷卻而非放電

孩子入睡前的興奮是不困的假象

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入睡都需要一個條件,那就是放鬆的情緒和身體,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剛和老公大吵一架,能立刻就睡著麼?肯定不行對不對,一股怒氣堵在心頭讓你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憤怒、悲傷等各種情緒充斥在頭腦中,往事一幕幕開始回放,大腦根本靜不下來進入睡眠狀態,說不定還會整夜失眠。

孩子也是一樣,並且比我們還不擅長控制大腦,如果睡前情緒太過激動、興奮、傷心、生氣,就無法安靜的開啟睡眠程序。

這背後的原因和我們體內的激素分泌規律有關。

  • 第一種激素叫做腎上腺素,當人經歷某些刺激(例如興奮,恐懼,緊張等)或者疲憊的時候會分泌出這種化學物質,能讓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氣),心跳與血液流動加速,瞳孔放大,為身體活動提供更多能量,使反應更加快速,幫助我們保持清醒、敏感、興奮的狀態。
  • 第二種激素叫做皮質醇,皮質醇和人的壓力耐受有關,疲憊會對人體形成壓力,壓力越大,皮質醇濃度越高,以此來保證人體的機敏程度,同時皮質醇也會影響人的情緒。

當孩子到了本該入睡的時候卻沒有睡著,疲倦程度就會增加,為了保持身體的靈敏和頭腦的清醒,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的分泌開始增多,然後反應在情緒和行為上的影響就是:孩子特別興奮、跑啊跳啊活力四射,小馬達突突突地轉。

看到這樣的情況,絕大多數家長都會認為孩子還沒有到犯困的時候,電量太多,還得再放放,可是孩子又不是機器人,放完電的那一刻立馬倒頭就睡。

就好比是一壺剛燒開的水,滋滋冒煙,想要立馬喝到嘴裡是不可能啊,要麼等水放涼,要麼就得兌點涼水給它降溫。

說到這,家長可能就有委屈了,說我們也知道睡前不能興奮啊,但是娃真的就安靜不下來啊,你說我們怎麼辦?

別怕,方法當然是有的,但是在說方法之前,得先找原因。

孩子睡前太興奮,玩到崩潰大哭才肯睡,其實入睡需要冷卻而非放電

哪些干擾因素會導致孩子睡前難以安靜下來

首先我們要清楚一點的是,孩子的大腦發育和認知能力都還在完善的路上,所以你要是認為命令一個12個月的孩子說“你給我安靜下來”,他就能乖乖的安靜下來,是不太可能的。

讓孩子安靜下來不是說出來的,而是我們用各種輔助手段幫助他安靜下來。

在這之前我們得先知道哪些因素會導致孩子“無法安靜下來”:

1、不利於睡眠的環境

現在大部分家庭到了晚上都是燈火通明的,有的家庭父母下班比較晚,回到家已經是晚上快7點了,吃飯時間也比較晚,可能是晚上6點多才吃飯,新生兒因為還沒有完全劃分白天黑夜睡眠時間,所以晚上入睡時間通常會比較晚,因此這個環境對新生兒沒有特別大的影響(除了光線、聲音這個兩個因素)問題就出在4個月以上的寶寶,隨著白天小覺的逐漸固定,睡眠時長逐漸向夜間靠近,夜晚入睡時間應該在20:00左右,倒推回去,應該在19:00的時候就進入睡前流程,但是這個點剛好和父母下班、吃飯、洗碗等各種事情撞在了一起。

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不利於睡眠的環境因素:明亮的燈光、嘈雜的人聲、叮叮咣咣做飯洗碗的聲音、如果有大寶,大寶這個時候還得時不時得刷存在感,各種找媽媽,這一個時間段成了寶寶一天經歷中相對熱鬧的階段。

如果此時媽媽沒有意識到需要遷就寶寶的作息,讓寶寶待在客廳感受這一切,那這些感官刺激勢必會讓寶寶興奮起來,你們大家都沒有睡,為啥我要睡呢?

2、孩子在等媽媽下班

這個因素是每個職場媽媽都繞不過去的彎,媽媽重回職場的時候恰好是寶寶分離焦慮期開始的時候,一歲多更是分離焦慮高峰期,隨著媽媽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出門,固定的時間回家,寶寶就已經掌握了這個時間秩序,到了這個時間段,寶寶就知道媽媽馬上要回來了,如果媽媽回來的時間是在晚上19:00左右,剛好和寶寶需要安靜的時候撞在了一起,那份期待媽媽的焦慮情緒累積了一天,在媽媽進門那一刻轉化成興奮和激動。

接下來寶寶才捨不得睡覺呢,要好好的跟媽媽膩歪膩歪。

同樣的,如果是爸爸在這個時候下班,一進家門先逗逗寶寶,也會讓寶寶燃起興奮的情緒。

孩子睡前太興奮,玩到崩潰大哭才肯睡,其實入睡需要冷卻而非放電

3、白天小覺沒睡好,過度疲倦

如果寶寶白天小覺沒有睡好,疲倦會一直累積到入夜前,產生過困的情況,前面說到過困的最初表現就是極度興奮,最後才是困到炸毛。

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孩子沒有睡午覺或者黃昏覺,正確的做法應該趕緊將夜間睡眠提前,但是很多家長還是認為應該和平常時間一樣入睡,孩子就會困過頭,掩蓋了18:00-19:00出現的睡眠信號,開始又蹦又跳,異常活躍,家長一看這情況,以為孩子還不夠困,那就再玩一會兒睡覺吧。

4、家人喜歡在睡前逗孩子

之前一個朋友給我說,公婆特別喜歡在孩子晚上洗完澡躺在床上以後逗孩子,看著孩子肉乎乎的身體甚是喜愛,忍不住撓孩子癢癢,撓一下孩子嘎嘎嘎地大笑幾下,再撓再笑,如果爸爸在,還要在床上和孩子翻跟頭玩。

最後的結果是,家人們逗孩子逗得開心滿足了,孩子玩的不亦樂乎,艱難的哄睡只能是媽媽一個人完成,是不是很悲催?

這些遊戲是非常好的親子互動遊戲,但是玩錯了時間,翻跟頭更是一種內耳前庭刺激,更加不利於睡眠。

5、睡前給孩子拿出了新玩具

如果你給孩子買了一個新玩具,我建議不要在晚上睡覺前拿給他,新書除外,因為本身睡前就有讀繪本的時間,其他的比如積木、帶音樂燈光之類的玩具,不是一下子就能玩過癮的,孩子真的就捨不得睡覺了,非得玩夠了才上床。

上述這四個因素是比較常見的,讓孩子睡前難以安靜下來的因素,這些現象很細碎、很普通,有的每天都在經歷,我們作為自控能力比較強的成人通常不會被輕易干擾,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些因素的干擾作用就非常明顯。

如果你覺得孩子就是安靜不下來,不妨閉上眼睛仔細覆盤睡前1-2個小時家裡都發生了什麼事情,有什麼改變,排查干擾因素。

6、孩子白天確實消耗不足

如果孩子白天不怎麼運動,也不怎麼出門,體力消耗確實不足,那麼在睡前還保持興奮的狀態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夜間睡眠有獨特性,就是不管怎樣人們最終都會睡著,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孩子睡前太興奮,玩到崩潰大哭才肯睡,其實入睡需要冷卻而非放電

如何讓孩子在睡前安靜下來

睡前讓孩子安靜下來是進入睡眠的必要條件,如何安靜呢?方法如下:

1、卡住時間點,提前1-1.5個小時給孩子降溫

哄睡不要臨時抱佛腳,21:00要睡覺,20:45才開始給孩子洗漱,一定要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孩子平復情緒,進入睡眠的狀態。

有的家長會說,那我家孩子睡覺時間沒個準啊,今天21:00,明天22:00,怎麼提前卡時間點,如果是這樣子,那就麻煩家長拿出一個本子,每天記錄孩子的作息時間,不可能一週七天每天不重樣吧,實際上可能是幾天21:00睡,幾天22:00睡。

21:00睡的時候白天是什麼規律,22:00睡的時候白天是什麼規律,倒推回去,肯定能預判出今天孩子幾點睡的,然後就可以掐出1-1.5小時的時間。

拿我兒子的作息規律來說:

如果他早上是6:00-7:00之間醒來,那麼午覺就是13:30-15:30之間,晚上入睡時間是21:30,倒推回去,20:45關燈,20:15看繪本,19:45洗澡。

如果他早上是7:30-8:00之間醒來,可能午覺就不睡了,但是下午16:00會犯困,我一般不會讓他這個時候睡,而是安排一段安靜時分,看看書之類的,然後晚上提前入睡,入睡時間是19:30,倒推回去,19:00關燈,18:30看繪本,18:00洗澡,17:00吃飯。

當你能完全掌握孩子的作息規律,晚上的入睡時間是可以精準預判的,我每天會鍛鍊自己的預判能力,就是當孩子睡著以後,我會去猜現在是幾點,然後再看手機對照,基本上,誤差在5分鐘以內。

2、睡前流程安排,建立入睡條件反射

關於睡前流程的建立我在多篇文章裡都提到過,因為確實是真的很!重!要!

睡前流程就是給孩子建立條件反射,當到了那個點,他大腦的模式立刻就切換到睡眠模式了,自然而然也就會和“玩”說再見,但是要達到這個效果必須是持之以恆的堅持,我已經堅持了2年多了,所以墨仔的夜間入睡基本上沒有出現過扯皮對抗,即使有也能被我很好的化解。

基本的睡前流程包括:洗澡、撫觸、看書、放音樂、哄睡(吃奶隨著月齡不同穿插時間段不同,只要別放在哄睡之前就行,新生兒除外)

其中,洗澡會隨著季節變化,夏天可以天天洗,秋冬就不必堅守這個環節,但是看書、放音樂這兩個可以一直執行。

有的家長會說我家孩子好像不愛看書,看兩眼就跑了,我講他又不聽,出現這種情況,請家長從這幾點排查:

所看的書是否是孩子感興趣的

  • 你的講繪本方法、技巧是否能夠吸引孩子
  • 說實話,沒有不愛看繪本的孩子,只有不會講繪本的家長。
孩子睡前太興奮,玩到崩潰大哭才肯睡,其實入睡需要冷卻而非放電

3、讓家人們多做神助攻,少當豬隊友

前面說到很多睡眠干擾因素其實是家人造成的,負責哄睡的媽媽可以告訴家人,請做到這幾點:

  • 睡前不要逗孩子大笑,可以溫柔的親親說晚安,把互動留在白天。
  • 如果看到媽媽抱孩子進屋哄睡了,就不要輕易打開門進來探視,要知道有的孩子好不容易剛睡著,家人一開門,咯吱一聲以及照進來的光線,能讓孩子立刻彈坐起來。
  • 幫助媽媽負擔哄睡之外的其他家務活,騰出充足的時間讓媽媽執行睡前流程。

之前墨仔爸爸總是在墨仔上床睡覺的時候進來和他互動,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可能就是大男人和小男人之間的吸引力,墨仔一見到爸爸就開始瘋,扶著床圍開始蹦迪,本來我們在安安靜靜的看書,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很生氣,因為爸爸打亂了我的節奏,後來經過溝通以後,爸爸只要看到我們臥室關門,就不會主動進來,這樣就不會干擾墨仔入睡。

4、把放電行為放在白天

白天的時候,要儘量多帶孩子在戶外玩耍運動,消耗體力,充分放電,這樣到了夜晚的時候就不會出現睡眠需求不足的情況。

把放電行為放在白天會避免家長混淆真的不困和困過頭的興奮,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困過頭的興奮比正常情況下的興奮還要激烈一些,並且孩子的行為也會出現偏差,比如發脾氣、不講理等。

【墨仔媽媽寄語】

作為一個資深哄睡全職寶媽,深刻的體會到時間的可貴,只有讓孩子早早入睡、安靜的順利入睡,才能享受屬於自己的時間,刷刷手機吃吃零食,這一切美好都建立在孩子睡覺的基礎上。

所以,如果孩子睡前太過興奮,必定會讓哄睡時間變長、睡覺時間變晚,如此一來,孩子睡著了媽媽也沒啥時間可以享受了,所幸,這個興奮是可以控制的,媽媽們不妨試試哦。

孩子睡前太興奮,玩到崩潰大哭才肯睡,其實入睡需要冷卻而非放電

我是嬰幼兒睡眠顧問墨仔媽媽育兒,專注分享嬰幼兒睡眠、大運動發展、母乳餵養知識,感謝您的關注、點贊、評論及轉發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