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宋灭亡看“联金灭辽”、“重文轻武”国策的利弊

公元1135年,一个54岁的老人含悲饮恨病亡于冰天雪地的五国城,不知道在弥留之际有没有回顾自己的人生。出身皇家,工于绘画,成于书法,集诸多技艺于一身,同时昏庸无能,宠信奸佞,祸国殃民,他就是宋徽宗赵佶。

幽云十六州

他的悲哀,连同北宋王朝的悲哀都来至于同一个地方-幽云十六州。

幽云之地,华夏民族生存繁衍之地,本应是北宋王朝的北大门,然而这个大门却掌握在别人手中。北宋王朝曾两次举全国之力试图夺回幽云,都惨招失败。没有幽云的北宋王朝,犹如没有大门的院子,草原铁骑来去自如。

从北宋灭亡看“联金灭辽”、“重文轻武”国策的利弊

赵宋王朝从孤儿寡母手中夺了江山,但又害怕别人如法炮制,以文制武、重文轻武,致使武力不昌。

坐拥繁华之地,没有了山河险峻,又武力不昌,别人自然窥视。

多次战争直逼汴州城下,宋王朝的皇帝大臣们一次又一次被吓破胆,和谈、投降刻化成了他们的基因。

从北宋灭亡看“联金灭辽”、“重文轻武”国策的利弊

宋徽宗年间,念念不忘收复幽云十六州,趁着辽国的衰落,遣人乘舟出海,前往金国结好,约定共击辽国,长城以南归宋,以北归金,史称“海上之盟”。

梦想很美,但需要有实力去支撑,不然梦想就会变成笑话。金国军队一路所向披靡、犁庭扫穴,而宋朝军队一触即败、丢盔弃甲,这样的战斗力怎能不让人小觑。站在长城上的金军看到锦簇繁华的大宋,随即挥师南下。

东京保卫战

金军分两路直取北宋京城——东京。西路金军在太原受到强烈抵抗,无法前进。东路军则直驱南下,直逼东京。

宋徽宗担心当了亡国之君,慌忙把帝位传给儿子赵桓(钦宗),自己逃向繁华的江南。

宋钦宗和宰相李邦彦、张邦昌等主张屈辱求和,赔款割地。大学士李纲等认为应采取进取之策。钦宗不得已任命李纲负责东京的防务。李纲积极备战,命令各地义军勤王。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到达开封城下。久攻不下,形势对孤军深入的金军十分不利,金军被迫撤退。

从北宋灭亡看“联金灭辽”、“重文轻武”国策的利弊

金军退走以后,宋钦宗接宋徽宗回到东京,投降派又得势,李纲被迫离开,义军被迫解散,东京防务空虚。1126年秋天,金军又分东西两路南侵围攻东京,不久城破。金军大肆掳掠4个月后撤兵北去,带走包括徽、钦二帝在内的全部俘虏和财物,北宋至此灭亡,这就是“靖康之耻”。

从北宋灭亡看“联金灭辽”、“重文轻武”国策的利弊

成为阶下囚的徽、钦二帝自然过的不好。1135年,宋徽宗病死五国城,死后尸体被金人烧做灯油。1156年,宋钦宗出赛马球,从马上摔下,被乱马铁蹄践踏致死。至此北宋的最后两盏残灯都熄灭在北国寒风中。

“联金灭辽”还是“联辽抗金”?

当时摆在北宋面前的是两个选择,“联金灭辽”和“联辽抗金”。到底哪个策略更好呢?很多人说,当时宋辽已经和平了100多年了,早已是兄弟之国,不应该联金灭辽的,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金。其实不然,当时形势已经很明朗了,辽已经腐朽没落、日薄西山了,而金则是蓬勃发展、旭日东升,金灭辽这是历史的必然。

从北宋灭亡看“联金灭辽”、“重文轻武”国策的利弊

金灭辽后,宋金早晚都要直面相对、兵戎相见的。当时的宋王朝,上层软弱无能、畏敌投降占主流,军事上更是指挥无方,兵将不相知。金灭宋,更多的是宋政治和军事上的问题,而非策略上的问题,故无论哪种策略,都无法避免金灭宋的命运。

反而经过“靖康之耻”的宋王朝,上层投降势力被金兵掳走,中下层抵抗势力没有了投降势力的干扰,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兵将之间的隔离,恢复了部分战斗力,成功挡住了金兵的继续入侵,为南宋王朝的建立打下基础。

“重文轻武”的国策

宋王朝被人诟病最多的是“重文轻武”的国策,不仅造成了宋王朝的悲哀,还影响了华夏民族几百年,遗祸无穷。以前华夏族手持丈八蛇矛,万夫莫敌,如今只会怀抱铁板铜琶,高歌大江东去了。

从北宋灭亡看“联金灭辽”、“重文轻武”国策的利弊

宋王朝为什么采取这种策略,跟宋王朝的立国过程有关。

赵匡胤得武将支持建立宋朝,是当时流行的武人立国。宋出自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就是十数个武装割据集团,他们由唐藩镇演变而来。唐代中后期在边境置重兵,以防游牧民族入侵。这些重兵集团就是藩镇,他们从保家卫国的军事单位,慢慢演变成了军政一体的行政单位,最后混战成为掌控大片土地的割据政权。藩镇的背后是骄兵悍将,同时也是中央政权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溃乱。

从北宋灭亡看“联金灭辽”、“重文轻武”国策的利弊

宋王朝深知藩镇的危害,建国伊始杯酒释兵权、收地方精兵,改革军事领导机构,以文统武,重文轻武。这是一幅猛药,快速的扭转了武将骄悍的现象,但也出现了副作用。那就是文官权利太大,文武失衡,以致武力不昌。面对外来的威胁,没有了武力的强力支撑,自然想到的是求和、投降,跪久了就站不起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