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封禪祭祀泰山建立的奉皋城,為何要建在泰山以東的地方?

炎熱的中午,去範鎮故縣尋覓泰安舊城遺蹟,古城牆早已不見蹤影,村民只記得城牆大門大致在衛生所的地下,詳細地址誰也說不清。村子裡很安靜,有一戶人家虛掩著門,裡面的人在喝酒,進去詢問,村民很熱情的介紹村子裡的情況,村民說的歷史是模糊的,只能大致說出城牆的位置。

奉高作為漢縣,在歷史的長河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很長一段時間,文人多以“奉高”這一古縣名稱泰安。奉高古城位於岱嶽區範鎮故縣村,是歷史上第一個因崇祀泰山而專門設立的城市。它始建於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曾作為泰山郡郡治和奉高、岱山縣縣治,也是今泰安城的前身。

漢武帝為了封禪祭祀泰山而建立的城市,為何不建在泰山腳下,卻要建在泰山以東的地方?原來,在漢代,人們攀登泰山的路線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走的紅門——回馬嶺——中天門一線,而是從東谷入山,也就是經由今範鎮、山口、省莊,進入山內,沿著柴草河河谷,到達今中天門所在的山嶺,再循十八盤——當時叫作環道,登上極頂。奉高附近因正處於登山的要道,所以縣城也便奠址於此。

漢武帝先後十次來泰山、六次舉行封禪大典,前後時間歷經20多年,都是下榻奉高安排封禪事宜,然後西行過山口、省莊,北上高而後沿泰山東坡(即現今東御道)登上泰山的。(《史記·封禪書》:“四月,還至奉高。”,《史記·孝武本紀》:“四月中,至奉高修封焉。”)

隋唐時期,泰山以南的博城由於泰山登山路線自東路向中路轉移,再次繁興,而奉高縣奉祀高山的作用則大大減弱。隋開皇六年(586),奉高縣改為岱山縣,大業初(605年左右)“遷岱入博”,將岱山縣併入博縣,為奉祀泰山而專門設置的奉高縣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古城已經絕跡,再也尋覓不到以前的影子,在村子裡轉來轉去,終究是一無所獲,初夏的正午陽光直白明媚,綠樹蔥蘢,一年四季變換的很快,而我們重複著一天又一天,在時間裡河裡,老之去不復歸。村裡的土坯房,牆皮已經脫落了,還有的房子已經倒塌了,大多數年輕人都出去務工了,遇見的大多數是稍年長的村民,歷史已被淹沒,尋常巷陌間,卻積累著無數民風民情,沉默的村子,是那麼寧靜,一切都在光陰中流逝,歷史就這麼多不經意的時候,走過一個村民家門口,轉過一條巷口,風掠過樹梢。遠處煙塵起處,是過往的歷史。


漢武帝為封禪祭祀泰山建立的奉皋城,為何要建在泰山以東的地方?


漢武帝為封禪祭祀泰山建立的奉皋城,為何要建在泰山以東的地方?


漢武帝為封禪祭祀泰山建立的奉皋城,為何要建在泰山以東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