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於南陽丨昨夜松風臥龍崗

昨夜松風臥龍崗

(文/廖華歌)

就這樣靜靜地站著,站著……

是禪?是哲學?是冥冥中的感應和驅遣?彷彿自己正在一點點地羽化,欲和這片不知經歷了多久的松林融釋為一體。沒有誰能說得清此時的心情,只有陣陣松風帶著濃濃淡淡的清香在夜空裡散溢。清純如水的月光,銀銀地潑灑了一地。在黑森森的靜氣中,松林因了月輝的浸洇,顯得更加夢幻而迷離。

歷史正在沉思中反哺。我屏息斂氣,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接帶,仔細地諦聽著,品味著,深思著……

臥龍崗啊,這千古人龍隱居躬耕的地方!

月下的碑文,三顧堂前的枇杷樹,草廬旁的小虹橋和假山,博物館門前的石龜……無不在敘說著一段久遠的故事。腳下的每一步都似踩疼了歷史的神經,每一口呼吸都在吐納古今。人在等待中痴迷,又在面對時覺醒。自從這塊土地和一個人的名字聯在一起,這兒就成了名勝古蹟!

隨便撿起一枚也許是去年遺落下來的松球,拋出的剎那,被擊打出清脆的回聲!一陣疼痛的顫慄,時間無法扼殺一切,那是一個很傑出的名字:諸葛亮!一直活在許許多多黃皮膚黑眼睛人的心裡……

風過處,濤聲喧敘著——

戰火烈烈,兵臨城下,城門從容靜定地大開著,鵝毛扇瀟灑揮舞,由舒緩漸變急促的琴聲中,足智多謀的先生不用一兵一卒,迫使魏國大軍迅速撤退……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苦心孤詣,潛心立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牢記臨終託孤,心繫蜀漢大業,為奪取關中,進圖中原,六出祁山,積勞成疾……

透過鬆林,明月大有深意地照著。我驟然明白:我們驕傲諸葛亮的名字,就是在驕傲一種精神,一種文化,一種襟懷,一種器識,一種智慧和境界!

躬耕於南陽丨昨夜松風臥龍崗

也許,只有這曾照古人又照今人的明月,才真正閱盡了人間的滄桑?

傑出人物永遠是時代和民族的驕子。南陽是三國曆史的源頭,是諸葛亮實現政治抱負的躬耕地。南陽人對諸葛亮有一種特殊的情結,先生那璀璨的智慧、文化和精神,正在浸潤和影響著一代代躬耕地的後人,就像那松林旁的桃樹,一年一度都要用新的花和果,來賡續和見證生命的存在一樣……

有什麼聲音從歷史深處傳來,想這片松林定然還記得孔明先生當年在此徘徊行吟的情態吧?誰能說他無數次的困惑和苦惱不是在這裡得到排解?無數次的喜悅和歡欣不是在這裡與松風同樂?那深深的思考和決心的下定不是在這裡誕生的呢?而《草廬對》更是他彼時在這裡,對天下大勢瞭然於心,非同尋常的政治智慧和生命特質的具體體現……整整十年,這裡的土地上刻印著他深深的足跡,松枝間有他溫熱的指紋與體息。拂去歲月的雲煙,一種氣息撲面而來,我恍若正在接受一種渴念已久的信息:處身而當逸者,則志不廣……

只有時間可以醫治一切嗎?生生死死,新舊交替,生命綿延,江河永流……

這月輝,這松林,這幽靜安謐的臥龍崗,似在向每一個人發問:什麼才是瞬間和永恆?什麼才是過客和主人?什麼才是……

我忽然為空中那輪不圓的明月而感動——永遠不要圓啊,正如那春天的花信永遠不要到來一樣,因為我害怕那美的極限!

一位著名作家說:我如果有月亮那麼大一枚印章,在天幕上一按,這天就該屬於我了。

我沒有這種感受和聯想,更不想要天。自然的東西誰也不可能佔有。我只讓自己的靈魂永遠處於不息的奮鬥之中!

躬耕於南陽丨昨夜松風臥龍崗

所有的天才大概都很孤獨。

天才可以理解常人,常人則永遠無法去理解天才!

可我們一代代人還是理解並崇敬著他——諸葛亮!

歷史永遠不會忘記每一個優秀人物,不管他們想留下什麼或不想留下什麼。

這棵垂槐在這裡站立了多久呢?永遠都以這一種姿勢來呈示浩茫心事嗎?此處可否正是孔明先生當年時常駐足的地方?輕輕拉下一根細小的枝條,我分明聽到了奔湧的生命律動,一種神秘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我知道此刻的自己正與歷史對視……經過無數的歲月流逝,日月飛昇之後,剝掉的只是一些枯枝敗葉,而盎然的是生命的蔥鬱氣韻啊!

永生和速朽,永遠很複雜很無情地折磨著人類!

而每一個人都在進行著艱難的選擇。

在這片松林裡傾聽著歷史的迴音,縱然是心靈上佈滿了縱橫的溝壑和淋漓的傷痕,也會變得清爽和貞靜,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無可匹敵,一往無前!

不知什麼蟲聲,從草叢裡幽幽傳來,更增加了夜的寧謐。萬家燈火已沉入夜的深處,四周靜寂得彷彿是回到了遠古。松林、月光、枇杷樹、草廬、石碑、觀星臺……人在昨天與今日的組合中,正被排列出一首意蘊深深的詩,一幅天地自然人的長軸畫卷……

躬耕於南陽丨昨夜松風臥龍崗

松林在一年年地長高,變壯,且有許多的新松與之相接。

無以為繼的生命是悲哀的生命。

歷史只能是畫幅的背景,主題永遠是新生活的樂章!

走來了,一隊隊的人流,那裡面有市長、教授、作家、工人、企業家、農藝師、天文學家、文化學者……

走來了,博士碩士大學生、紅領巾、幼兒園的小朋友……

走來了,海內外各地慕名前來拜謁的人們……

隆隆的聲音從地心裡傳出,一直播向遙遠,整個的天地都醉了。這是一種人傑地靈、再造輝煌的預兆啊!

物是人非,只有一種東西是難以改變的,那就是源遠流長的民族之精魂,將千秋萬代永世流傳!而傑出人物那深邃、博大、超前、致遠的思想,也將在一輩輩人中得以不斷地繼承與弘揚!

不管是傳統的慰藉還是現代的挑戰,作為諸葛亮躬耕地的後人,我們有力量證明自己早已進化了的聰明才智。

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我們有能力使這塊孕育了無數聖哲先賢的土地永遠收穫真、善、美的果實。

對那些無視歷史真實,一味喧囂和鼓譟,硬要把諸葛亮躬耕地搬到一個東漢不知、三國不曉的地方的做法,我們必須正本清源,以正視聽,歷史就是歷史,真相終將無法塗抹。

永不逃避,哪怕是十分坎坷,哪怕是艱難困苦,我們將一直向前走去,一輩又一輩,永不回頭……

月兒西移,松林朦朧得令人迷幻。

又一陣風吹過,松濤聲聲,這是年輕的風,是新時代的風。我儘量不出任何聲響地感受著,內心湧滿了渴望創造的衝動。一個意念很強烈地佔據了我:這兒的未來將更美好!

我們這一代人,跨越兩個世紀,任重道遠,在新與舊的交替中,我們有理由也有能力讓未來的歷史再輝煌一千次,一萬次……

天空作證,明月作證,松風作證……

(轉自南陽作家群《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

躬耕於南陽丨昨夜松風臥龍崗

作者簡介:廖華歌,女,南陽人。當代著名女作家,全國人大代表,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河南省作協副主席,中國散文學會理事,河南省散文學會副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