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活埋母親,不應只由男子一人買單


1

由男子活埋母親說起

母親節前夕,網上爆出一個特大新聞,陝西一男子活埋了他的近八十歲的老母親。

“活埋母親”,細思極恐。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辱罵、虐待已是“不孝”,理應受到譴責,而“活埋”母親則是人神共憤,天理不容!

綜合網上各方消息,原因大致是這樣的:

母親長年臥床,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屋裡臭氣熏天。

幾個子女家境一般,實在無力負擔母親的醫藥費。

子女們還要打工掙錢養家,沒有能力照顧母親。

再看網上的評論,基本上是罵聲一片,輿論一邊倒,同聲譴責子女大逆不道,枉為人子,豬狗不如。

網上輿情洶湧,官方反應也迅速,男子被刑拘,檢察機關提前介入。

男子活埋母親,不應只由男子一人買單


初次看到這則新聞時,我差點驚掉下巴,大罵男子人渣,禽獸,我與網友的主流觀點一樣,憤怒,譴責,討伐,當然,也有少數人說是久病床前無孝子。

男子活埋母親,應該是這幾天的頭條爆炸新聞,媒體上連篇累牘,鋪天蓋地,報道多了,看得多了,我也冷靜了,除了譴責男子,我有了另外的想法。

我問自己:如果這是我的母親,我會做得怎麼樣?我有能力負擔長期且高昂的醫藥費嗎?我會辭職專門在家照顧母親嗎?我有能力請護工照顧母親嗎?

我想,一天兩天,是可以的,短時期也是可以的,但一年兩年,三年五載,我恐怕也做不到啊!

推而廣之,那些憤怒譴責男子的網友們,有幾人拍著胸脯說,自己做得到?有幾人能做到善終如始,始終如一?

解釋一句,我不是為男子辯護,無論怎麼說,活埋母親都是遭天譴的。

我想說的是,譴責別人易,反省自己難。

我想說的是,我們可不可以想得深一些,有沒有想過既盡了贍養之責,又不因病返貧的兩全其美的辦法呢?

2

古人孝舉感天動地

中華民族是一個尊老重孝的民族。

千百年來,“孝”一直是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漢朝淳于意,個性剛強,開罪權貴,遭到誣陷,皇帝要辦了他。

女兒緹縈冒死伸冤,願替父親受刑。

文帝深受感動,赦免了淳于意,廢除了肉刑。

清人李應麟,被繼母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動不動就是棍棒相加,被親父趕出家門。

後來,繼母病了,他趕回家護理,並跑到三十里外求醫問藥,不管天晴天雨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癒。

男子活埋母親,不應只由男子一人買單


明朝童養媳劉蘭姐,年幼明事理,對家人恭敬殷勤。

她的婆母王氏動不動就冒犯長輩,開口就罵“老不死”,視婆母為“包袱”。

一天深夜,劉蘭姐來到王氏房間長跪不起,王氏大吃一驚,問其何故。

劉蘭姐答道:“兒媳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日後兒媳將視為榜樣,待您老了,也將您視為‘包袱’,那時您會多麼傷心啊!太婆長命百歲,是我們家的大幸啊。懇請您三思而後行。”

王氏聽後幡然悔悟,邊流淚邊嘆氣說:“良言使我受益不淺。”

於是痛改前非,對待婆母如同親母。

三則歷史故事的主人翁,一個不畏天威,冒死救父,一個不計前嫌,反哺盡孝,一個深明大義,將心比心,跪勸婆母,善待老人。

男子活埋母親,不應只由男子一人買單


那時的條件和今天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但他們卻成了“孝”的榜樣,“孝”的化身。

所以,條件不好不是不孝的理由,人性的弱點才是不孝的根源。

深剖細挖,追根溯源,虐待母親,活埋母親,其實是暴露了人性的弱點,人性的陰暗面。

母親不能勞動了,不能掙錢了,還要吃喝,還要住院治療,還要花費高昂的醫藥費,還要護理,母親成了家裡的累贅,早點處理,早點解脫。

只是,虐待者想過沒有,若干年後,當我們老了,我們的子女會如何對待我們?我們能保證自己一直不生病嗎?能保證自己老了,不需要子女照看嗎?

我們開了壞頭,子女會如何給我們收場?

伊索克拉底說過:“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

3

建立救助、養老制度才是根本

其實,有時候,我們不應該拷問人性。

有時候,人性是經受不住考驗的。

崇禎皇帝在自殺前殘忍地殺死了自己的妻女。

皇帝平常可是道貌岸然,諄諄教誨他的子民要父慈子孝,溫良恭儉讓啊!

據大眾網消息,山東一男子多次強姦自己未滿14週歲的女兒。

這事如果發生在別人身上,我相信他一定會義憤填膺,口誅筆伐!

納·霍桑說:“人的本性中決無行善或作惡的所謂堅定不移的決心,除非在斷頭臺上。”

普羅提諾說:“人類處於神與獸之間,時而傾向一類,時而傾向另一類;有些人日益神聖,有些人變成野獸,大部分人保持中庸。”

所以,靠人性,靠道德去約束子女、要求子女贍養老人,是靠不住的。

靠得住的,根本的,是國家應該儘快建立農村重疾救助制度,農村養老制度。

這個制度應該完善,兜底,徹底解決老人們的患病之憂,養老之憂,子女們的後顧之憂。

這次疫情,國家應收盡收,應治盡治,這就是兜底啊,挽救了很多家庭,避免了很多人間悲劇。

老百姓由衷感謝,衷心擁護。

男子活埋母親,不應只由男子一人買單


有了這樣的兜底,子女們沒了後顧之憂,誰會去虐待老人?“活埋”老人?誰願揹負“不孝”的惡名?誰願去蹲大獄?誰不會做孝子啊?

荀子有言:“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

這很可能是最早的救助思想,說明古人早已認識到,靠一己之力去“行義”是不夠的。

時代走到今天,我國已邁進了第二大經濟體的門檻。

國家說,要讓人人共享改革開放發展的成果。

這個人人,包括農民。辛苦了一輩子,為國家奉獻了一輩子的農民們,有尊嚴的老去,有尊嚴地逝去,應是對國家的起碼要求,國家也有相應責任。

但願此種悲劇不再發生!


作者簡介:

古風 中國老男人,中學孩子王。榮膺名師桂冠,幸戴學科帶頭人頭銜。幾十萬文字散見於《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海南日報》等平面媒體,專著《做幸福的鄉村教師》期待您的雅正。

用心解剖社會,用筆記錄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