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頭的冷啖杯,本地人習以為常,可是外地人卻看不懂

成都街頭的冷啖杯,本地人習以為常,可是外地人卻看不懂成都旅遊資源豐富,廣受國內遊客所喜歡。“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說明了成都的無限魅力。而趙雷所唱《成都》中的“成都,帶不走的,只有你!”又包含了成都的無限無情。


在成都,不光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還有辣到嗨的火鍋和別具一格的成都小吃。其實在成都,夜晚遊覽市井小巷,我們總能看到很多飯店打著冷啖杯的招牌。

成都街頭的冷啖杯,本地人習以為常,可是外地人卻看不懂

外地遊客一看冷啖杯這幾個字就有點蒙圈了,不明白這究竟是四川話直接音譯的漢字呢,還是有別的意思。這究竟是喝的呢,還是吃的?當然本地人是知道是怎麼回事,但要是解釋起來卻又成了“冷啖杯嘛——就是一起吃點涼菜,喝點酒宵夜嘛”。

那冷啖杯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現在的冷啖杯是成都街頭的一種街頭美食,類似於夜啤酒和大排檔,是成都人民的夜宵。因為所吃食物都是滷菜、豆乾、兔頭、鴨脖子、泡鳳爪、炒田螺、炒龍蝦之類的涼菜,喝的是冰啤酒,取其菜冷酒涼,稱之為冷啖杯。

成都街頭的冷啖杯,本地人習以為常,可是外地人卻看不懂

在成都人眼裡,夏天晚上,帶上家人或三五朋友一起,冷啖杯就是最好的美食,再擺擺龍門陣,喝點壩壩茶,就是最安逸的消暑生活了。

其實冷啖杯還有一個說法叫做冷淡杯,源自於1990年出版的《川菜雜談》。書中說:“有酒無餚恰恰是四川人端‘冷淡杯’,吃酒不吃菜的習慣”。在以前成都平民家庭一天只吃兩頓飯,分別在早上10點和下午5點左右。晚上脖子再餓,也只能打尖(吃點零食)。

在到了夏天,由於天熱,於是當時的市民就會在院壩裡支上小地桌和矮板凳,擺上煮花生、毛豆、豆乾、滷菜和臘肉之類的下酒菜,再來點白酒或自家泡酒。若是鄰居一起乘涼,要麼招呼一起飲酒,要麼將各自的酒菜合在一起歇涼打尖。

成都街頭的冷啖杯,本地人習以為常,可是外地人卻看不懂

每到這時,主人就會說“酒冷菜淡(淡不是指鹹味,而是指菜不豐盛的一種說法),莫要客氣”之類謙虛的話。

其實冷淡杯就是冷吃食物,所以稱之為冷啖杯更為妥切。冷啖杯並不是一定要吃的豐富,也有一些在成都叫作煮冬瓜、煮南瓜之類的耙耙菜,但一定不能吃熱菜。一句話,冷啖杯一定要吃得簡單。冷啖杯如同成都人下菜館茶一樣,是成都人悠閒安逸的生活方式。

成都街頭的冷啖杯,本地人習以為常,可是外地人卻看不懂

大家坐在一起,吃著冷啖杯,擺著龍門陣,將心中事的討出來擺一擺,既渲洩了心中的情緒,也放鬆了心情,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淡泊真情,更是成都人悠然自得的生活體現。

冷啖杯作為成都人對飲食的精準描述,也代表了成都的美食文化,所以你來到成都,一定要在閒暇之餘,一道去嚐嚐冷啖杯,感受成都人民最巴適的生活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