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起点和终点

教育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热点,从大大小小的培训班,教育产业的资本化就可以看出。教育的产业化,是一种进步,起码提高了每个人的文化素质,是每个人获得必要的生存技能,扩大自己的认识圈,是技术创新,文化继承德起点,是穷人阶层向上一个阶层流动的途径。

但是我们在看到教育产业化的优点的同时,对其所带来的或者隐含的副作用不能不重视。产业化教育首先是以赢利为目标,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有更多的噱头,短平快的工具,像某教育机构的老师必须具备很多插科打诨的技能包,能学说逗唱,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获得好的评价,有生源就足以,其他的已经不是考虑的重点。而且评价一个人所学的知识,仅仅是眼前的学习成绩,是一张技能牌照,至于在将来能不能用到,或者究竟有多少用处,我们没法评价,也没想过去评价。现在许多人让小孩学习各种兴趣技能,舞蹈,音乐,英语,奥数,围棋,象棋,计算机,等等,但是真正将来用得到的有多少。每个孩子都变成了连轴转的机器,没有思想,没有兴趣,更不知道学习这些东西的意义。我们成年人知道,这个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并不是一个全才,不是百科全书,只是他对某一个方面有兴趣,能够持之以恒的钻研,而不是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专家。钱钟书数学考15分,放到现在,可不把家长急死,可不把孩子天天放在数学培训班,那样,估计一百年也不会再有钱钟书。 我们的所谓的通识教育,或者素质教育,都是试图把一个孩子变成全能的高手,这其实都是揠苗助长,适得其反。我有一个朋友,据说给孩子报了八个兴趣班,我不知道孩子每天都是什么感受,他的童年只有各种老师,各种同学,从来不知道游戏的快乐,大自然的快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乐趣。

还有教育产业化的一个弊端是,每个孩子无限扩大了自己的认识圈,但却从来没有固化的稳定的师生圈,朋友圈。我们小时候上学,就班里的几个老师,一些同学,关系很固定。一起上课,周末了还可以一起玩。这样每个人都有几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以至于一辈子都是朋友。而现在的孩子,奔波于好多的培训班,每个班去了连老师和同学姓啥都搞不清楚,更别说成为朋友了。而本应该经常一起交流,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假期根本没时间见面。传统的师生情,同学情也变得越来越淡。就像我们城市生活一样,擦肩而过的人太多,深入谈心的人太少,人越多,越寂寞。同一个楼层住了一辈子,却从来不知道近邻姓甚名谁。

要正确看待我们的教育,首先是要正确认识我们教育的目的,也即教育的起点和终点。孩子需要教育,一是让他获得生存的技能,包括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常识,以及长大后养家糊口的技能。二是获得社会普遍承认的道德法则制度法则,能够与他们和睦相处,能够为社会谋福利。我们现在的教育只是看到了其中的四分之一,即对文化知识技能的培训,而对他的生活基本常识,道德情操,社会责任基本没有涉及。这样就算孩子成绩再好,就算名校毕业,也将会成为生活中的弱智,社会中的功利主义,或者有一个更美丽的名字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这种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从来不报有任何的责任感,为官者不能为民谋福利,只为一己之利的贪官。为商者,假冒伪劣,坑蒙鬼骗。为师者,夸夸其谈,徒有其表,误人子弟。我们现在看看,我们社会上这样的人有多少。试想,我们还需要这样的人才吗?我们需要这样的孩子吗?

我们一个人的一生的幸福,其实是精神上的圆满,这也是教育的终点和落脚点。怎么才能有精神的圆满了?我觉得应该首先具备的是一些普世的价值观。如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同情,对父母的爱,对爱人孩子的爱和责任,对于自然的爱。只有爱,我们才能不向别人,不像大自然过分的索取,这样我们任何时候都是自足的,平静的,没有烦恼的。当然,对于金钱的渴望,对于权力的羡慕,这些都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否定人性。但我们应该把这些限定在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不影响别人,敢于承担社会责任这三个要求的框架范围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