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全國政協委員,出版《黑格爾氏倫理探究》被譽“東方黑格爾”

張頤,敘永縣馬嶺鄉人。1907年加入同盟會,積極參加“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的革命活動。解放後,歷任全國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他醉心於黑格爾哲學的研究,出版英文專著《黑格爾氏倫理探究》,歐美哲學界曾譽其為“東方黑格爾”。

辛亥革命後,張頤任重慶蜀軍政府機要秘書兼任炸彈隊隊長。1912年,成渝兩軍政府合併,又被任為民政長官公署機要秘書。在此期間,張頤深感自己的性格不長於搞政治,決心辭職作教育及學術研究工作。1913年春,他考取公費出國留學,赴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學習,師從著名教授塞勒斯和羅維德。他醉心於黑格爾哲學的研究,並以此作為終身努力的目標。畢業後,他即進入密執安大學研究院深造,研究範圍比較廣闊,尤側重於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斯賓諾沙、康德、黑格爾諸家學說的探討。當時,張頤提出十大哲學觀點,已脫穎於黑格爾之見解,而有新的發揮。他在密執安大學,由本科到研究院,獲得博士學位。因成績優異,名列前茅,受校長及系主任多次表揚,評其對黑格爾的研究為歐美人士不及,成就令人驚訝。

這位全國政協委員,出版《黑格爾氏倫理探究》被譽“東方黑格爾”

張頤於1919年夏轉學入英國牛津大學研究院深造,對黑格爾哲學實行方面繼續進行深入探討。1923年張頤用英文著《黑格爾氏倫理探究》一書,以之作為畢業論文,送交牛津大學審閱。經審定論文,公開口試。張頤成績優異,榮獲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該書後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頗受譽張頤為“東方黑格爾”重視,譽張頤為“東方黑格爾”。1925年該書出版時,史密斯教授為之作序,序中說:“特別有趣的是張教授討論了黑格爾關於家庭和國家的觀點。在這裡,他以他的批評超過了黑格爾,消除了一般西方思想和制度所根據的偏見。他在這方面的思想是中庸之道,應當引起注意。”

1924年,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吳玉章邀張頤回川擔任該校教務長。張頤欣然應允,於1924年4月24日抵滬,時川局有變,吳玉章辭職,乃轉應北京大學聘。他在北京大學教書兩年,講授西洋哲學史、康德之純理批導、教育哲學和黑格爾哲學等課程。後因北洋軍閥各派系盤踞北京,擾攘日熾,北京已非自由講學之地,張頤乃於1925年9月赴廈門大學任教。魯迅先生和許多著名教授也先後赴廈門大學任教。北伐戰爭勝利後,北京時局稍稍好轉,1929年張頤返回北京大學,任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在此期間,先後發表《餘與張君勵先生討論黑格爾哲學之經過》、《黑格爾與宗教》、《從哲學週刊徵文聯想到聖路易哲學運動》等論文,引起了國內學者對黑格爾哲學的重視,將黑格爾哲學系統地傳入中國實自他開始。賀麟教授在《康德、黑格爾哲學東漸記》文中說:“自從1924年,張頤先生回國主持北京大學哲學系時,西方古典哲學才開始真正進入中國近代大學的哲學系。”

這位全國政協委員,出版《黑格爾氏倫理探究》被譽“東方黑格爾”

1935年,張頤由北京大學休假赴歐美考察一年,瞭解哲學的傾向與發展情況。1936年考察返國時,他的好友任鴻雋任四川大學校長,邀他返川襄助,他以桑梓情深,欣然應允,遂任該校文學院院長。1937年6月10日,教育部長王世傑簽署了同意任鴻雋辭職的訓令,並委派張頤代理四川大學校長。張頤秉承任鴻雋的辦學方針,推動自動學習和自由研究,學術空氣比較自由,教學科研也得到應有重視,得到多數教師歡迎。張頤提出:為切實提高學校學術地位,擬請國民政府提高經費預算,並且進一步設立研究院,以加強學術研究。在聘請教師方面,與任鴻雋一樣,不以一己之私情為聘任的標準,重在老師的學術修養,因此能廣納名師,以至四川大學一時名流學者薈萃。蒙文通、林如稷、朱光潛等人就是這時期到校的,他還請外國專家來校作學術報告,並親自擔任翻譯。

這位全國政協委員,出版《黑格爾氏倫理探究》被譽“東方黑格爾”

抗戰勝利後,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邀請張頤回校任教,張頤遂於1946年重返北京大學,心情異常興奮,教學不辭辛勞,以致高血壓病復發,不能繼續工作,乃於1948年底回成都養病。

新中國成立後,張頤以其教育界耆宿,得到黨和政府的照顧,被聘為四川省文史館研究員。1955年任四川省政協委員。1957年5月,張頤應北大校長馬寅初邀請返校,指導研究生寫論文,有時作學術報告。以後,張頤歷任全國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

1969年6月23日,張頤病逝北京,享年83歲。遺骨經周恩來親自批准,安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顏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