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南接滇黔,北連長江的商旅孔道,因明狀元楊升庵而名揚天下

敘永,古稱永寧,南接滇黔,北通長江,古往今來被譽稱商旅孔道、三省通衢之地。明代第一才子、狀元楊升庵(楊慎)謫戍雲南永昌衛期間,多次途徑永寧,將永寧視為第二故鄉,留下了許多吟誦敘永風物的千古名句,永寧也因此而名揚天下。

楊狀元從雲南戍所往返四川成都,多次出入永寧魚鳧關。他讚歎此關為“黔蜀分疆第一關”,相信他至死都沒有忘記此關和關前無數次與他送別的永寧鄉親和朋友。魚鳧關留下了楊狀元太多的惜別和不捨,留下了他太多的感慨和綿長的思念,他在《魚鳧關》詩中寫道:

這裡是南接滇黔,北連長江的商旅孔道,因明狀元楊升庵而名揚天下

魚鳧今日是陽關,九度長征九度還。

何補干城與心腹,枉教霜雪老容顏。

這就是楊狀元在這條西路的川黔道魚鳧關上的感慨,魚鳧關承載了楊狀元太多的喜和悲,承載了楊狀元太多的情和誼,他在永寧留下了太多的的感慨和歡喜。在楊狀元心中,他與永寧巳經是密不可分了。他也以深情的筆觸,為聯結永寧東西兩城的古石橋蓬萊橋撰聯:

一水跨雲虹,洞洞重門司鎖鑰;

兩城連地軸,雙雙環璧拱金湯。

橫額:魚鳧擁日。

在這副散發濃濃墨香的楹聯中,楊狀元生動描述了清澈永寧河穿城而過,河東、河西美景秀麗,千年永寧流淌著靜謐、靈動,雙橋夜月美景動人。抒發了他對這座川滇黔三省結合部邊陲重鎮的熱愛,無限深情歌詠古城建構堅固,表明永寧易守難攻之地理位置。

對於城郊之永寧紅巖山、界首苗地、魚鳧雄關、雙橋輝月、橋記石刻等風光,他也一一有詩描述表達,說明永寧景色之美,以及他對質樸可愛的永寧之感情。永寧人都記得楊狀元曾寫下的詩:

這裡是南接滇黔,北連長江的商旅孔道,因明狀元楊升庵而名揚天下

界首飛泉瀑練懸,紅巖迥與絳宵連。

關名彷彿魚鳧國,橋記分明傅潁川。

點出了永寧之特點。在永寧地方誌上,這座蓬萊橋是這樣記錄的:“橋有五硐,架木為梁”,這是初始之蓬萊橋,後來才改建成石橋的。那是在洪武十三年,傅友德大將軍巡邊來到永寧,為連接兩城之交通,在永寧河上建立蓬萊橋,並親自撰寫碑記,後至明萬曆年,鄉民又籌資改建石橋,時任兵部尚書之鄉人熊文燦,又重作蓬萊橋碑記,立石橋頭,彰表建橋之功。由此,永寧蓬萊橋因有了這些名人顯貴的墨寶而更加熠熠生輝閃亮。她不光服務於古城民眾,更作為古城古蹟輝耀永寧,留下厚重的歷史光澤嵌入古城發展和歷盡風霜的歲月中,時時提醒人們記起狀元墨香和楊狀元為蓬萊橋所撰之聯,景川侯傅友德將軍所撰之橋記,唱頌將軍之功德。

在舊編地方誌上記載說:“敘永僻處邊陲,楊慎來後,當地人始識為詩”。這段話講明瞭楊狀元因過永寧而帶動了一方文風,於永寧文化有著“蓽路藍縷”之功,萬縷千絲之情。《明史》評價楊狀元說他:“終明之世,著述之富,記誦之博,推慎為第一。”如此崇高讚譽、推崇的楊狀元,卻與永寧產生了血肉相連、情感相通、極深極厚淵源,不能不說是永寧人的福氣和永寧之緣分。

這裡是南接滇黔,北連長江的商旅孔道,因明狀元楊升庵而名揚天下

從楊狀元的詩文中去探求、瞭解勾勒敘永文化、敘永教育的發展,推論理解永寧為何文風鼎盛?人才輩出的道理?不難明白,這是與楊狀元過永寧帶來的文風確有莫大關聯。才華蓋世的明代第一狀元楊慎,他留在永寧的詩和題聯,他留在永寧的文化學術交流活動等,均可以讓我們瞭解敘永文化發展的由來和文化發展的主體。我們研究地方文化,就是要把主體搞清楚,當時永寧地方文化確實落後,教育更為白紙一張,楊狀元過永寧帶來的詩風、文化、教育,確實對永寧影響很大,有不可磨滅的功績。

憑藉相關資料和地方誌的記載,我們可以知悉:楊狀元於永寧是功不可沒,厚德澤民!而永寧於楊狀元,也是眾口皆然,讚譽有加,是對永寧文化有大功勞的人。在楊狀元為我們留下的《永寧縣雜詠》六首詩中,他把明代永寧到景川侯曹震奉旨疏治永寧河以通漕運以來的商貿繁華,永寧河上百舸競帆、商旅、漁舟往來、水峽清波暢流、翠屏青峰、丹霞聳峙、民風純樸等景觀都展露得淋漓盡致,甚至連河岸邊石頭上多得像蜂窩的撐船篙竿眼也細細進行了描寫。對永寧的姑娘、物產、民情、風物、景緻等也都活靈活現有生動表述。六詩寥寥一百六十八字,把永寧寫活了,寫絕了!他在詩中寫道:

這裡是南接滇黔,北連長江的商旅孔道,因明狀元楊升庵而名揚天下

林雲菁霧不分天,清晝常如雨線穿。

百里迥無煙火接, 依稀猶似燧人前。

永寧河水接川河,古今漁商競幾過?

試看江門來往岸,石頭篙眼劇蜂窩。

金毛仙卉號巖姜,星作繁花石作房。

地秀莫言中土隔,炎黃岐伯總曾嘗。

水峽風煙接大洲,翠屏青嶂繞丹邱。

當年若使王猷見,哪肯輕迴雪夜舟。

銅鼓聲中夜賽神,敲釵擊釧鬥金銀。

馬郎起舞姝徒唱,惱煞長征久戍人。

以上所錄僅其一斑,未盡細述。總而言之一句話,永寧山川鍾靈、人文毓秀,歷史上教育十分出色,養育了無數優秀子弟、俊彥人才、國之棟樑,這都是楊狀元為永寧帶來的福址,永寧濃郁文風所致。憑藉著書上記載,我們得悉了古永寧過往的風采,得悉了鄉土物產民情。楊狀元於永寧功績至大至偉,永寧於楊狀元淵源至深至厚。

楊狀元永遠載入永寧地方史冊,永寧人永遠懷念和銘記這位明代大才子楊狀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