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南通雲南、北達江海的古鎮,活躍一位勤勞仗義、詼諧幽默石匠

敘永縣兩河古鎮南通雲南,北經永寧河可通江達海,這裡流傳著許多地方言子(歇後語),每個言子的背後都有一些傳奇故事。比如物產類的:如大尖山的茶葉——好澀(色)、獅子坳的煤炭——好燒(騷);人物類的:雷豆瓣坐席——晃過了、羅少培推磨——反起幹、苟龍咡修磨子——你拿得,我收得等等等等。今日就講一講石匠苟龍咡的故事。

苟龍咡,學名叫苟國全,生於民國32年(1943年),2013年過世,原是四川敘永縣海壩鄉第十保第四甲(今兩河鎮太平山村5社)堰溝坎生長人氏。人一米六左右,清瘦,能言善辯機靈,有時憤世嫉俗,乾的一手好石匠活路。

六十年代,後山修電站,在獅子山開石頭。當時的話,幹活路的報酬用工分計算。苟龍咡教了七八個徒弟,苟每天干兩個小時的活,剩餘時間都在拿著大煙杆揹著手指揮開山取石頭,每個徒弟身上每天提一分,一個工作日,師父就有十分。有個綽號叫劉紅眼的石匠看到這種情況,心中是充滿了羨慕嫉妒恨,自己辛辛苦苦一天才幹得個5分,他苟龍咡憑啥子能夠掙那麼多工分。於是跑到羅區書和郭區長那裡去“奏本”,說苟龍咡剝削其他農民工的血汗錢,強烈要求上邊必須對此作出處理。

這個南通雲南、北達江海的古鎮,活躍一位勤勞仗義、詼諧幽默石匠

兩位領導分析了情況,認為苟龍咡手中肯出活路,但別人又蓋起“大帽子”告起來了,又不能不處理,該咋辦呢?兩位領導商量了一下,把苟龍咡叫來,當著劉紅眼的面,要求苟龍咡自己單幹,跟劉紅眼比起幹,每天至少幹個6分,如果幹不上6分,那麼所幹的工分就全抹掉。苟龍咡答應要得,但提了個條件,以一個星期計算,滿了七天來算石頭的方量,彙總算工分,領導答應了。

兩個人的比賽開始了,劉紅眼每一天都起早貪黑地幹著,但苟龍咡那邊沒有動靜的。第一天太陽出來老高了,只見苟龍咡拿著一根大煙杆,一邊吞雲吐霧,一邊呵欠連天地往山上走,第二天、第三天也是如此,苟龍咡都在山上瞎轉悠。劉紅眼心頭暗暗驚喜:“苟龍咡呀苟龍咡,你這樣瞎轉悠,你家頭邊怕要餓肚子哦!”第四天傍晚時分,天氣涼爽了些,苟龍咡背起他的大錘、楔子,鋼條、鑿子上山了,“乒乒乓乓”幹了兩三個小時,第五天相同時後也是如此。第六天很快來到,劉紅眼的工地已經堆了好幾十方石頭,苟龍咡的工地上一塊石頭都沒有。徒弟們都著急了,問師父咋個辦。苟龍咡大大地逮了幾口葉子菸,若無其事地說:“不要焦。”晚上八點鐘左右,苟龍咡叫醒徒弟們,打起電筒跟他走,來到工地,教徒弟們照著他,他來到一處較高的石山上,一塊大石被楔子楔出幾條長長的裂縫,那些楔子還死死地楔在裡面,苟龍咡拿出幾根鋼條,叫徒弟們來幫個忙,把大鋼條插入石頭裡側的縫隙,苟龍咡一聲吆喝,徒弟們一起使力,那石頭沿著縫隙斷面被撬起,頃刻間翻滾而下,滾到石場的低窪地帶,就這樣連續撬了幾次。苟龍咡一聲唿哨“收工”。眾弟子們跟著師父一陣風似的回到宿舍。

這個南通雲南、北達江海的古鎮,活躍一位勤勞仗義、詼諧幽默石匠

第二天,兩位領導帶起人來收方。先來到劉紅眼的工地,測量了一下,劉開採的石頭有四十方,這時,劉的臉上露出了得意的神情。接著又來到苟龍咡的工地,劉頓時傻了眼,只見苟的工地上擺著幾大塊方方正正的石頭,量了一下,卻足足有有兩三百方,羅、郭兩位領導連連點頭,向苟龍咡伸出了大拇指,等大家轉頭一看,劉紅眼不見了蹤影。兩位領導商量了一下,認為苟龍咡本次採石頭大大超額完成任務,一個星期每天加十個工分。苟分給其徒弟每天兩個工分。

原來是苟龍咡在前三天專門上山選址,查看分析石頭的生勢,找準分離石頭最佳穴位,然後利用兩天的時間打楔子,把石頭楔破,然後一氣呵成,把石頭分離,推送下山,事半功倍完成石頭的開採。

石匠幹活路,要吼號子,幹起來才扎勁。採石場上,有許多女娃兒做小工,那個時候的苟龍咡們一群二十多歲的精壯小夥。看到唇紅齒白的妹娃子些,肯定是熱血沸騰,心跳加快。搞不到手,心怪癢癢的,就只有吼號子來發洩。“打一錘來,吼一聲呀哎咿呀,沒的一個憐惜哥舍么么咡哦,嬢嬢們哎,你們幹小工嘛哦咿呀作,我石匠哥哥想把你弄來摸一摸哦哎咿呀作來.......”。那些妹子們聽出這邊石匠小夥些吼的號子的意思了,覺得受了好大委屈,於是帶起哭腔罵起來:“流氓,畜生,二流子、不要臉,敲砂罐的,遭千刀的,塞關山的......”那邊罵得越熱鬧,這邊吼得更扎勁。那邊女的沒辦法了,帶頭的站了出來,說,等他們唱,我們馬上去找領導,告給領導聽,說他們耍流氓,請領導來聽一聽,收拾他們。那邊的告狀去了,這邊大夥問苟龍咡,領導來了咋個辦。苟龍咡說:“沒關係,大家活路照舊幹,號子照舊吼,吼我們原來幹活時吼的內容。”“打一錘來,吼一聲呀哎咿呀,沒的一個比上哥舍么么咡哦,弟兄們哎,你們幹活路嘛哦咿呀作,你地脈龍神應該是醒一醒來嘛哦哎咿呀作來.......”。領導們來了,問道:“你們不好好幹活,吼些啥子哦?”苟龍咡說:“領導,你聽了半天還沒聽出來嗦?地脈龍神睡著了,我們把它吼醒,否則的話,拗不動石頭,就不出活路。”說完又帶頭大聲吼了起來,領導聽了半天,沒發現帶流氓味的,走了。

這個南通雲南、北達江海的古鎮,活躍一位勤勞仗義、詼諧幽默石匠

你跟苟龍咡交往,說話做事,待人接物你得要有悟性。這裡就有幾件他幫人幹活諷主人家待人接物做的不夠周到的事。

苟龍咡煙癮大,愛抽葉子菸,腰帶上彆著一卡長的短煙桿。有一天,同村人王老實家請他開幾塊屋簷石。吃過早飯,就要出工。可苟龍咡卻不慌不忙地,跟主人家要一根麻線。王老實的婆娘問他要麻線來幹啥子。苟龍咡說:“有用,你找起來就是。”王老實婆娘翻箱倒櫃找了一截遞給苟龍咡,只見他來到灶門間的屋簷下,用繩子拴住煙桿吸菸的一頭,把煙桿吊懸在房簷口下,又去找了一根刷條子,然後抽打起煙桿來。一邊罵著:“你個死砍腦殼的,叫你不要趕路,你偏要來,這回你看嘛,人倒是吃飽了,你空口把嘴的,人家那個管你哦,下回看你還要趕路不。”這時王老實兩口子才明白,沒有裝苟龍咡的煙,王老實婆娘趕快進屋去拿了半把葉子菸出來,給苟龍咡遞上,說:“苟老師,不好意思對不起哈,搞忘記裝您煙了。”苟龍咡接過來,立即放下煙桿,裹了一支,檫火柴點起,“吧嗒吧嗒”逮了幾大口,精神抖擻出工了。

有一次苟龍咡去幫杜貴明家打石頭修墳墓,幹了兩天,一日三餐都是酸菜和菜豆腐。要知道,幹石匠是個硬活,不沾點油星子,活路收不住的,其他幾個匠人都有怨言,又不好說,暗地裡嘰嘰咕咕的發牢騷。第三天中午快要吃飯了,苟龍咡找杜貴明說:“你家廂房列子的有根柱頭有點歪,我喊其他幾個石匠老師一起幫你掰一掰,扶一扶。”杜答應了,於是一起掰柱子,柱子發出“嘎嘎”的響聲,這是苟龍咡就用煙桿嘴磕了幾下柱頭,對著柱子罵了一通:“啥子哦,怪不得你扶不正,你還想嘎嘎(敘永方言,肉的意思)吃,想得美,有菜豆腐蔬菜湯吃就不得了了!”杜貴明是個聰明人,曉得這幾天生活整差了。石匠老師有想法,心裡又擔心他們亂幹。急忙叫婆娘去海壩場上割七八斤保肋肉,切成砣子,用蘿蔔燉了給石匠們吃。有一天下午,杜家推豆花吃,飯桌上,苟龍咡突然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說:“我的臉長得好難看哦,我咋個弄醜哦!嗚嗚......”眾人問:“你咋個曉得你的臉不好看?”苟說:“我從海椒蘸水當中看到的呀,不信你們也照一照嘛。”杜桂明心中明白,苟龍咡的意思是蘸豆花的辣椒放少了,蘸水有點清亮,照得見人影子,豆花吃起來不香。趕忙到廚房拿了辣椒麵重新化蘸水。

這個南通雲南、北達江海的古鎮,活躍一位勤勞仗義、詼諧幽默石匠

又話說他去幫太平山張老五家修墳,張老五家推豆花,第一天吃一頓豆花,剩餘幾天就是轉豆渣吃,苟龍咡實在受不了。暗中等待如何打整一下張家。機會終於來了,有一天下午,吃了午飯後,(當然這一頓的主菜依然是轉豆渣),趕著張老五婆娘要去餵豬時,苟龍咡搶先進了廁所,把門關上,好久好久不出來。豬在裡面叫了好久,張老五婆娘實在等不及了,就問:“苟老師,你是不是肚皮有點不舒服?”半天了,苟龍咡才開門出來,一邊拴褲帶,一邊一本正經回答說:“張五嬸,實在不好說,我解這個手有點不好意思,要蹲下去,你家豬要翻圈來咬我,我問了半天,才曉得是咋回事?”張老五婆娘問:“啥子事嘛?”苟龍咡說:“啥子事,原來是怪我吃了它的豆渣。”張老五婆娘聽了,紅起一張臉愣了半天開不了腔,第二天伙食有所改善。

苟龍咡最見不得不平易近人的幹部,當幹部的和苟龍咡打交道,更要注意些,不小心要遭他打整。

話說有一次,區委羅書記和吳副書記一起上街,半路上遇到苟龍咡。苟龍咡和羅書記是老鄉,羅書記的小名叫牤子。苟龍咡打了一聲招呼:“牤哥,你要去上街啊?”羅書記因苟龍咡呼他小名,心中有點不快,但礙著老鄉的面,不好不回應,於是就“咕”了一聲。這時候,吳副書記開了口問:“苟龍咡,你要到哪裡去?”苟龍咡回答說,“吳書記,我家那頭母豬這段時間潮溼(發情了)了,我要到牛洞(小地名)去牽公豬來配種。”走了一段路,吳副書記才醒悟過來,對羅書記說:“這苟龍咡說的話怪怪的哦。”羅書記回呵了一番,明白過來,自己被苟龍咡打整了。

這個南通雲南、北達江海的古鎮,活躍一位勤勞仗義、詼諧幽默石匠

又有一回,一向有點心高氣傲的王副鄉長在趕場返家的路上,遇到苟龍咡坐在路邊,愁眉苦臉的樣子,一大群人圍在旁邊。王鄉長笑著問道:“苟龍咡,你遇到啥子事情了,焦眉磕眼的?”苟龍咡說:“王鄉長,我今天辦證明,辦手續的寫了個字,我認了半天硬是認不得哦!”王鄉長問:“是個啥子字哦?”苟龍咡二話沒說,就折了根樹丫枝在地上先劃了一撇,然後又是一捺。王鄉長一看,嗤笑一聲:“苟龍咡,你硬是個日白將,這是一個‘人’字當嘛!”只見苟龍咡滿臉驚訝地說:“王鄉長,喲喂,你竟然都認得‘人’了呀?不得了,不得了!”一群人哈哈哈大笑起來。王鄉長愣了半天,臉上青一陣又紅一陣,灰溜溜地走了。

對不講孝道人倫的家庭,苟龍咡照樣收拾你,收拾得你慘兮兮的。

轉彎壩有個叫陳老彎的,自幼喪父,守寡的母親含辛茹苦把其帶大,並給成了家。陳老彎娶了媳婦忘了老孃。把老孃分出來住茅草廂房,經常打罵,白天不給吃的,晚上不給煤油點燈照明。老孃死了,請掌壇師做了七天開路齋,下葬後開始修墳,修墳老師就是苟龍咡。苟龍咡雖然修墳掙錢,但是幫陳老彎這個忤逆之子心裡有點不舒服。墳墓竣工了之後,算了工錢,苟龍咡又提起鑿子對墳墓進行修整。陳老彎看見苟龍咡如此用心非常滿意,逢人便誇,苟老師技術好,幹活路盡心盡力。不久,陳老彎就變了,一提到苟龍咡就咬牙切齒的。原來是墓碑後面出現了兩行字:“在生之時讓你討口要飯,死了以後給你細錘細鑿(zhan)”,字刻得很深,把一個忤逆之子既當婊子又立牌坊醜惡嘴臉刻劃的淋漓盡致。這個事情一直在兩河一代流傳,成為教育那些不孝老愛親之人的典故,陳老彎一家好久好久抬不起頭來。

這個南通雲南、北達江海的古鎮,活躍一位勤勞仗義、詼諧幽默石匠

話說回來,開頭給列位看官所言的那個言子——“苟龍咡修磨子——你拿得,我收得”又是咋個一回事呢?據說當時一位領導請苟龍咡修磨子,一副磨子工價是一塊錢,領導口袋裡羊兒面額最小的都是駝背子(伍元),抽了一張給苟龍咡。苟龍咡家裡人口多,有點惱火,四個包包一樣重,沒得補的。反正你沒得零的我沒得補的,咱們扯平,接過來放進口袋,說一聲“好領導,你拿得我收得”。一句乾淨利爽,不講客套,不落虛偽,當仁不讓的地方歇後語形成了,它和苟龍咡的故事一起在兩河地域流傳,流傳進千家萬戶,成為老百姓們茶餘飯後的津津樂道。

(天生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