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謊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孩子說謊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孩子撒謊了,你擔心嗎?

當然會!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撒謊和品格,並不完全對等。

田亮曾提到過一件事,森碟的弟弟剛出生的時候,家人都圍著弟弟轉,忽略了她。森碟非常不開心,趴在地上說自己腳疼。

媽媽趕緊放下手頭的事情,問她哪裡疼,又是吹又是揉的。

其實森碟根本就沒事,她只是想試探一下爸爸媽媽是否還愛她,所以才編織了這樣一個謊言。

孩子說謊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如果父母就此上綱上線,為孩子貼上“品格不好”的標籤,就顯得特別武斷。

不管是哪個年齡段的孩子撒謊,一定是有原因的。

有專家做過統計,孩子之所以會說謊,有67%是因為害怕別人嘲笑;有10%與孩子的想象和誇張有關,只有20%的孩子才是故意說謊。

如果父母不能察覺孩子撒謊背後的原因,那麼錯誤、粗暴的態度對孩子帶來的傷害,可能遠大於那一個謊。

因此,當孩子撒謊時,父母的第一回應至關重要。

如果父母能夠包容和接納孩子撒謊的事實,消除孩子的恐懼,並且耐心引導,告訴孩子怎樣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謊言就會失去滋生的土壤。

孩子說謊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加拿大的兩位學者做過一個實驗,在明知道孩子撒謊的前提下,對第一組孩子說,說謊是要受嚴厲懲罰的;對第二組孩子則說,做錯了沒關係,但是一定要誠實。

結果,第一組孩子還是堅持撒謊,第二組孩子卻有50%的孩子選擇了承認錯誤。

只是傾聽和鼓勵孩子說實話,就能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主動改正。這樣的愛和聯結,比責備和打罵,要高明許多。比如下面這位媽媽。

軒軒媽媽曾經給兒子買了一套《哈利波特》,但是軒軒並不喜歡看。

有一天,軒軒突然跟媽媽說:“媽媽,我哈利波特都看到第二本了。”

“第二本?是密室那一本嗎?”

“是啊,哈利波特打那個大蛇,還有伏地魔,還有他那個朋友,叫羅恩的。”

看到孩子一臉“求表揚”的樣子,以及他為了向自己證明而舉出的這些細節,媽媽意識到,孩子在說謊。

媽媽的第一反應本來是拆穿孩子,想問他更多書中細節,讓他回答不上來,謊言不攻自破。

可是當時媽媽卻遲疑了,因為她不想看到孩子因無法回答而“窘迫”樣子。

自己是孩子的母親,不是他的審訊官,將孩子逼到“窘迫”的境地,實在不是一件值得“得意”的事情。

於是媽媽不置可否的笑了笑:“是嗎?書好看嗎?”

孩子回答:“好看。”

媽媽又說:“你喜歡就好。書買來就是給你看的,你要是不喜歡也沒關係,媽媽以後給你買你喜歡看的書。”

孩子沉默了幾分鐘,然後不好意思地衝媽媽笑:“媽媽,我剛才騙你的,我沒看書,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給我們放電影了,我看了電影才知道的。”

“那你騙我幹嘛呀?”媽媽依然笑著。

孩子也嘿嘿一笑,去做自己的事去了。

在《遊戲力》一書中,勞倫斯·科恩博士形象地將孩子需要關心和愛護,比喻成是一個杯子,需要不斷地蓄水。

只有當杯子裡蓄滿愛的時候,孩子才能陽光又自信。而父母的打罵、責罰或者冷暴力,只會讓“愛之杯”空得更快,孩子更缺乏安全感。

因此,父母要做的,就是用溫柔又有約束力的愛,將孩子的“愛之杯”蓄滿,陪他們一起成長。這才是對孩子正確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